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过的漫画版《千与千寻》


(提示:文末有原图度盘链接和官方彩色漫画版的部分图片)
如果《千与千寻》不是电影而是漫画……
而且,
是一本你没听说过的人画的漫画 ……
是一本你身边的人都没听说过的漫画……
当有人把这本名为《千与千寻的神隐》的漫画推荐给你的时候……
你会有兴趣去看吗?
你会有耐心看完吗?
你会有看电影一般的感受和感动吗?







……
以上图文都起源于我和老婆的一次餐桌对话——
话说《千与千寻》将于国内首映消息刚出来时,我老婆就非常开心、非常期待。巧的是,定档在6月21日的首映日又恰好是她的生日。更巧的是,一开始我们这个小县城并没有影院排片,当我们准备去隔壁的地级市去观影的时候,发现县城有排片了!于是我们便屁颠屁颠的到县城去看了。
去之前的前晚,我们在餐桌上提起了《千与千寻》,聊着聊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千与千寻》只是漫画的话,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去看吗?
老婆对此问题表示遗憾……
然后我就抱着这个问题去观影了,回来就开始试着把《千与千寻》画成漫画。
(说起来也是有意思,影院播放的是原声字幕版,但是画面没调整好、字幕的大部分都到了幕布外面去了,字幕是处于近乎消失的状态,导致我们从头到尾都是在看“原声无字幕版”……即便如此,从开始放映到字幕放完,都没有一个人离场——我想来观影的大家应该都看过很多次了,所以即便听不懂、但也都知道电影里的人物在说些什么,所以完全不影响观影XP)

——画面的数量——
因为只是想看看《千与千寻》的漫画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一开始是只打算画一两张的……后来想想,要不凑个九宫格,这样发朋友圈的时候会比较好看,所以才改为了九张。
——场景的选择——
因为是画给自己看的,而且这部电影我们也看过好几遍了,所以选择的都是些在我们看过多次后仍然觉得印象深刻、非常喜欢的场景。大家常见的海上列车的场景、以及在汤屋里的场景便因此被排除了。
——要的和不要的——
1、要把这个当成电影的原作来画!电影只是把这个漫画电影化了,电影是还原了漫画中的画面和镜头!
2、千万不能搞成简单的电影截屏拼盘!
3、不要修改电影的镜头画面!不要自行增加电影里没有的人物动作和画面!除非不得不这么做。
4、不要修改人物的线条!除非万不得已。
5、要还原电影手绘的感觉,不要使用线条工具,所有线条全部手绘。
6、要当成是日本的漫画,画面阅读顺序从右到左,所有拟音字全部用日文假名。
在动笔之前先给自己确定了这些要求,然后才开始动笔。
——流程——
先确定要画出来的内容,然后去电影里一帧一帧把合适的画面选出来,再以漫画的形式进行组合,组合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漫画的版面优势、把那些因为电影画幅限制而无法一览无余的画面、在漫画里以一览无余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展现、但是电影里没有呈现出来的画面自行解决,且不能与宫崎骏的画风相左……
——创作感受——
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的,基本上都是在临摹,所以进行的速度也比较快,像我这样的新人也能每天完成一张。
大部分线条都是直接在电影画面上描绘的,因此漫画在人和物的外形上以及种种细节上全部还原了原作。背景方面,电影原作是没有明确轮廓线的色彩组合,而作为单色的漫画很难还原出来,只能以线条加墨色的方式予以呈现,而为了保持整体观感的协调,其过程中免不了做出细节方面的取舍、以及适当的留白处理,这也是漫画有别于电影的韵味所在。
大师不愧是大师,虽然人物的线条都很简单,但是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的、并没有被简化。像是人物各种小细节的动作举动,人物重心的细微变化,都非常自然和到位,这些都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意才能呈现出来的。
尤其是我在画最后一张、也就是千寻和白龙从天空坠落的那一幕时,在逐帧分析电影画面的过程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人物在气流中旋转时力的流动、能感受到人物在空气中漂移时的惯性以及力的转移。人物在坠落过程中那种空气的感觉,完全被呈现出来了(我看过很多跳伞的视频),尤其是空气冲入人物衣物里所带来的那种风的感觉、那种衣物随风飘动、鼓动的感觉,都是栩栩如生!
我在实际作画的过程中,也在努力的去实现这一点——最后一张图里,画面中间相视而落的两人、以及画面下方千寻的马尾,在电影里都是没有的、都是我加上去的。在画的时候,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把空气将衣物鼓起的感觉、人物在空气中漂移的感觉、以及马尾在风中飘动的感觉呈现出来(没想到以前在看那些跳伞视频时留心观察所积累的经验,会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画的时候,因为是直接在电影截图上临摹,所以也是一笔一划的体会着宫老爷子的笔触,有时会感觉自己正在吉卜力的工作室里作画,甚至会产生自己正被宫老爷子握着手、在手把手的教的错觉。而在画那些电影中不存在的画面的时候,也时不时会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这样不对!不是这样的感觉!不能这样画!空气不是这么流动的!(衣服头发)不应该是这样动的!这样做是错误的!”……这个声音,是来自宫老爷子吧?
在绘制的过程中能有这样的体验,这种感觉真是非常的奇妙!
——一些感悟——
日常生活中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还是蛮重要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曾经对跳伞视频有过仔细观察而在本次绘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绘制油屋和桥头建筑的时候,也遇到过电影截屏的细节不甚明了的情况——有些地方的细节只是几块颜色而已,彩色画面看过去没有问题,但是在画成漫画线条的时候就会有问题,很容易把两个相邻物体之间的轮廓线条弄混,把这个东西连到另外一个东西上,而又把原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分成好几个部分……还好我对中日传统建筑有一定的了解,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或者根本没有展现出来的地方,都可以根据建筑的相邻部分的构造来推断出那块模糊的区域里各个组成部分的线条是什么样子,甚至能推出那个东西是怎么安放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服装方面也是如此,千寻和白龙穿的都是日式传统服装,而宫崎骏的线条又是非常简洁的,很多细节被省略了,如果不了解服装的构造,在脱离电影画面独自去画的时候就容易画歪。幸好我对这些方面也有一定了解,知道这些衣服是怎么做的、是由什么形状的布料拼接而成的、然后是怎么穿到身上的……这些我自己的《警花日记》里可能永远也不会用到的知识储备,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说个题外话,我这个人无论在室内室外,总是会无意识的去观察四周的环境,而不会去看人……远处的高楼、近处的屋檐、路边的花草、室内的边角都看得真切,但是刚刚从身边路过的那个人穿的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却不会注意到……因此和老婆上街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老婆:刚刚那个人XXXXXXX
我:哪个啊?
老婆:就刚刚那个
我:哪个?
老婆:刚刚从我们身边过去的
我:……(等我回头一看,人家已经走出去几十米了)
接下来向你逐一简单解说一下九张图片绘制过程中的故事,不过知道得太多的话可能会影响到你对图片原有的感受,在意的话请跳过这一部分。
01——
这是电影里无法一览无余的画面,也是耗时最多的一页,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来画,毕竟细节最多——为了还原原作手绘的感觉,整个画面所有的线条全是手绘的,没有使用线条工具。(到度盘下载原图可以看到全部的细节)
相比起绚丽的电影版,这个单色的画面莫名的多了一种压抑感……

