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文关键词:(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说理、恳求)和(渡河难题)

2023-05-31 15:25 作者:解语析文  | 我要投稿

作文一:

2021届长宁区一模作文:2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通过说理未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通过恳求倒可能让别人接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构思行文如下:

现象(材料)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带“情绪”的恳求往往比“理性”的说理更加有效,动之以“情”往往胜于晓之以“理”。

现象产生的原因:

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旧石器时代的大脑,而且极容易操纵(5、6段)。”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被称之为“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14段)。偏见首先是情绪的,然后才是认知的(10段)。与之类似,有时对他人观点的认同与接受情绪往往占主导地位,然后才是理性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恳求比说理更加凑效的原因。

现象产生的影响:

据此可知,“情(恳求)”胜“理(说理)”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其最突出的表现为:认知趋于同质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认知困境。偏见使人在潜意识中对“恳求”表现出更多信任(1段)(1分),而对说理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2段)。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就与赞同与自己同类的人和事物,对“说理”的否定让位于对“恳求”的肯定,最终,在我们周围的事物逐渐趋向于“同质化”(第7题的参考答案)。从而导致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使理智成为情感的附庸,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知事物无疑是不利,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我们认知受困于情绪而产生认知偏见,无法客观公正全面,接受“不合理”的主张,使我们的认知误入歧途,走入困境。

现象解决的办法:

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认知局限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只是这条修正之路注定漫长与艰难,需要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时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尤其作为观点的接受者,更加需要提高对“恳求”性情绪包裹的“主张”提高警惕,以免我们的理智被情感所驾驶。

作文二:

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河上没有桥,过河只能靠一只小渡船。滩险水急,小船最多只能承载20人。有一次,艄公清点人数准备开船时,发现一下子上来了22人。渡船来回一趟要一个小时,大家都怕耽误时间,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下去。大家斥责最后上来的两个人,但又没人说得清那两个人是谁。艄公因为人数超标坚持不开船。就这样僵持了两个小时。最后,一对小姐妹退回到岸上,乘客们停止争吵,船终于开了……

 作文立意如下:

荷兰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设置了典型的“电车难题”——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3段)

你是否应该牺牲一对小姐妹的渡江权利而让渡其它的乘客呢?

渡船悖论:道德绑架法令规章不可取,以破坏规则、牺牲良善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行为往往会导致规则的沦丧,导致人们对规则的漠视,不利于社会良性地运转。

 

阅读链接: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PS:首先要明确本文的写作话题:偏见。(可结合第3、4、7小题很快确定)因此,在回答第6小题时,每一点都要与“偏见”有关。

1 “催产素”又叫“爱的荷尔蒙”。关于这种激素,我们一般的了解是,它与信任、表达、亲社会性有关。

2很不幸的是,科学家发现,它的疗效只发生在那些被你界定为“我们”的人之间。当对方是那些被你界定为“他们”的人时,催产素反而会让你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你的攻击性更强,而合作性更少。

3荷兰有一项研究,实验者设置了典型的“电车难题”——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你是否应该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

4一般来说,人们都愿意以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五个人的生命。如果你给备用轨道上的那个可怜人取个名字,再给实验对象注射催产素,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你给那个人取的名字是一个荷兰人的常见名字,比如德克、或者彼得,实验对象就不大愿意牺牲他一个人来救另外五个人;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是荷兰人普遍有敌意的德国名字或者穆斯林名字,人们则很轻松地就会做出牺牲他的决定。

5这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行为:关于人类最好与最坏的一面的生物学》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在这本书中,他想要探讨一个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方面可以互相屠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私的善意?我们本性中的一面注定要战胜另一面吗?

6 “我们vs他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章。按照萨波尔斯基的说法,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旧石器时代的大脑,而且极容易操纵,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文章首先用催产素的案例引出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大脑;

7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很早就观察到,二元对立(男/女、善/恶、热/冷、保守/自由、人/动物、身体/灵魂等)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应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方式。就社会生活而言,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我们/他们——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城里人,他们是乡下人。我们是中产阶级,他们是穷人。我们是女人,他们是男人。我们是好学生,他们是坏学生。我们是基督徒,他们是异教徒……

8可以说,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或者说,一种认知捷径。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依据某种哪怕最微不足道的差异创造出“我们”和“他们”来,从性别、种族、国籍、阶级、年龄、宗教、到T恤的颜色。萨波尔斯基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最令他哭笑不得的例子,《人猿星球》的拍摄现场,扮演黑猩猩的群众演员与扮演大猩猩的群众演员在吃午饭会很自然的分成两桌吃饭。于是,他引用了一句笑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人分成两种,另一种则是不这样分的人。”

//再由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得出分类的认知方式与偏见的关系;

