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律和洪尚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2022-08-22 19:01 作者:聲視Voisual  | 我要投稿


导语

张律导演在普通话和韩语的语境中来回穿梭度过了自己20年的电影旅程。对于国内的大多数观众来说,张律这个名字也许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多次入围国际三大影展,在韩国更是被称为“继洪尚秀之后最重要的电影作者”。

在影迷的眼中,他和洪尚秀十分相似。可他们相似之处也只在于男女情爱关系,实则二人想表达的主题完全不同。《漫长的告白》是张律导演时隔十二年后再次回归华语电影之作,依旧沿用了他以往的创作风格,但这部电影对于华语电影的意义却不仅限于一部作者电影而已。

- 一枚硬币的两面:张律与洪尚秀 -

张律1962年出生在吉林延边一个靠近中、朝、苏三边边境的小村庄,祖辈从韩国移民至中国,父辈至今不太会讲中文。因此成长记忆中本土边缘人物的身份和生存困境贯穿了他的童年与青年,也成为他早期创作的母题。

  张律导演处女作《11岁》

张律在大学毕业后,一直是老师、是学者,他写小说也写诗歌,直到2000年以后才拍了自己第一部短片《11岁》。第一次拍摄电影就关注在中国的朝鲜族群体的生存困境,这使得他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

往后他陆续拍摄的《唐诗》、《芒种》、《重庆》、《豆满江》也一直聚焦在中国本土城市里流散的边缘人物。他这时的作品带着一股书卷文人气,喜欢用极简的布景、生活中常出现的事物为符号、沉默冗长的空镜去叙事。他冷峻、克制,经常过了很多天之后,才会意识到他的电影在你心头留下的余震。

2011年之后,张律的创作阵地从边境转向韩国,并保持以每年1-2部作品的拍摄频率创作出《庆州》、《春梦》、《咏鹅》、《福冈》四部作品,并确定了自己后期创作风格——在男女情事中照见东亚地缘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陌生的关系、时间的迁移、暗流涌动的情感、新环境下展开的邂逅,这些都让他故事中的人物获得新的角度、新的立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内心。正因关注男女情感和人际关系,又有着文学性随意的故事结构,张律的作品一直被评价和洪尚秀很像。

 张律导演

洪尚秀作为韩国第一代留学导演,他把国外学到的实验电影精神融合韩国本土文化,贯通到自己的电影之中。他的电影主题通常是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并时常伴随着复杂的元素;场景也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如街道、旅馆、酒店、酒吧、咖啡店等。电影中的人物也十分普通,故事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他的拍摄通常没有固定剧本,会在拍摄前一天才写好对话内容,并采取自由的方式在现场取景拍摄,时常在拍摄中改变剧情走向。

早期的洪尚秀喜爱在看似无意的情爱关系铺陈巧合,同样对某种被称作为“意义”的东西不做深入探索。更喜欢提及,而不是发表看法。故事轻盈又残酷,落点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自省或者带有突如其来的批判性。如《猪堕井的那天》、《生活里的真相》、《懂得又如何》等。

  洪尚秀导演处女作《猪堕井的那天》

然而这种批判,从2010年之后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在拍摄和叙事上,他还是那个令人熟悉的洪尚秀,但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开始动摇,开始渴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理,对于生活的态度开始变得认真起来,不再是以前戏谑、揶揄,而是精准和深入。大概是时间带走了某种随性,五十知天命,洪尚秀导演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但比起外来者张律作品中沉重和严肃,以爱情关系讨论日韩乃至整个东亚地缘文化政治关系,洪尚秀更为轻盈、随意,甚至多了些戏谑。可能洪尚秀没有张律那种异乡者文人的担忧,他沉浸在红尘俗世中,他非常清楚所有人空荡的躯壳中都需要填充一些下里巴人的东西。对他来说,记忆、乡愁这些沉重的东西都很无趣,所以他漫不经心塞入很多荒诞、世俗的玩闹去试错,再漫不经心地抽离出来。

张律和洪尚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看似都在表达情爱,实则爱情背后所指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后者的作品往往集中于探讨中产阶级男女情感和人际关系,具有极强的本土批判性,而作为外来者的张律则带着几分沉重和严肃在诉说边缘人物的爱情。

 洪尚秀导演

-《漫长的告白》空间与记忆的流转 -

《漫长的告白》是张律导演时隔12年以来,重返华语影坛之作。它的故事是从空间流转出发的。少年时代的立冬(张鲁一饰)和立春(辛柏青饰)都曾爱慕过一位叫阿川(倪妮饰)的女子,但在某一天阿川的突然消失成为了他们心中解不开的心结。二十年后,兄弟二人为一解思念,一起离开北京去到与阿川同名的日本柳川,随着三人的再次相遇,过去很多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

空间引导记忆流转。在柳川的冬日响起了北京鼓楼的钟鸣,几人青春记忆的缺失在柳川得以弥补和延续。川儿看着柳川的运河,浅笑说道:“立春哥在哪儿,哪儿就是北京城。”立冬接着说道:“是后海”则又成为记忆引导空间的流转。几番空间与记忆的来回流转,使得故事变得耐人寻味,如同一颗小石头在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荡漾进三人心中,倒影出他们在北京后海那些爱恨纠缠的青春岁月。

“可以这么讲,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从空间出发。我想拍电影的冲动,从来不是一个故事或一个人物,而是那个空间。在很具体的一个空间里,往往有很好的人物、很好的故事,错不到哪去。但这个空间不对,往往就会错。” 这可能源自于张律一种创作本能的冲动。

电影原名是《柳川》,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人名。在张律看来,人是被空间所支配,没有空间的支撑,所谓情感都是虚无的,当所处空间发生流转,人的感官、感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电影传达给观众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角们所处的空间是随着记忆的变化而更改。影片中多次出现声音先于画面出现的镜头——川儿在河岸边抽烟,游泳激起的浪花声先进入,转而川儿一愣,思绪就回到了她在北京后海的日子。镜头再一转,在寒冷的冬天,刚刚船只划过的小河突然出现了一位游泳的人。亦真亦假,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与三人间暧昧不明的关系又有了不谋而合的地方。

从电影主题上来说,《漫长的告白》并没有那么执着于宏大的主题,但那些空间、记忆流转间带来的变化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表达,因此作为观众你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无需让所有人都直接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空间和记忆中的人。

《漫长的告白》从上映开始,我就知道它一定不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因为张律导演的电影是非常典型的区别于“商业电影”的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作者电影。成本极低,没有精致的视觉冲击;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更多执着于自我的表达,视听语言也不足够华丽,而是常用长镜头、缓慢的移动镜头,营造意境的空镜搭配人物略有些文艺的内心独白和自然声。

他的电影有着强烈地域空间感,夹在着作者本人对历史的严肃态度、将记忆穿穿插在故事当中,人与人之间无法说清的暧昧关系,在华语影坛独树一帜。因此《漫长的告白》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其意义并不在于能在票房贡献,而是在于张律导演的回归,为华语电影填补上一块新的创作拼图,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可能。


作  者

只  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

张律和洪尚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