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考行测「指标性」难题剖析——「判断推理-类比推理」篇

全文字数|4.9千
阅读时间|18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棋圣,能把棋下在对手最难受的地方」
2.用「文字游戏」干扰考生思路
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 」Pro Plus版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一直是考生必争之地。
想要上岸的考生,「类比推理」板块必须要做得足够好,原因很简单:
「类比推理」题干字数极少,但解题时间相差很多。
题干一般少则2个词,多则3个成语,扫一眼就能看完;但解题思路难度相差很大——
可能这道题10秒锁定答案,那道题100秒还没正确思路。
如果各位小伙伴每道题都能很快找准思路,在「解题效率」就会显著拉开和其他考生的差距,为上岸进一步打牢基础。
2022国考「类比推理」中「指标性」难题有3道,恰好覆盖了3类常见的题型,很有代表性,非常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一、「棋圣,能把棋下在对手最难受的地方」
——什么是棋圣?
——这个人,能把每步棋都下在对手最难受的地方
——那,什么是最厉害的公考出题人?
——这个人,能把每个考点都对准考生最薄弱的环节
【2022国考省级卷98题/行政执法卷92题】
载歌∶载舞
(A)人云∶亦云
(B)且战∶且退
(C)自作∶自受
(D)全心∶全意

载歌∶载舞
(A)人云∶亦云
(B)且战∶且退
(C)自作∶自受
(D)全心∶全意
正确率35%,易错项CD

在这道题中,出题者精准地针对了大部分考生的薄弱环节,一招就把三分之二的考生打趴下了。
事实上,这道题的正确率真的值35%吗?显然不值。
题干和4个选项都是2个词,而且是一个成语的2个词,最重要的是,4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为什么这样的题,会有约三分之二的考生没做对?原因就在于「基础不牢固」。
「成语」一直以来都是行测考试的重中之重。尽管很多小伙伴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就是没有真正下决心去复习。
事实上,汉语成语总共有一万多个,但常见成语也就600~800个左右,把稍微不那么常见的包括进来,1500个也差不多了。
很多小伙伴考英语四六级、考研的时候能起早贪黑啃厚厚一本英语单词书,为什么在明知道「成语」对于公务员考试极为重要的情况下,不去买本《成语词典》学习呢?
要知道背成语可比背单词容易太多了。更何况,公考都不会考很冷门的成语,大概把800个成语掌握透彻就完全能满足公考的要求了,为什么不从这方面努力呢?
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载歌载舞」和「且战且退」的含义,这道题是很容易出错的。
——虽然这两个成语大家很熟悉,但从正确率来看,「一知半解」才是考生的常态。
分析题干「载歌∶载舞」。该成语含义为「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
其中,「载」的含义和B选项「且战且退」的「且」是相同的,意为「又……」或「一边……」。
因此「载歌载舞」的含义就是「又唱歌又跳舞(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而B选项「且战且退」的含义为「一边战斗,一边后退」,形容战斗处于劣势,逐渐招架不住。
题干的「载」和B选项的「且」含义相同,且「唱歌」「眺舞」与「战斗」「后退」都是「同时进行」的动作,因此两者逻辑关系相同,正确。
其他3个选项情况如下。
A「人云∶亦云」
云是「说」的意思,「人云亦云」含义为「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声附和」。
题干前后部分主体相同(唱歌跳舞的人们),动作不同(歌、舞);而A选项的主体不同(别人、我),表示动作的「云」相同。
因此,A选项逻辑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C「自作∶自受」
「自作自受」含义为「自己做下的坏事,自己承受恶果」。
C选项一眼看上去似乎和「载歌∶载舞」结构相似,实则不然。
「载歌∶载舞」中,「歌、舞」两者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没有因果关系;但「自作∶自受」中,两者不是同时进行的,「自受」的原因是「自作」,先有「自作」才导致「自受」。
因此C选项逻辑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D「全心∶全意」
「全心全意」意为「投入全部精力,毫无保留」。
D选项的「主体」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没有「同时进行的动作」,显然逻辑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且战∶且退」正确。
类比推理分为「双元素题」「多元素题」和「错位空题」,其中「双元素题」最为简单。
本题不仅是一道「双元素」题,而且题干和4个选项对应的5个成语都很常见,理论上没什么难度,但正确率说明绝大部分考生都没有认真复习过「汉语成语」。
为什么说本题的出题者是「棋圣」般的高手?
——因为此人把题目出的「表面简单」,但结果是考生「大多做错」。
能参加公考的考生,应该都知道本题5个成语的含义;但大多数考生,没有掌握「载歌载舞」和「且战且退」中「载、且」的含义,只是知道整个成语的含义,这样是不够的。
公考的考查越来越细致,对考生的基础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多板块都可能考到「汉语成语」,所以大家务必重视起来。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大家都购买一本《成语词典》,或者网上搜索「常用成语1000个」等关键词自行学习。
记住一定要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千万不要「知道大概意思就行」,否则就会像本题一样,面对熟悉的成语却无从下手,导致丢分。

