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Foster+Partners Emily Phang ∣ 以创新设计实践推动可持续生活愿景的实现

2023-02-01 16:50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微访谈


随着城屿演新官网平台——城市更新的专门网站( www . RENEWAL - ZONE . com)正式上线,更为直观点击可得的设计慧思,更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创作人物,都将以更加全面、便捷的方式呈现于您的面前。


经历快速更迭后的新时期,潜心而为的设计实践者们对城市、对发展有了更宽泛更精深的理解,对城市活力空间的构建有了更理性更贴合时代的思考;他们用功能改造、空间提升、复合重构等多样化的创新形式,打造出更有趣更迷人的空间体验方式,拓展我们所熟悉的城市空间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潜力和可能,也收获了来自于REARD城市更新设计奖的认可。


我们将持续着墨于对城市更新的关注,开放倾谈实录系列通道,邀请REARD城市更新设计奖金奖和铂金奖的得主为我们传递价值感悟,传达创作畅想,共同探索对城市更新的理想演绎。


Emily Phang带领团队为亚洲以及阿联酋设计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大型城市、酒店及文化类建筑项目,不断以创新实践作品参与到不同城市的发展迭新中。基于全球性视野为作品植入多重的人性化功能的同时,她以弹性的设计赋予项目充分的未来发展潜能;并用更大的视角解读和对应变革背景下的发展趋势,牵系地域文化、回应城市肌理,与作品同步锐进,助力人们实现可持续生活的美好愿景。


R

Foster+Partners始终聚焦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可否介绍一下在中国的项目如何践行这一准则?

E

Foster+Partners对可持续发展形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充分认知,重视并践行于所有的项目中。通过全球数据分析显示,建筑业是能源消耗巨大的行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解决生态层面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来提升建筑能效进行改善,致力于在不同的城市中推动人们可持续生活的愿景。Foster+Partners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关注可持续建筑的打造,全方位的设计手法跨越从概念设计到项目完工的整个周期,全流程进行可持续性的考虑。除了建筑设计部门,Foster+Partners还设有可持续和环境部门,其中的专家团队负责碳影响和环境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从技术角度协助我们在建筑中实现可持续设计的解决方案。

康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康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E

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我们会为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并从更技术的层面给予业主方更多节能上的提议,例如对能源的回收利用等。我们在中国做的很多大型的综合体项目,都会在建筑结构MEP系统方面融入很多措施,在进行大量环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朝向、光照、自然通风等场地条件,这是我们每一个项目中都会涵盖的方面。

苏河湾中心 摄影师©朱润资


E

在中国的项目中,与业主的协作流程也至关重要。我们在可持续性和创新方面的实践,也需要业主有一定的认知和投入。可能早期业主设定了可持续性和环境方面的指标,我们会在沟通过程中尽力推动实现最高的认证等级,从LEED、绿建、WELL或BREEAM都有涉及。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大多数建筑都达到了LEED金级,近期的苏河湾中心则获得了更高的铂金认证,以及绿色建筑二星评级。


在可持续性方面可以考虑的方面还可以延伸到施工建设,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通过采取一些诸如预制手法的建造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场地上的垃圾浪费,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并在中国目前有可能实施的。整个项目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有针对使用状况的实验评估,来测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建筑指标。我们会从设计、建设到完工的完整流程,来保证在项目中对可持续性的实现。

康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E

可持续性不仅关乎能源,也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上,需要与可持续的城市肌理相对接。我们会去理解和领悟中国的一些文化背景语境,这会影响我们在项目中的对应。我们在中国的很多项目都涉及一些城市再生的部分,这种对老建筑的回收再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下对历史建筑风貌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必须将旧建筑纳入项目考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香港 The Murray 酒店 © Nigel Young / Foster+Partners


E

在创新性方面,针对可持续性目前我们一直推行新型办公的理念,这几年很多人会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应对设计。因为疫情的发生,很多业主也更加意识到建筑内环境的健康和舒适度的重要性。10年前我来到上海的时候,中国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都很不好。当时业主对我们提到的自然通风都会比较抵触,不希望把室外的污染空气带入建筑。那个时候我们用封闭的做法,通过机电系统将污染的空气净化后再引入室内。近几年我觉得这个趋势转变了,国家在从各个方面努力提升空气质量。目前我们在很多项目中常跟业主聊的一项设计重点就是室内空间的舒适度,然后从室内的环境设计延伸到建筑本身的体系,再到建筑的外皮和一些设计手法。Foster+Partners推导的是偏理性和功能性、从内到外的设计方式,所以作品的建筑造型往往代表着室内空间,直接提示功能和空间上的组织,衍生出每一个建筑不同的设计与独特的手法。

香港 The Murray 酒店 © Nigel Young / Foster+Partners

香港 The Murray 酒店 © Nigel Young / Foster+Partners

R

您执导过多个不同风格的大型项目,如何综合考虑以兼顾设计的社会价值、公众影响力和未来发展潜能?

