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史人物评鉴-李悝

2022-07-18 18:16 作者:温村李馆长  | 我要投稿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音同亏),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公元前422年,任魏国的相国,主持变法,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故一般认为他是法家的始祖。
李悝任魏文侯时期魏国相国,主持魏国变法。进行“尽地力之教”,其具体内容已不可知,但主要为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推广成功的耕作经验,提高粮食产量。并且实行“善平籴”政策,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按照功劳和能力提拔官吏,如任命吴起为西河守,用西门豹治邺。变法后,魏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
他还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六篇《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内容主要阐述如何维持治安、缉捕盗贼、防止人民反叛及对犯罪者的判刑等等。六篇中,〈具法〉一篇为全书的目录。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带《法经》到秦国,以该书作他变法内容的蓝本,成就了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法经》现仅存篇目,内容虽已失传,但仍可于《秦律》及从今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的“秦简”中反映出一部分来。





统帅 B-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武力 D+
(记载不详。)
军谋 B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幾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一曰:李悝与秦人战,谓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又驰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左右和曰:“上矣。”于是皆争上。)
智略 S
(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囚》、《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君受之以相秦。)
内政 S+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而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故虽欲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之有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文侯以为师,著《法经》,后秦、汉旧律,其文起自于此。)
魅力 S-
(李悝诸事多不传,然魏文侯以为相,国富民强,后世颂之。《吕氏春秋》有载:“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有言,不穀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自多则辞受,辞受则原竭。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壹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全史人物评鉴-李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