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文学作品选P14

2023-04-13 20:18 作者:择摘人  | 我要投稿

【死水】 https://b23.tv/XNbzPgV

作家作品

闻一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出版《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他提出:

诗的实力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①音乐的美,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指词藻。视觉要求。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意境美; ③建筑的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所写的新诗不讲究格律,推崇“自由”与“自然”。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

文章介绍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五节,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一部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 “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 “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 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 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

破铜烂铁

”,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

翡翠

”,铁锈红的如“

桃花

”;“

剩菜残羹

”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

罗绮

”;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

云霞

”;死水发酵后,变成有着“

绿酒

”般颜色的臭水,上面泛起“飘满珍珠似的白沫”,在这样的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 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来描绘污浊的死水,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 以美写丑,丑更丑,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 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头两句,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 在彻底否定之后,“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 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 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既包含着诗人对旧 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分析本诗所表现的对祖国极度失望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死水》写于1926年4 月,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诗中描写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頌,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朱自清序》》。 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对死水,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但是,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分析本诗的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死水》通篇象征手法。 2.“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 3.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青蛙”的“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 ●分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在《死水》中的表现。 1.《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在每行中出现的位置可以有变化,首尾都是双音词,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3.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 4.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提倡和实践,有助于糾正“五四”以来部分新诗“散而无章”的弊病。

现代文学作品选P1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