E

相对于欧美的许多城市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中国近20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了整体的开发节奏。我们对此非常关切,也思考在这么快的速度里如何实现可持续性的设计。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大概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高密度的城市也启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以密集城市的思路去进行我们在城市中的设计。高密度的优势在于资源的高度集中,尤其是在伦敦上海这种公共交通比较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可以采用更加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实现高效通勤,也可以步行或者骑共享单车抵达目的地。我们非常赞同上海关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这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了更大的生活便利度。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里,我们的设计也会考虑项目与绿色环保的出行系统的结合,这也是近几年我们在规划时会大力推动的一项理念。

康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E

我们在设计里会提升项目的城市空间、体验,环境质量,以实现更绿色的城市,更低的污染。在城市项目中我们尽量去打造TOD类型的项目,减少用户的交通时间,降低碳排放。对于大型项目,我们比较注重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并在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目标,努力提升生活和工作空间的舒适度。我们注重从多个方面为终端用户考虑,提升效率及便利程度,更好地提升用户的生活质量,以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

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E

在中国公众影响力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媒体上的快速共享,不同年龄段和层级的人们都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他们的喜好与评价,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设计。很多业主方做项目的时候,时常跟我们提到项目能否突破成为网红。起先我认为网红的东西很负面和表面化,对这件事情非常抗拒。后来我发现公众会在媒体上表达对于某些项目的喜爱,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给出的反应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就换了一种角度来思考和看待,人们参观项目,在其中生活、娱乐或工作,真正从中获得乐趣才会给出正向的评价,这跟我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是非常符合的。做好的设计一直都是我们的目标,每一个项目都要在契合城市人群需求的基础上融入美学价值,满足城市的美观,以及人在视觉和感受体验上的美观需求。期待得到公众的正向评估和反馈,也成为促进我们打造更好的设计的动力之一。

香港 The Murray 酒店 © Nigel Young / Foster+Partners


E

我们做项目的时候,首先会构想如何达到最优的内部规划和空间利用率,在设计时非常关注平面功能布局,以切实的方式考虑采光、经济性和利用率等各个方面,通过与结构机电和建筑的结合构成高效率的体系。对于业主而言,开发项目的经济性是最关注的一点,高利用率也意味着项目的高效性。我们也希望完成的项目不仅美观,同时在功能和经济上达到高效。

大疆天空之城 摄影师©田方方


E

未来的发展潜能是指开发完成带来的益处以外,项目的潜力能够一直延续到未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我们常说的弹性设计属于可持续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多年来我们公司在国外一直推行的理念。我们在国外设计的项目中,一些业主会在完工数年之后再次找到我们,他们会提出改造建筑以适应快速的变化趋势,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社会性和经济性的需求。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普遍,尤其是疫情和环境的迅速变化下,已经成为无法忽略的考虑因素。针对发展潜能,我们会提示业主考虑项目的未来适应性,能否在更长的时间里延续和使用下去。反之如果面临拆除的境地,就会变成非常浪费而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对于大型的项目,一定要具备应付变化的弹性,能够跟上社会、经济和气候上的变化,这已经是无法回避的趋势。

康卡斯特科技中心 ©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R

可以结合您创作过的相关项目谈一下对中国的城市更新趋势的看法吗?

E

从十年前来到上海,我自己也亲身体验了城市发展更新趋势的变化。过去快速的高密度的开发下,大量拆除重建抹去了一些历史留存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化的趋势,高楼林立中老上海的特质也在消逝。

海外滩金融中心

海外滩金融中心


E

近几年我们通过项目感受到了城市更新趋势的转变。在做BFC外滩金融中心项目时,老弄堂和旧建筑的保留不是当时的规划重点,我们仍然选择延续项目所处的老外滩的肌理,与老城厢的尺度去对应,并石材雕刻的材料和工艺手法进行呼应,用新的手法延伸和传承了老外滩的历史,与周边的老城区实现一定的对接。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E

苏河湾中心项目是我们新近完成的一个重点项目,涵盖了很多的更新内容。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项目基地上有保护建筑的需求,并且要求将古老的天后宫进行复建,其中慎余里老弄堂的复建和回归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是过去我们在上海的其他项目未曾遇到的。在尊重基地上的历史风格的基础上,我们的建筑也反映了苏河湾一些工业历史的元素。

