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神经系统
从解剖学角度分类,传出神经共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神经,分别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植物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多由两条神经纤维组成,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连接通过神经节进行换元,神经节之前的叫做节前纤维,是从中枢发出的,神经节之后的叫做节后纤维。其中交感神经的两条纤维的长度关系是节前小于节后,副交感神经则是节前大于节后。植物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支配内脏器官、平滑肌、腺体等效应器,运动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运动神经不换元只有一条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中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不换元。
从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主要释放两种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二者的神经纤维分别叫做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与解剖学角度的分类是相互统一的,三类神经中可以根据释放递质不同分为两类,释放递质中可以根据解剖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类。其中,全部的副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的神经末梢全部释放乙酰胆碱,交感神经的全部节前纤维和少数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只有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且占绝大多数情况。
交感神经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Ach和NA的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节和效应器上,接受乙酰胆碱的受体叫做胆碱受体,接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叫做肾上腺素受体。胆碱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节和相应的效应器上。分布在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对毒蕈碱较敏感,称为毒蕈碱受体,即M受体,分布在心脏、腺体、胃肠、泌尿生殖道平滑肌上,M受体根据其分布在不同组织因而亲和力不同分成5种亚型;分布在神经节和神经肌接头处的受体对烟碱较敏感,称为烟碱受体,即N受体,分布在神经节上的受体叫做NN受体,分布在肌肉上的受体叫做NM受体,NM受体分布在骨骼肌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的受体为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β两种亚型,分布在心脏、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平滑肌上。
Ach的去路是被胆碱酯酶水解,NA的去路大多被由突触前膜介导的摄取1摄取,其次是被突触后膜介导的摄取2摄取,再次小部分扩散入血液。
M受体(都是副交感作用)五种亚型大致分布:M1分布在眼部(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胃部(胃粘膜壁细胞)、中枢和神经节,M2分布在心脏,M3分布在平滑肌、逼尿肌、血管(扩张)、腺体,M4、M5作用不清。
肾上腺素受体(多为交感作用)五种亚型大致分布:肾上腺素受体有的作用在同一部位但却是两种相反的效应,例如作用在骨骼肌血管的α(收缩)和β2(舒张),有的作用在同一部位是相同的效应,例如作用在胃肠壁的α2与β2(均为舒张,与副交感作用相反)

胆碱类药物
乙酰胆碱作用在M受体上产生的效应叫做M样作用,主要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头到脚为: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出汗、流泪、口腔唾液增多(腺体分泌增加),呼吸困难(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心脏活动减弱(负性频率、负性肌力、负性传导),腹泻、呕吐(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促进排尿(逼尿肌收缩,三角括约肌舒张)。作用于N受体上产生的效应叫做N样作用,主要为运动神经的作用,例如骨骼肌收缩。
对应的药理作用分为增强型作用和减弱型作用。增强型作用的原理是提供乙酰胆碱作用类似的拟似药,例如毛果芸香碱,;以及抗胆碱酯酶药,有药理作用的叫做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例如新斯的明。
毛果芸香碱是一种生物碱,局部用药用于治疗青光眼(缩曈,降低眼压,调节痉挛),口服可用于治疗口腔干燥。
新斯的明为季胺类药物,可以作用于胆碱酯酶上,也可作用于NM受体上,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也可用于治疗青光眼、腹气胀和尿潴留,以及阿兹海默症,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毒扁豆碱为叔胺类化合物,外周作用类似于新斯的明,但无直接兴奋受体作用,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减弱型作用的原理是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例如胆碱酯酶复活药,用于使被有机磷农药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的药物,例如氯解磷定和碘解磷定,一般配合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胆碱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对M受体有较高选择性,但对M受体的亚型选择性较低。
阿托品可用于解除平滑肌、抑制腺体分泌(手术前给药,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抗休克(解除血管痉挛),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皮肤潮红、心率加速等,剂量增大,不良反应加重,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乙酰胆碱作用过强,即为毒性作用,例如捕蝇蕈和一些伞菌中就含有毒蕈碱,其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误食会引起增强版的M样作用,甚至引起低心输出量休克。例如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