二、用「文字游戏」干扰考生思路
当元素主体是「两个词组成的复合词」时,就很容易出现「文字游戏」。来看下这道题:
【2022国考省级卷98题/行政执法卷95题】
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
(A)科幻小说∶微型小说∶文学作品
(B)中式建筑∶苏州园林∶特色建筑
(C)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
(D)进口食品∶速冻海鲜∶冷冻食品

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
(A)科幻小说∶微型小说∶文学作品
(B)中式建筑∶苏州园林∶特色建筑
(C)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
(D)进口食品∶速冻海鲜∶冷冻食品
正确率37%,易错项C

本题为「三元素题」,且每个元素都是由2个词构成的「复合词」,关系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这是「类比推理」板块中难度较高的题型,也是最容易设置陷阱的题型。
大部分考生这道题误选了C。确实,C选项很有干扰性,你误选了吗?
首先分析题干:
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
从最直观的角度入手。题干前两个元素的关系为:
有的青铜器物是商朝礼器 ,有的不是;有的商朝礼器是青铜器物 ,有的不是。
这个关系很好理解。
礼器有很多,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有衣服、玉器、以及各种道具:
青铜除了用于制作祭祀器具之外也可制作武器、雕塑、工具等:
因此「青铜器物」「商朝礼器」属于「交叉关系」。
接着分析题干第3个要素。不难发现,无论是青铜器物还是商朝的礼器,放在今天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
综合分析可知,题干的逻辑关系大致为「元素1和元素2交叉,两者都属于元素3的范畴」。
注意本题分析时不要钻牛角尖。虽然现代也能造出青铜器,但是青铜的金属性能在当今基本没有实用价值,通常用来做仿古纪念品,所以一般意义上「青铜器物」指的就是古代的产物。
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后,和选项进行比对。
A「科幻小说∶微型小说∶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可长可短,「微型小说」的题材也多种多样,因此两者是「交叉关系」。
进一步分析,「科幻小说」和「微型小说」都是「文学作品」。
因此A选项逻辑和题干近似,保留。
B「中式建筑∶苏州园林∶特色建筑」
「苏州园林」显然只可能是「中式建筑」而不是外国风格的建筑,因此元素2属于元素1,逻辑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当然,进一步分析也可以发现「中式建筑」也不属于「特色建筑」。
总体看来,B选项是很容易排除掉的。
C「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
根据初中历史基本知识点可知,「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而「仰韶文化」又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

