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三)完结

县改市造就大量城市,产生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定方向,地方执行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用的人越多越划算),所以会扩大城市面积,撤县设区
撤县设区使城市人口增加,消费增加
承包制{
财税=财政承包:(中央根据地方的收入制定税收)交完中央规定的剩下都是地方的。
地方为了自己的钱多,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因为企业会交税)
因为企业多,赚的钱多,所以每隔几年中央会重新谈判税收比例,这时候,表面上赚钱越多(预算内收入越多)的地区会收更多的税,地方政府会刻意减缓预算内收入的上涨(产生预算外收入,实际上张与明面上涨的差值)。
预算外收入产生方式:【1)阻碍私营企业产生(不方便做预算外收入,不易管理)2)封锁市场,本地人只能买到本地企业的产品,增加销售额 。3)帮助企业偷税,漏税,减税。再通过行政命令:集资,赞助等收回】
承包制下中央永远拿不到税收的大头,中央没钱,没办法做好基础建设(教育,医疗等)
}
承包制改为分税制
分税制:【1)中央税:全部归中央。2)地方税:全部归地方。3)共享税:按比例分成】
共享税中增值税占全国税收的1/4,改革前全是地方的,改革后情况变为:把某一年收入设为基数,此后每年超过基数的部分中央拿75%,地方为了拿高基数在定基数的年份疯狂收税。
地方企业所得税数额巨大,所以地方开始兴办烟酒等创税大户。
再改革:改地方企业所得税,排除铁路等本就属于中央的企业,定基数后在超出基数部分中央拿6成地方4成(地方再次疯狂收税,为增加基数)
地方为增加预算外收入在增加税收基础上开始卖地搞开发,地方政府从经营企业变为经营土地(土地税收为地方税)
在取消分房,农村土地不能用于建设(要建设就转为国有土地)和招标,拍卖,挂牌才能拿地的法案通过后国有土地变得稀缺。导致地方政府大力征收农民土地再转让使用权,将征收土地分为工业用地(为提高gdp价格低廉),商业用地和居民用地(控制供给价格升高)
工业用地价格低廉容易招商引资且制造业投资大对gdp贡献大,所以多建工厂,工厂解决就业增加消费,gdp增长,税收增加,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适当发债有利于经济增长:低收入人群如果没有贷款则购买力偏低,长此以往东西制造出来却卖不出去,经济会衰退。
一个人债务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消费就越低,社会收入越低(一个人的消费=另一个人的收入)物价贬值,经济下滑
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我国拿出4万亿并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限值,通过刺激消费抑制经济衰退,导致人们都去买房,房价大幅升高,政府债务升高。
因为基础建设周期长,商业银行在被限制投资后设立影子银行(信托等方式)继续借债,地方政府必须借新债换旧债来融资导致债务负担再次加重。
地方政府通过政府引导基金,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扩大举债,政府债务开始隐形化。
在投资工业产生的收益不足时面子工程出现(彰显政绩)。
供给侧改革:企业在精不在多
高杠杆=高负债,加杠杆=再借贷,去杠杆=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