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论
1. rp的概念
rp是英文Role Play的缩写,泛指一切角色扮演行为。Role play一词内涵极广,既包括专业演员在舞台剧或影视剧中饰演某个角色,又包括社会心理学中每个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其社会角色。
au社区中常见的的rp,则更多是“剧本”一词的代名词,如经常在弹幕中看到的“一眼rp”,此处的rp特指“按照预先设计的台本进行表演”。
本文中的rp,其含义为Role play一词的本意,而非au社区中常见的rp的含义。因此为与后者进行区别,除“rp论”一词外,笔者将使用全称Role play而非缩写。
2. rp论的内容
rp论认为,Role play,即角色扮演,是asoul一切演出行为的核心目的。asoul在直播中的杂谈、歌舞、表演、互动,以及抖音视频、切片、mv,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扮演好虚拟形象角色。rp论的内核是强调中之人与虚拟偶像形象的分离,即“皮魂分离”。
3. rp论的现实依据
asoul在其日常直播中存在大量的Role play行为。首先,中之人通过虚拟形象的形式出镜而非肉身出镜,本身就是在进行Role play。这是建立在中之人之上的、最底层的Role play。其次,asoul成员在日常直播中会进行高频度的无实物表演,经典场景如百万直播中的虚拟喂饭环节。最后,asoul成员在日常杂谈中亦会有意设计一些并非发生在中之人身上的桥段,无论其主观目的是丰富节目内容或是引导人物形象,客观上均是在对其虚拟形象进行塑造。以上三项内容,所有的虚拟主播均可以做到第一项,我相信大多数的三次元偶像也有在做第三项,但以笔者目前浅薄的v圈阅历来看,只有asoul坚持做到了全部三项。可以说,asoul团队在有意识的维持中之人与虚拟角色之间的距离。
4. rp论视角下对中之人与虚拟偶像关系的认识
在rp论视角下,中之人即Role play的主体,虚拟形象即Role play的客体。因此毫无疑问的,rp论认为中之人与虚拟形象是分离的而非统一的。但与传统观念中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不同的是,虚拟偶像形象与其背后的中之人形象具有高度相似性。一方面,由于动作捕捉技术的存在,二者的行为习惯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虚拟偶像的大部分“生活经历”是由中之人本人的经历进行改造、加工后生成的。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需要仔细阅读原著和相关史料,尽可能的还原出魏晋人士的行为特点,但中之人在台本没有覆盖到的表演内容中大可选择本色出演,这使得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虚拟角色的行为看作是背后的中之人的行为。对此,笔者的解释是,中之人即是虚拟角色的表演者,又是虚拟角色的创作者。虚拟角色相当一部分特质是中之人照搬其本人的特质,或是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来的。换言之,若将中之人对虚拟角色的扮演比作演员对剧本中角色的扮演,那么中之人既是演员又是编剧。
以1月5日向晚单播后的节奏为例,au论坛中有一种声音认为,诸多顶碗人“破防”的原因是“向晚没有扮演好向晚这一角色”,并且援引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对其进行讽刺。在rp论的视角下,向晚的中之人既是向晚的扮演者,也是向晚的设计者。虽然我们都承认中之人在虚拟形象的塑造中有着独一无二的话语权,但若考虑到艺术形象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向晚这一虚拟形象一经塑造便已不是向晚本人可以掌控的了。既然我们可以批评金庸先生在其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中增加黄药师喜欢梅超风的情节是在“毁人设”,那么同样的,认为“向晚没有扮演好向晚”又有何不可呢。
5. rp论视角下对虚拟偶像真实性的讨论
rp论的好处之一,是让我们可以独立的看待中之人与虚拟角色,而不会单纯因为中之人被“开盒”而破防。rp论本身即承认虚拟偶像是中之人“演”出来的,如果了解六小龄童老师在现实世界中的品行不妨碍我们欣赏其在影视剧《西游记》中扮演的经典的孙悟空形象的话,了解中之人的个人信息又怎么会影响我们继续喜欢她扮演的虚拟角色呢?中之人是真实的,虚拟偶像是虚假的,在rp论的视角下这两点并无任何矛盾之处。需要强调的是,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而言,曝光中之人个人资料毫无疑问是应该被谴责的。但如果有au无意中得知了中之人的某些个人信息,那么rp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与asoul之间的偶像-粉丝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rp论虽然强调了中之人与虚拟形象的分离,但并没有限制观众具体喜欢哪一个。虽然笔者本人更喜欢虚拟形象,但一个rp论者完全可以喜欢虚拟形象背后的中之人,或是“我全都要”。同样是喜欢三国演义,有人喜欢的是诸葛亮,有人喜欢的是唐国强,这是很自然的情况。虽然asoul的演出形式使得我们很难获得关于背后中之人的信息,但如前文所述,虚拟形象的举手投足很大程度上复刻了中之人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屏幕上的粉色小恶魔背后的中之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个可爱而又腹黑(?)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