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少年時湧現的志願,都成真了
最近看到關於「言靈」的說法,人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要慎言,因為隨時會自我預言成功,成真。
我觀察了接觸的人(熟的、不熟的都有)的成長路徑,果然如此。志願是從兩方面誕生,一是經歷,二是興趣。
一個諗營養學的人,大學期間患癌了,感受到了癌症病患的心理健康問題,康復後,把自己的專業轉成心理學,繼續往上諗書,立志成為為癌症病人服務的心理學家。
一個由聾啞家長撫養長大的人,立志研究語言、教育及聾啞,長大後在美國成為了教授,推動了相關的研究並拿獎了。(這是我看過的一篇報道,不記得人名,大約記得故事是這樣)。
一個人童年看到外婆因病離世,家裡人不知所操,第一次看到母親如此傷心,覺得家裡應該有一個人從事醫護行業,才能在生老病死時成為家裡人的頂樑柱。成年的Ta 做到了,也成為了我的醫學顧問,有什麼健康上的困惑我都會問Ta。Ta 是 isfp,所以不能以刻板印象看isfp,不同的經歷會造就與mbti印象迥異的人生軌跡。
我的中學作文都在寫無人商店、自動捕賊器,見到醫院/老人院/家務的人手問題,每天在家裡「口出狂言」:「人就不應該工作,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部家務機器人/護老機器人,醫院/老人院應該主要由機器人運作,每個學生應該有一個機器人追蹤Ta 們的學習,一人一家教不是夢。」S 型家長們覺得好笑,轉頭叫我先讀好眼前的書。
成年後我確實投身科技行業,向技術革命、解放資源之路一步步前進。我確信一人一機器人會成真,只是時間的問題。
與其說因為說話會成真,所以慎言,倒不如說你內心確信/真實的渴望無意識間說了出來。
求學期間不少人純粹隨大流卷,做某幾樣體面的行業,背裡沒有相應的故事所支撐,有點無聊同缺乏生命力。
志向是由有感染力的經歷、興趣和信念支撐。多接觸這些由堅實的故事支撐其志向的人,Ta 們的生命力會感染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