02——
同样也是电影里无法一览无余的画面,在漫画里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出桥的高度。
这个是比较早就确定要表现出来的画面。

03、04——
这两张并不属于计划之内,也就是说并不是我和我老婆非常喜欢和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所以其实是没有想过要画的。只是在画完前面两张后,突然想着“干脆接着把两人相见的画面画出来算了,这样看起来会更像是有一本完整的漫画”,然后才画出来的。
现在看来效果不错,不过这两页也占用了过多的篇幅,以至于有一张我很喜欢的画面不能被画出来了。
白龙眼睛的虹膜部分是在电影线条的基础上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处置,完全照搬的话看起来会很怪异。
电车那格,电影里没有这么完整的画面的,是把电车的前后两节拼起来,再补完了车头前面的路面,然后才有你看到的这格画面。
电车的驶过的音效和千寻跑步上栏的音效,其拟声假名是反复听了好多次电影声音后才确定下来的(我自学了日语、目前在学习N3,基本的对话和假名的使用没有问题,但是来做拟声字还是不太熟练。毕竟母语不同,对同样的声音的接受和表达会不一样——比如列车驶过,我们中国人听到的是“况且况且”,日本人听到的就是“金古金古”……这里我使用的是“轻古轻古”的拟音)。


05——
这个是第一张被画出来的,这是老婆大人觉得最有趣的一幕。木梯被黑色遮盖的部分,其实都是有画出台阶以及其木纹和阴影的,只是这些细节在后期整体调色时被掩盖了。

(和白龙在桥头相会的那天早上,千寻就是顺着这条梯子去桥头的。当时的桥头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你有勇气走过去吗?)

