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 什么都不知道

2023-03-09 23:22 作者:啾咪一只www  | 我要投稿

22届江西理科全国一卷考生,高考成绩637,排名700+,现就读哈工深。

我想讲讲我自学高考的一些经历。

我是中考完暑假进了临川一中的夏令营,当时几乎就和所有同学一样,自意识过剩,持有的是浅薄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对学习的态度也是典型的看似发自原初兴趣实则是被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带动的热忱。在夏令营,我认识了绝大多数后来我们学校我们这届理科考上清华、北大、上交、浙大的同学,并与后来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北大共两位同学建立了在当时看来亲切的同学关系。直到后来我开始高考自学的初期,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这两位同学还是当时我们的老师都认为我应该是清北的种子选手。当然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十分可笑的。

临一是高一平行班,高二分实验班,而正是高二发生了疫情,那段疫情期间的在家学习经历是我高考自学念头的肇始。简而言之,几个挥之不去的在校学习产生的困惑以及在当时我看来十分诱人的在家学习的优势促使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在校的困惑如下(不完全):

一个现象:不少实验班同学上课不听讲,而是拿上课科目的课本遮住另一门学科的必刷题偷摸着刷题。占这些同学绝大部分比例的正是当时名列前茅的、后来考上清北的同学。

一次失败的尝试:我曾尝试效仿他们课上刷题的行为,然而这样的效仿完全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我实在不能在有人在耳边不断说话的情形下专注进行高度思维集中的认知活动,次要原因是愧疚感,不仅是自责,还有时常老师在讲台上旁敲侧击地批评班上上课刷题的情况。

一个规矩:早读和晚读。早读7:05晚读18:05,各持续大致半个小时,绝大多数时候是在背语文古诗文和英语单词。具体而言,是指背早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语文古诗文,以及拿着单词书按照英文-中文-英文-中文-英文-中文重复三遍后进入下一个单词这样的模式背英语单词。我在早读的时候有至少一半的时间在打瞌睡,由于后来在家自学的作息和学校学习没有明显变化,我确信这不是睡眠不足所致。

一种约束感:在校学习期间日均学习时间大致在11~13h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学校规范好了的。也就是说,每天上午5节课+早读,下午3节课,晚读+晚自习4节课,以及回家写作业的时间占据了可能的学习时间的全部,如果真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是绝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余裕的。

一种虚度感:常常会有听完老师讲一节课之后觉得一无所获的情况发生。具体而言,有例如习题课老师讲的题全是我会做且做对了的,数学老师写了一黑板的推导结果发现最开始算错了数(而且同学们早就私下发现并议论了很久),英语老师讲阅读题聊开了等等情况。事后看来,我自然是没有把握说上述这一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当时我确实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虚度感,每天晚上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回想一天学到了什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

当时眼中在家学习的优势如下(不完全):

网课。一些北京四中老师及精华学校的网课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如语文老师马昕、数学老师李永乐、化学老师高东辉,生物老师肖振龙等。另外当时听了很多石国鹏的历史课,当然这和理科高考是无关的。首先北京四中招牌打的很响,其次当时听课确实感受到了一种和在校上课很不一样的感觉,比如马昕会直接从北京高考作文的评卷标准及自己作为改卷人的经验开始讲作文等等。还有一些别的如数学超人等,会教一些解题秒杀之类的奇技淫巧,比如将导数构造题会直接讲到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当时有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想法,那就是既然全国最好的老师(当然,这其实说不准)都把课程录制放在网上了,理论上只要能够搜索到这些优质课程资源,那获得到的大体上就是最优质的教育,在校学习至少就上课这一形式而言,由于前述的种种怪象,相较于网课学习完全是多余的,学校的存在意义大体上就落脚在为同学提供交流的场所,为个性化疑惑提供老师帮忙处理,以及组织大型模拟考试这些维度上面。

学习软件,如anki。简而言之,anki是一款复习软件,用户可以制作具有正面和背面的卡片,anki会在适当的时间将这些卡片拿出来给用户复习。最初我主要用anki来记单词,当时已经在尝试通过外刊学英语了,一般的流程是先找一篇the economist读,不会的单词划下来,阅读完成后将单词所在的句子摘录到anki上,不会的单词加粗,卡片背面写通过有道词典查出来的释义(一般都是柯林斯英译英)。之后一段时间尝试用anki记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错题,把anki当错题集用,然而最终效果很差,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转而使用Mind Master(思维导图软件)作为理科的笔记软件。可以看到这样的学习方法相较于在校时的纸质笔记形式上似乎高级了很多,这种“高级感”也成为了我选择高考自学的一大动因,我希望将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然而在校学习是禁用电子设备的。