9而且,大脑在区分我们/他们时,速度极其惊人。比如,以每秒20张的速度给你看一组照片,几乎是一闪而过,你的大脑也能立刻区分出我们/他们——如果照片里是“他们”,就会立刻触发杏仁核的反应,也就是负责恐惧、焦虑和攻击性的大脑区域。给你看一段有人被针扎手指的画面,你的大脑会产生“同构反射”(isomorphic reflex),此时大脑运动皮层对应手的位置会兴奋,进而你的手会握紧,好像感受到了对方的痛楚,除非这只手属于“他们”。

10这就是为什么,偏见首先是情绪的,然后才是认知的。我们关于人和事的看法,常常都是潜意识操控的。不同的“他们”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最常见的是恐惧。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很容易理解,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求生存,把陌生人当作潜在的攻击者,而不是善意的朋友来对待,显然有更好的生存几率。

11恶心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当哺乳动物闻到腐烂之物的味道时,大脑的岛叶皮质会触发胃部不适或呕吐反射,目的是保护它们远离有毒的食物。但人类的情况要特殊一点,我们只要想着吃恶心的东西,就会有恶心的反应,比如想象你自己吞下一只昆虫,想象它在你的唇齿之间挣扎,你的岛叶皮质也会被激活。也就是说,想象也能激活你的岛叶皮质。

12更特殊的一点是,动物的恶心通常是感官反应,但对人类而言,不仅是想象生理上恶心的事情会让你反胃,想象道德上恶心的事情同样让你反胃。这里的问题在于,道德越界是非常主观的判断,一个人认为“道德越界”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来说很可能是完全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同性恋。

13岛叶皮质最主要交流的对象,恰恰是杏仁核。所以,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一个行为只是不同,还是道德越界,        。历史上最残酷的屠杀,往往都与这样的应激反应有关。

//然后从大脑的神经结构角度分析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14在我们对于“他们”的评判背后,是各种潜在的情绪暗流,是我们的认知和逻辑急于跟上情感的自我而编造出来的故事而已。从认知心理学来说,这也是一种“确认偏误”:我们更擅长记住佐证而非反对自己观点的证据;验证时更倾向于支持,而非推翻我们的假设;以及更倾向于用怀疑的态度检验我们不喜欢的结果

//接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偏见产生的“确认偏误”;

15因为人类的本能,要发现自己的偏见很难;但是也因为人类的理性思考自我修正能力,客观全面的见解会与偏见一起产生和传播。只是这条修正之路注定漫长与艰难,需要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时刻警醒和自我再教育。

//最后总结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偏见。

3. 下列对“偏见”的认识符合文意的是(   D  )。(3分)

A.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是造成偏见的根本原因

B.偏见是受潜意识操控的,它与人的理性无关

C.偏见在生理上是由大脑的岛叶皮质所激发的。(直接由杏仁核激发的)

D.当偏见与“我们”相关,它是倾向于积极的。

4. 根据文意,推断下列现象与“偏见”关联度最小的是(  C   )(2分)

A.刻板印象     B.道德义愤    C.思维定式(认知层面的,其它三项都偏向“情绪”,详见第⑩段开头句)    D.酸葡萄心理

拓展:

思维定式案例一: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头脑简单者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在偶然当中有很深的必然性。

思维定式案例二: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5. 根据上下文,将第13段横线处的内容填充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5.(3分)岛叶皮质先做出判断(一个行为只不同,还是道德越界),然后告知杏仁核(详见第13段:最主要交流的对象是杏仁核),于是各种应激反应随之而来(详见第13段:这样的应激反应有关,再结合9至12段内容,可知这样的应激反应可以指生理上的,也可以指情绪层面的)。(1点1分)

解题说明:根据“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再结合题目的分值3分,可推断填充处有三个步骤,依据见答案分析。

6.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4分)文章首先用催产素的案例引出人类对于异己的偏见深植于大脑;再由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理论得出分类的认知方式与偏见的关系;然后从大脑的神经结构角度分析偏见是如何产生的;接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偏见产生的“确认偏误”;最后总结我们应该如何修正偏见。(1点1分,答满4点为止)

解题说明:首先要明确本文的写作话题是“偏见”,因此概括内容要点时要以“偏见”为中心。

7. 有哲学家哀叹:“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所谓同质化,就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本是区分“我们”与“他们”的偏见却与这种“同质化”息息相关。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偏见是如何造成同质化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7.(4)偏见使人在潜意识中对“我们”表现出更多信任(1段)(1分),而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恶意和恐惧(2段)(1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迁就与赞同与自己同类的人和事物(更倾向于支持“我们”)(14段)(1分),对他们的否定让位于对我们的肯定,最终,在我们周围的事物逐渐“同质化”(1分)。


作文关键词:(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说理、恳求)和(渡河难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