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第一章解表药

2023-08-10 21:17 作者:潋滟光生彩  | 我要投稿

        凡以发散在表之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主入肺和膀胱经,偏行肌表,性轻发散,可促进肌体发汗,使在表之邪随汗从表解,正 合于《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治疗法则。肺主皮毛,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邪据于表则卫阳温煦失职, 毛腠开阖无度,营卫失于调和,肺气不得宣肃。通过汗法,使邪从汗解,则卫阳宣畅,开阖有度,营卫调和,肺 复宣肃,肌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畅或有汗、脉浮等外感表证。另有部分解表药尚兼利尿 退肿、止咳平喘、透疹、胜湿止痛、解毒消疮等功效,可以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 种性质,所以解表药相应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种。

        辛温解表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原植物喜凉 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味辛、微苦,性温。主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 水消肿。临床用名有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 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 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药性论》:君,味甘,平。能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表,温疟,治瘟疫。根节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开宝本草》:味苦,温、微温,无毒。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 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 也。 《本草衍义》: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 疱倒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以此知此药入 表也。 《珍珠囊》:去荣中寒。 《药类法象》:若去节,发太阳、少阴经汗。去节,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烦闷。不去节,止 太阳、少阳经汗。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 止盗汗而固虚。 《汤液本草》:《心》云:阴明经药,去表上寒邪。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根、节能止汗。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 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 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风、伤寒而嗽者,用麻黄、桂 枝,即汤液之源也。 《本草衍义补遗》:苦甘,阴中之阳。泄卫中热,去荣中寒,发太阳少阳之汗,入手太阴经。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又云: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 洁古云:麻黄,发太阳、少阴经汗,入手太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 升阳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经本二也,发散风寒三也,去皮肤寒湿及风四也。泄卫中实,去荣中寒。又 云:麻黄苦为在地之阴,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 不离乎阴之体,故入太阴也。 《本草纲目》:麻黄乃治肺经之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余思 之,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 行,故恶寒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 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 故其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愤郁。故用麻、甘同桂,引出营分之邪, 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以利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以石膏。《活人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为泄肺火 之药。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腠理不密,则津液外泄,而肺气自虚,虚则补其 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佐以芍药,泄木而固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 营卫也。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汗后脉沉迟,加人参以益肺气。朱肱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泄肺热也。皆是脾胃之药。是则桂枝虽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此千古未发之秘旨。又少阴病发热脉沉, 有麻附辛汤、麻附草汤。少阴与太阳为表里,乃赵嗣真所谓熟附配麻黄,补中有发也。 《本草经疏》:麻黄禀天地清阳刚烈之气,故《本经》味苦,其气温而无毒。详其主治,应是大辛之药,《药 性论》加甘,亦应有之。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轻 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 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成象,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 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 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曰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癥坚积 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麻黄轻扬 发散,故专治风寒之邪在表,为入肺之要药。然其味大辛,气大热,性轻扬善散,亦阳草也,故发表最速。若夫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 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 之!戒之!自春深夏月,以致初秋,法所同禁。 《本草蒙筌》:恶细辛石韦,宜陈久年深。凡欲用之,须依法制去根节;单煮数沸,倾上沫用火焙干。任合 丸散煎汤,方不令人烦闷。以厚朴为使,入手足四经。手太阴经本经之药,阳明经荣卫之药,而又入足太阳经、 手少阴经也。发汗解表,治冬月正伤寒如神;驱风散邪,理春初真温疫果胜。泄卫实消黑斑赤疹,去荣寒除身热 头疼。春末温疟勿加,夏秋寒疫切禁。因时已变,温热难抵,剂之轻扬,仍破积聚癥坚,更劫咳逆痿痹。山岚瘴 气,亦可御之。若蜜炒煎汤,主小儿疮疱。患者多服,恐致亡阳。止汗固虚,根节是妙。 谟按:东垣云: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虽俱治太阳之经,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心主荣。麻黄为手太 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冬月伤寒、伤风咳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然麻黄又为在地之阴, 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属阴,气味俱薄,薄则阴中有阳可知矣,安得不 为轻扬之剂升上而发汗乎?但入手太阴经,终亦不能离少阴之本体也。 《本草乘雅》:麻黄表黄里赤,中虚象离,生不受雪,合辅心王,宣扬火令者也。主治寒风湿疟,标见头痛 之标经,侵淫部署之首,形层之皮,致毛孔满实,逆开反阖者,宣火政令,扬液为汁而张大之,八万四千毛孔, 莫不从令,而去邪热气矣。但热非病反其本,得标之病,即寒风暴虐之气,使人毛孔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劲切 之性,仍未反乎本气之寒也。咳逆上气者,毛孔满闭,则不能布气从开,故上逆而咳。症坚积聚者,假气成形, 则不能转阖从开,故积坚而症。盖不独本性不迁,即本气犹未变易,故仍可转入为出,易冬为春,否则妄汗亡液, 败乱心王矣。 《药性解》:麻黄专主发散,宜入肺部;出汗开气,宜入心与大肠、膀胱。此骁悍之剂也。可治冬月春间伤 寒瘟疫,夏秋不可轻用,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可用。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里之人,或阴虚发热、或伤风有汗、 或伤食等症,虽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症,不宜多服,盖汗乃心 之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至亡阳,或至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丹溪以麻黄、人 参同用,亦攻补之法也。医者宜知之。