高度专注的学习。在家自学的一个很明显的体验是,只要进入了学习状态,那么学习很容易做到高度专注,例如做一张完整的理综+细致的错题解析大致需要3~4h,这3~4h内我能够做到完全投入在做题与思考之中。

超前学习。大概正是疫情在家学习的期间,我理论上学完了高中所有的数学和理科知识,当时做一套理综大概在210~230分,时间是高二开学不久。

规划学习的自由。具体而言,在我高考自学的经历中,有花样繁多的学习尝试。例如,我曾花了一个星期左右思考作文如何写,每天三篇作文,以至于各地高考作文真题做了个遍,网上的满分作文素材也看了个遍,并且尝试自己总结出一套表达深刻思想的写作范式(这一范式显然最终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我记得我高考作文43分,满分是60,高分应当为50+)。还有一个很典型的尝试是,一天8套英语卷,一天5套理综卷,一天3套理综+细致的错题分析,诸如此类。我曾为了确认做英语阅读题的做题方法(即,是先读完文章再做题,还是先看题再看文章,还是边看题边看文章),做过一次对照试验,样本是20道题先读文章再做题,20道题先读题再读文章,选题是按照英语必刷题顺序轮流选取的,以避免所选题总体上难度系数不一致的情况。最后的结论是,两者的正确率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先读文章再做题耗费的时间比先看题再读文章要慢上将近一倍。上述这些莫名其妙的新的学习方法的尝试,在学校学习的条件下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我曾深信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能够对我的学习产生明显的正向作用,然而事与愿违,在高考自学的后期,我很稳定地落到了班级排名的后半段。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成绩下滑的感受应该说是很独特的。我其实对高考体制衍生出来的以分数为唯一基准的人格评价规则抱有较深的恶意,在意识上我会一直向自己说明,我不应该以考上清华北大这类高考体制下的传统理想作为自己最根本的目标,即使可能实际上我是长期抱有着对自己能力的错误评估,在认为自己确实有能力考上清华北大的前提下得出了上述结论。所以至少在意识层面上,我并“不在乎”自己的成绩下降本身。

我在乎的是,为什么我的选择错了。

在高三,也就是我的高考自学成果开始显露颓势的阶段,我几乎是抱着愤怒的心情持有着上述疑惑的。我不理解:他们听临川一中的老师讲课,做临川一中的题,我能听北京四中老师讲课,能做华师一附、成都七中的模拟题,他们每天早读晚读念经似的背单词,我能用基于艾宾浩斯曲线的学习软件规划自己的学习,他们做题只能用纸打草稿,我能用Greogebra画函数图像来独立研究出导数、解几的各种结论,上课的时候,老师在旁边激情四射讲课,他们在那偷偷摸摸刷题(于是激情四射的讲课变成了噪音),而我在家带着降噪耳机全神贯注刷题......类似的矛盾还有不少,这些矛盾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并没有对我的高考成绩产生什么可观测的作用,却助推我形成了一些留存到现在,且大概率会伴随我一生的思想观念。

我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的我们,包括我自己、我的清华北大同学们、我的实验班老师们、高考出卷人、高考改卷人们,总之几乎是所有人,还有你们。

如果说现在想象我和那些实现高考理想的同学们能够再度聚在一起奋战高考,我会很自然地认为我就是吊车尾。那么作为吊车尾,我自然得承认,我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实力,对好的学习方法、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一无所知。这时候你往前面一望,望见两个真正的清北苗子在前面谈笑风生,插科打诨,你觉得他们又如何呢?他们的确是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实力的。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学习方法、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吗?

去你妈的。我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也什么都不知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人知道。

有一次模拟考试(我是高考自学但仍然会回学校参加各种模拟考试,主要是因为我还是重视学校大型考试的机会,这种机会网上确实是找不着的),我数学考砸了,貌似是120多分。卷子非常简单,我犯的尽是些传统意义上的“粗心”错误,顺便,所谓的“粗心”是我从小学就开始的症状了,我当然不会简单地用“粗心”这类词来概括这种我完全没有研究透彻的现象,但暂且这么理解吧。于是惊动了班主任,班主任找我谈心。你猜得到,其实谈不了什么有意义的内容,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我还记得他跟我说什么,我考试上的粗心可能源于生活上的粗心,还问我是不是回家后脱完鞋子就往地上一扔什么的。如果仅仅是这点事情当然是不值得我记到现在的。当时很晚,班主任跟我边走边聊。最后我问他,你能帮我解决我的粗心问题吗?他回答说:

