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玺印篆刻”相关 读书笔记第4节汉朝印的故事,新莽 东汉 匈奴篇
新莽时期印章故事
王莽改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王莽进行了一系列的托古改制。
新莽时期的印章虽然还是西汉的样子,但是它基本是五、六个字的,极少有四个字的。
王莽时期-新前胡小长
此印为新莽五字印的典型风格,起收多见方笔,结字圆转尚存,章法平稳端整。因此往往习以为常而会不用心体察。实际上,五字印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变化值得注意。

王莽时期-五字印
王莽时期因为多五字印, 其最后一个字拉长占前字两格, 为了避免松散, 因此在文字的篆法处理上也显现出与两汉五字印不同的特点

王莽时期-“新保塞乌桓西梨邑率众侯印
新保塞乌桓西梨邑率众侯印”,传世品,早年流入日本。新莽官印中,首字刻“新”者,是颁布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汉书:“五威将奉符令印绶,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印文“西梨邑”是乌桓部落之名,“率众侯”是新莽封乌桓之官号。此印是新莽授给内附之乌恒部落首领的官印。
西汉设乌桓校尉。东汉南匈奴归附,乌桓也向东汉臣服。公元49年,辽西乌桓各部首领922人携奴婢、牛马、虎豹貂皮和弓箭入洛阳朝贡。其中81酋长自动内留,光武帝刘秀封他们为侯王君长,使率众戍守北方10个边境郡县。在存世乌桓官印中多有“保塞”、“率众”字样,如“汉保塞乌桓率众长” 、“汉乌桓率众长”等驼钮官印。


东汉时期印章故事
朔宁王太后玺
朔宁王名隗嚣,是西汉末年反对王莽的义军首领之一,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被当时割据政权首脑公孙述封为朔宁王,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逝。“朔宁王太后玺”是隗嚣称王时为其母镌刻的。按《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载:建武十一年,公孙述为光武所灭,故此印当为公元31年至35年之遗物。此印制作精美,篆法纯正,布局得体,同新莽印风接近,秀丽典雅,足见汉时西南地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较高的艺术制作水平

东汉晚期印章故事
‘军假司马




东瀛倭奴国的印章-汉委奴国王
汉委奴国王金印是一件文物,1784年出土于日本九州福冈县糟屋郡志贺町,现藏福冈市博物馆。此印可同中国史书记载相印证,对研究日本古代史和古代中日两国关系史有极大意义。该印印面正方形,每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纽,通体高2.2厘米,重108克。印文“汉委奴国王”5字,隶体,阴刻。中国汉代称日本为“倭”,印文中的“委”字为“倭”字的简略。

匈奴-印章故事



鸟虫篆印章--淳于定国印章

鸟虫篆印章--婕妤印章
汉代玉质官印。初传为汉代赵飞燕之物,后经考证非其所用。此印质地为羊脂白玉, 晶莹剔透,非寻常白玉可媲美。加上幸获此印之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好古而不识鸟虫篆文,望文生义,将“娋”字释成“赵”字,视为西汉初倢伃(婕妤)即佳丽赵飞燕之印,并要筑“宝燕阁”蓄藏此印,学人痴古之笃,可见一斑。“妾”为古代妇女自称,“娋”为印主之名 。


道教印章-黄神越章
“黄神越章”是汉印名。《抱朴子内篇 登涉》上说:“古之人人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百二十,以卦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神名。为巫鬼道信奉之神,又称“黄神”、“黄越之神”、“天帝使者黄越”,此神为天帝或黄老君的使者。《太上正一咒鬼经》:“天师曰:吾上太山渴见黄老君,教吾杀鬼语……左扶六甲,右扶六丁,前有黄神,后有越章,神师诛伐,不避豪强。”
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越章应为南越之神,南越多鬼神,鬼象形文字里人以面盖之为鬼,巫多通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