关羽大意失荆州,为何曾经投降过曹操,却不肯投降孙权?
荆州位于中国古代的中部地区,是一块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它连接了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是关键的交通枢纽。荆州还有丰富的粮食和资源,有利于军队在战争中的补给。

三国时期,荆州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夺,主要是为了控制荆州,以便进攻对方的领土。控制荆州可以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优势。
三国纷争后期,蜀国本已拿下荆州,可由于孙权撕毁协议,转头和曹操联盟,以致关羽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而死。

关于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羽的战略失误。他从袁绍处得知荆州空虚,便带领部队攻占了荆州,但他没有及时加强防御,也没有及时向刘备请求援助,这给了曹操和孙权趁机进攻的机会。
军队不稳定。关羽率领的军队大多是南蛮、巴蜀等地的部队,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和统一的指挥,战斗力不够强大。

军事援助不足。刘备当时在巴丘,未能及时给予关羽支持和援助,等他派遣的援军到达荆州时,已经太迟了。因为刘备自己也面临着曹操的威胁,不得不抽回了自己的军队,无法给予关羽足够的支持。
孙权的背叛:孙权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吴汉联盟,与曹操合作,加重了关羽的困境。
荆州失守后,关羽被孙权的军队一路追逐到麦城,历史上他曾经投降过曹操,却不肯在此时投降孙权,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忠诚于刘备。关羽一生最忠诚的就是刘备,把他视为兄弟。在被曹操俘虏时,他曾经说过:“主公刘备待我恩重如山,我于汝等尽忠,非汝等所能容我也。”关羽投降曹操时,曹操代表的仍是东汉政权,投降曹操也可以说是仍在为汉室效力,和刘备的身份不冲突,但被孙权俘虏时,三国已定,他不愿背叛刘备,因此选择了坚决抗战,而不是投降孙权。

对孙权不信任。当时他认为孙权背叛了吴汉联盟,所以他选择了不投降。而且孙权和曹操之间也有一些协议,关羽可能认为投降孙权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没有投降的机会。关羽在被孙权包围之后,已经没有逃脱的机会,而且孙权也不可能让他有机会投降。因此,关羽只能选择坚决抗战,直至最后战死。

对于关羽其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是“忠义”二字,《后汉书》中称之为“忠勇之士”。《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为“义薄云天,仁爱天下”。但他也有一些负面评价,例如认为关羽的性格过于倔强,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
在历史上,关羽被视为一位忠诚勇敢的将领,他的事迹和形象被广泛传扬。他曾经在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这些战斗为他赢得了许多军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现代,关羽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中,例如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他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勇敢、正直、忠诚、仁慈的英雄形象,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但也有人对关羽持批评态度。他的性格过于倔强,可能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此外,他也有一些军事失误,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总的来说,关羽的形象被赋予了非常高的荣誉感和象征意义。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不仅仅是一位战士和将领,更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物,他的形象和事迹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