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养生之道(二)
回归自然 顺其自然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德经》50章)
【译文】: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养生感悟】:
生命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载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在这个熙来攘往的尘世中,太多诱惑让人不顾生命。也许将来有一天再向身体索取进取的能量时,才惊觉生命之舟已然朽败。道家圣人告诉我们,生命就是宇宙,认识自我就是认识天地,人类最终目的是认识和保存自我。“缘督以为经”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养生准则。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亦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