苏河湾中心 摄影师©朱润资


E

苏河湾项目之后,我们所进行的几个项目,尤其是市中心的更新地块,都涉及到遗留老建筑的保护。近几年随着重视程度的提升,国内不再轻易拆除老建筑,而是针对不同的历史保护等级进行保留或复建。我们非常认可这一趋势,也乐于参与到更新项目中。新老融合赋予了项目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这种当地特色在其他城市和项目中是无法复制的。

大疆天空之城 摄影师©田方方

E

城市的历史过往是珍贵的,我们在伦敦和纽约的一些项目,都需要呼应城市的历史,无法回避新旧的结合。与这些城市相比,上海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快速的建设成长后也在大力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现在上海的每一个项目都蕴含保留的成分。对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回顾与结合的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个人也很希望上海能够将历史保留得更加长久。

大疆天空之城 摄影师©田方

R

请问您如何将全球视野的国际化设计理念嵌入中国城市的发展语境?

E

Foster+Partners有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完成过很多跨越国际的项目,这种全球性的视野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国外项目的开发要求会更超前,尤其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更具领先性。基于我们在国外的建成项目的成熟经验,我们会在中国的项目中树立基准,与业主共同致力去对标更加杰出的典范。在更悠久的国外建成项目中,通过观察研究一些问题和变化,我们会利用已存项目作为学习案例,与业主探讨设计、汲取经验教训,来促进项目的进步。

大疆天空之城 摄影师©ACF域图


E

我们也会和业主普及国外一些全球性的指标和变化趋势,推动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认知和投资。以外滩金融中心为例,当时我们参与的国际团队已经在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基地和开发。在做国外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时,他们看的往往不只地块里的综合体本身,会从更宽阔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设计重视外滩金融中心与老城和南外滩的连接,在当时非常具有前瞻性。团队也将Foster+Partners在全球创作项目的研究手法带入其中,从当地的一些文化中寻找灵感元素,并以现代手法将这种独特的基因植入项目,塑造出带有中国城市肌理和材料工艺考量的代表性项目。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E

虽然项目所在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气候各不相同,但我们有很一致的国际化设计流程。我们也将这种设计方式运用在中国的项目中,在不同城市的项目里,我们会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气候和街道特质,同样的项目手法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成果,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也很享受在中国不同的城市做项目,城市的风格、需求与关注点也不相同,加之城市背景肌理和历史遗存,最终都汇聚在项目的特质里。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迎接挑战。

苏河湾中心 摄影师©朱润资


E

苏河湾中心属于城市中心的更新项目,这个大型的作品集合了很多领先的专业顾问合力完成,我们在其中负责200米高的塔楼部分。项目是从2016年开始做的,当时的苏河湾除了宝格丽酒店片区开发和沿江的一些小型的改造项目,整个区域功能较为单一。在更新规划中,我们惊讶于政府将沿江的大尺度地块打造为绿地,这对上海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环境而言非常可贵。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种大的规划理念基本上达到了城市更新的目标,并且真正将该地稀缺的办公就业带入其中,同时植入高质量的商业空间,直接提升了整个苏河湾的城市质量。整个更新过程,没有把历史完全抹掉,保留了历史建筑和老里弄。

苏河湾中心 摄影师©朱润资


E

第一次看这个基地的时候,设计师就被整个苏河湾以前的仓库、外白渡桥和浙江路桥的工业结构肌理所吸引,所以当时设计塔楼时,选择把结构体系表达在外立面上,非常自然地用现代的方式呼应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我们理解绿地是项目最核心的公共空间,规划了塔楼与绿地的关系,整个平面规划特别为了公园而展开。由于塔楼150米以下的部分会被宝格丽酒店遮挡,视野范围内最好的景观就是这座绿地。因此我们特别定制了五台景观电梯,让楼栋里的工作人群每天上下班可以观赏到绿地和整个苏河湾的景色,尤其下班时分在夕阳映照下更加优美。整个塔楼我们从下到上考虑,对于150米以上的高区侧重于浦东陆家嘴的城市景观的视野,通过这种考虑最大化挖掘出塔楼与周边的环境的潜力,让用户能够享受到最优的城市体验。在合作中,我们得到了业主方的尊敬和信任,这种愉快顺畅的合作也促成了项目的很好实现。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  END  ·

Foster+Partners Emily Phang ∣ 以创新设计实践推动可持续生活愿景的实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