06——
千寻蹲在菜地里、拿着饭团放声大哭的一幕,是老婆大人印象最深的一幕场景,这张画也是这九张里我最喜欢的一张,好像可以听到千寻的哭声一般。
其实电影里是没有这个镜头的,而我打第一次看《千与千寻》的时候,脑海里就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镜头——作为一名路人,无意中看到了这一幕,远远的,千寻蹲在那里哭,白龙则在一旁温柔的搂着她……我很喜欢这一幕,所以决定要自己无中生有的给画出来(为什么我脑海会有这么一个镜头,不知道这会不会跟我在菜园工作过的经历有关?)
说起来,我其实是有把前面的卷心菜地和后面的玉米地画出来的,但是这两块地的存在会干扰人的视线,会把人的注意力从千寻和白龙身上分散开来,导致这一幕的氛围被严重稀释,所以我就将这两块地隐去留白了,而且连牵牛花也没有涂墨色、只有线条,有墨色的只有千寻和白龙两人。
最开始的设计中是有文字气泡来显示千寻的哭声的,在画的过程中,我决定将文字气泡连同前后两块菜地一起隐去,因为我觉得这画面已经有声音了,不需要再加上文字来多此一举了。
因为是漫画,所以可以这样留白,而电影是没有办法这样做的,宫崎骏的电影镜头里几乎没有使用过留白的背景。就《千与千寻》本片而言,如果在这里使用这种留白处理,会显得非常突兀、所以正面近景特写之后就直接换场景了。但是这个画面,我画完后感觉宫老应该是有设计的,只是电影里不便用出来,所以就没有用——我觉得,以宫老的漫画水平,心里是一定会有过这么一副画面、一定会有过这么一个镜头的。

07——
这是我一开始就决定要画的画面——宁静凉爽的夜晚,卧坐在走廊上沐浴着明亮的月光,面对着辽阔的“大海”、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幕。
这种皓月当空的画面,这种时间仿佛凝固了的感觉,只有在漫画里才是最好的,
影子的角度和电影里有所区别,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月亮在这个位置才是最好的(如果把阴影调到跟电影一样的角度的话,是看不到月亮的)。
在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条走廊的尺寸规格,在整个电影里一直都是在变化的。在这里,我根据人物身高调整到了最合适的尺寸。

08——
这是耗时最短的一张。
这是千寻在站台等候列车的一幕。这一幕,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一瞥而过,然后接下来就应该是美丽的海上列车。而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个镜头,因为我从这个十岁小女孩瘦小的背影里看到了两个字——担当。
有人说,这体现了千寻的成长。而我觉得,与其说是千寻的成长,不如说她天生就具备了这样的担当,这种担当,很多成年人都没有,很多人到死也没学会。
镜头视角方面,把电影的画面在纵向的维度上做了大幅扩展,如果你在河里或者湖水里游泳过(宫老爷子年轻的时候一定没少在河里玩过),一定会对这种海阔天空的视角有切身的体会——这种视角简直就像自己泡在了水里一般!因此,这张画面虽然没有色彩,但个人觉得是要比电影里的镜头更让人觉得愉悦的。
在画这个镜头里的汤屋的时候,发现这个汤屋是有很大问题的,为了谨慎起见,将其与宫崎骏的手稿进行了对比,结果确实如此——其错误大到如果按照宫崎骏本人的设定和要求来画的话就得整个推到重来,整个都不对。
以宫崎骏的性格和要求来说,不应该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出于好奇,我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电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进度严重滞后的情况,而为了能赶上首映时间,吉卜力工作室也因此首次向日本海外的动画工作室请求了援助。有外援加入、加上时间紧迫,双方在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信息和细节丢失的情况,这个问题汤屋的成因可能就在于此。
那么,要不要修正电影里的错误、把这个错误的汤屋画成宫崎骏心中的样子呢?权衡之后,我保留了电影里的模样。因为大家所记住的是电影里那个错误的汤屋,这个错误的汤屋是大家回忆的一部分。如果把汤屋画成了正确的样子,那反而是错误的。是否严格还原了宫老的设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原大家的回忆。

09——
画面中间相视而落的两人、以及画面下方千寻的马尾,在电影里都是没有的、都是我画上去的;两人眼睛虹膜的处理也与电影里稍有不同。整个画面的布局我很满意,背景也画出了电影里的光影效果。

10——没有被画出来的一幕
整部影片还有一幕是我很喜欢但是没有画出来的,就是千寻和无脸男下车后、在路灯的引导下前往钱婆婆住处的那一段路程。此幕本是九宫格之一、且与千寻等候列车的那一幕形成始和终的呼应。只是因为前面在画桥头的时候,画了计划外的千寻和白龙相遇的一幕,所以这一幕的位置被占用了,就没有画。不过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画出来的,因为我还是蛮喜欢这一幕的。
在我推文之后,有人给我分享了来自官方的《千与千寻》漫画版,是全彩的。我看了下,这就是我所要极力避免的“简单的电影截屏拼盘式漫画”,下面我取出其中跟我画的那九张图的场面一样的部分供你参考对比——其中很多拟音字的音和电影里的声音相差甚大!这么不走心的……这真的是日本人做的吗?





















好了,有关《千与千寻》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明年还会有吉卜力的电影首映吧?
会是哪一部呢?
到时候要不要也这样来一次漫画化呢?


漫画版《千与千寻》原图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GXbvvJxCyCTduw-3UIt1w
提取码:tk22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