哦不不不,我只能帮你指出问题,我可不知道怎么帮你解决问题。

就这么一句话我记到了现在,大概率会记一辈子。这个班主任在我们年级是很有威望的老师,老师喜欢他同学也喜欢他,我对他的印象也很好。他网名叫哀骀它,是个庄子的典故,你可以查查是什么意思。对于这类人,你会潜意识地觉得他的大智慧深不可测,困扰你的问题不可能会困扰他。然而事实如何呢?哈哈哈哈哈。

放下情感因素,这是一个理智上非常好接受,经验上也极其直观的结论:那些拥有着某些禀赋,包括但不限于财富、血脉、名声、智力水平、交际能力,的人们,绝大多数(说绝大多数是保守估计)都不明白自己为何拥有这项禀赋。你大可以在网上翻找那些清北出身的大学霸制作的一个又一个分享自己学习经验的视频,去看看有没有哪一个是真正言之有物的。一个都没有。如果什么课前预习,高质量刷题之类的话术能骗过你,那也骗不过我,因为这些尝试我都做过。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场景是如何的?或许这些清北学霸们真的手中掌握着高效学习的终极密码,他们也实际在自身学习实践中践行了这些方法,但是,他们却完全不知道这些密码究竟是什么。如果上述说法逻辑有点绕的话,你可以这么想: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每天向耶稣祷告,然而真神却不是耶稣;真神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神:他会保佑那些向耶稣(尽管不是他自己)祷告的人们。

这个世界是这样运行的:拥有禀赋的人理所当然地拥有着禀赋,并享有禀赋带来的一切好处与便利。并不拥有禀赋的人理所当然地不拥有禀赋,并承受着没有禀赋所导致的从生存问题到价值问题的一切问题。我拥有一定的禀赋,因为我考上了哈工深,对我来说生存问题不会像那些真正的无产阶级工人们那样严峻。我又缺乏足够的禀赋,因为我是高考体制下的失败者,我没能顺应那些对我抱有期待的人们(以及潜意识下的我自己)的期待,做了班级的吊车尾,由此遭受着在高考评价体系下严峻的价值认同危机。

拥有禀赋的人是少数,没有禀赋的人占大多数。我会将自己归到无禀赋者的行列之中,所以我要反抗这一秩序。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才叫反抗了这一秩序?无能者向有能者发出无能狂怒吗?好吧这不好笑。可以想想,这种反抗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产物,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禀赋秩序的历史。人类推翻了血统禀赋,奴隶站起来成为人;人类推翻了皇权禀赋,封建皇帝摔下去成为了人;我们还要推翻资本禀赋,让资本家从吸血鬼变成人;我们最后要推翻阶级禀赋,让所有人都成为人。任何影响人类历史的科技的出现,都打破了当时被少数人垄断的某些禀赋,例如农业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高层阶级对高级食物垄断的禀赋,纸张的出现打破了知识垄断的禀赋等等。如果要从这些成功的反抗历史中总结什么经验的话,唯一重要的经验是:为了反抗命运,我们永远需要比原来多知道些什么。

仔细想想,命运究竟是什么?与直觉相反地,如果我们切实地知道人生、社会、世界的走向,那么我们是不会提及命运这个词语的。我们会说,人生的发展遵循张三理论,社会的演变遵循爱丽丝理论,世界的走向基于苹果理论,总而言之,如果我们真的知晓命运是什么,命运的神秘性就会消失,命运本身的语义最终会不复存在。正因为我们知道的东西过少,面对那些我们完全没有能力解释的东西的时候,就和原始人用神灵来解释自然现象一样,我们就只有将其付诸命运这种虚头八脑的词汇。换而言之,如果我们知道得越多,那么命运就越不能左右我们的命运,我们自己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我的答案。我要反抗由智力禀赋谜题所代表的命运,我要回答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问题,我要就高效学习方法是什么提供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我要消灭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智力歧视倾向,这样,我能够坦荡地昂首挺胸活着,非智力阶级的人们也都能昂首挺胸地活着。至于具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老实说我并没有什么很建设性的头绪。我只是和所有以研究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人们一样,尝试着给出自己的回答,如果没有岁月沉淀,那么这样的回答甚至比不上那些被我嗤之以鼻的学霸学习经验。我现在的一个主要尝试,就是Mind Trace这款学习软件。至于Mind Trace具体的原理,就等到下一篇文章再讲吧。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 什么都不知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