        《药鉴》:气温,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阳明经药也。 去根节者发汗,留根节者敛汗。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之。若表无真寒邪,或寒邪在里,或表虚之人,或阴虚发 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有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甚者,皆不可汗。虽有可汗之 症,亦不可过。盖汗乃心之液也,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之,则心家之液涸,而心血亦为之动矣,或致亡阳, 或致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也。戒之!君羌活,能散风邪。佐独活,能消脚气。同杏仁,能去寒邪,兼理哮喘。臣 甘菊,能清肺热,更明眼目。身能发汗,根主敛汗。风家用之多验者,何哉?盖风至柔也而善藏,麻黄性至轻也 而善驱,内用气血药以托之,外用浮剂以散之,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终矣。阴虚发汗者,鹿角四物汤加根 节敛汗。汗多亡阴者,附子四君饮入根节回阳。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之,即散无疑。寒邪战栗者,疏风药 中兼用之,立止不谬。痘家初发热,及痘红紫稠密,皮厚不快者,多用于行凉解毒药中,则内托外散,正气谓开 门放贼,而痘亦因之稀少矣。又能散胸膈泥滞之气。表虚则忌。 《景岳全书》: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 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 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也。此 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水肿,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 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本草备要》:辛温微苦。僧继洪云:中牟产麻黄地,冬不积雪。性热,故过服泄真气。入足太阳,膀胱, 兼走手少阴、阳明,心、大肠,而为肺家专药。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塞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 治中风伤寒,中犹伤也。头痛温疟,咳逆上气,风寒郁于肺经。经曰:诸气贲郁,皆属于肺。痰哮气喘,哮证宜 泻肺气,虽用麻黄而不出汗,本草未载。赤黑斑毒,用热一曰斑证,表虚不得再汗,非便闭亦不可下,只宜清解 其热。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过剂则汗多亡阳,夏月禁用。汁者心之液,过汗则心血为之 动摇,乃骁悍之剂。丹溪以人参、麻黄同用,亦攻补法也。东垣曰:《十剂》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 邪客皮毛,腠理闭拒,营卫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时珍曰:麻黄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 毛;葛根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二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不同。王好古曰:麻黄治卫实,桂枝治卫虚, 虽皆太阳经药,其实营卫药也。心主营为血,肺主卫为气。故麻黄为手太阴肺之剂,桂枝为手少阴心之剂。时珍 曰:忠景之上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 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恶寒;风伤卫,卫气外滞,不能内护于 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故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肺之合也。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 故用麻黄、甘草、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泻肺而和气,汗后无大热而喘者加石膏。《活人 书》夏至后加石膏、知母,皆泻肺火之药,是麻黄汤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药。腠理不密,则津液外 泄而肺气虚,虚则补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风邪以救表,内伐肝木以防脾,使以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 下后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气也。汗后脉沉迟者,加人参以益肺气也。《活人书》加黄芩为阳旦汤,以泻 肺热也。是桂枝汤虽为太阳解肌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也。诸家皆以麻黄、桂枝为肺经药,谓伤寒传足不传手 者,误也。桂能平肝。发汗用茎去节,煮十余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汤略,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庶免太发。 止汗用根节,无时出汗为自汗,属阳虚;梦中出汗为盗汗,属阴虚。用麻黄根、蛤粉、粟米等分为末,袋盛扑之 佳。时珍曰:麻黄发汗驶不能御,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不可测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 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等证,皆可加用。盖其性能行同身肌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第一章解表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