因此三者逻辑为「元素2属于元素1,元素1属于元素3」,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如果大家对「仰韶」「半坡」的情况记的不太清楚了,也可以用「推理」的方法解析。
根据常识可知,古代的文化遗址是按区域划分的,因此两个遗址的关系要么是「从属」,要么是「并列(即「互不相关」)」,不太可能是「交叉」关系。
根据上述推论,也可确定C的逻辑关系和题干不太可能相同,排除。
D「进口食品∶速冻海鲜∶冷冻食品」
「进口食品」可以有速冻海鲜,「速冻海鲜」也可以在国内捕捞加工,两者显然是交叉关系。
进一步分析,可发现「速冻海鲜」属于「冷冻食品」,但「进口食品」和「冷冻食品」也是较差关系。
因此三者逻辑为「元素1和元素2、元素3都是交叉关系,元素2属于元素3」,和题干不一致,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只有A选项逻辑和题干接近,应选。
为什么C选项这么有诱惑力呢?这就和题干的设置密不可分了。
在「青铜器物∶商朝礼器∶文化遗产」这个组合中,考生很容易发现「青铜器物和商朝礼器都属于文化遗产」这一逻辑。
同样,在扫一眼选项后,很容易发现C「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华夏文明」也有「仰韶文化和半坡遗址都属于华夏文明」的逻辑。
此处出题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可以发现,题干说的是「青铜器物」和「商朝礼器」,「器物」和「礼器」有一定的区别;同理,C选项「仰韶文化」和「半坡遗址」中,「文化」和「遗址」也有一定的区别。
而作为正确选项的A「科幻小说∶微型小说」中,后两个字都是「小说」。
也就是说,从观感上看,C比A更接近正确答案,但事实上A选项前2个元素有「交叉关系」,C选项没有。
如果考生只注意到了「文化」和「遗址」字面上的区别,却没有注意到「科幻小说、微型小说」的交叉关系,这道题就很可能做错。
总的来说,「3元素、每个元素为两个词组成的复合词」这种题型,很容易出现各种陷阱。
由于「判断推理-类比推理」题的独特性质,考生必须重视每个字的表述,所以出题者只要稍微诱导下(例如本题故意把题干和C选项写的近似,而和A选项不像),基础不好的考生就很可能做错。
各位小伙伴要通过这道题了解出题者的套路,在做类似题目时一定要优先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不要去抠具体的汉字细节,而是应当分析不同元素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 」Pro Plus版
当「错位空」型「类比推理」题使用了不太热门的成语,考生应如何应对呢?
【2022国考地市级卷99题】
国色天香 对于( )相当于 ( )对于 玉树临风
(A)面如冠玉;螓首蛾眉
(B)倾国倾城;明眸皓齿
(C)一表人才;仪表堂堂
(D)才高八斗;亭亭玉立

国色天香 对于( )相当于 ( )对于 玉树临风
(A)面如冠玉;螓首蛾眉
(B)倾国倾城;明眸皓齿
(C)一表人才;仪表堂堂
(D)才高八斗;亭亭玉立
正确率31%,易错项B

本题为「错位空」题,题干两个已知项分别位于第1个和第2个元素,需一一代入选项分析。
扫一眼选项后可发现,题干和选项基本都在形容人「相貌英俊/美丽」,因此要重点考虑与此有关的逻辑。
首先分析下题干的两个成语。
国色天香:最初是牡丹的别称。现多用来形容女子非常美貌。
此处的「国」「天」含义为「国家级别的」「来自天上的」,本义是用来形容牡丹花的尊贵。
螓首蛾眉: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其中「螓」是蝉的一种,「螓首」意为「额广而方」,「蛾眉」意为「眉细而长」。
逐一代入选项分析:
A「国色天香∶面如冠玉;螓首蛾眉∶玉树临风」
「冠玉」意为「古代男子装饰在帽子上的美玉」,「面如冠玉」即用来形容「男子面貌俊美,就像镶饰在帽上的美玉」。
该成语出处为《史记·陈丞相世家》: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也就是说,该成语最初带有一定的贬义,周勃、灌婴两人以此来贬低陈平「脸长的好看,但徒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
现今该成语不再带有贬义,是为数不多的「由贬义转为褒义」的成语。
「玉树临风」意为「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迎着风」,形容男子潇洒英俊。
A选项第1个元素都形容「女子美貌」,第2个元素都形容「男子美貌」,两者逻辑相同,正确。
B「国色天香∶倾国倾城;明眸皓齿∶玉树临风」
「倾国倾城」意为「容貌能倾倒城池和国家」,形容女子非常美貌,和「国色天香」为近义词。
「明眸皓齿」意为「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A选项第1个元素都形容「女子美貌」,第2个元素分别形容「女子美貌」和「男子美貌」,两者逻辑不同,排除。
C「国色天香∶一表人才;仪表堂堂∶玉树临风」
「一表人才」中的「一表」意为「人的仪表」,该成语用来形容男子容貌俊秀端正(有人才的模样)。
「仪表堂堂」中的「堂堂」意为「盛大、有志气或有气魄的样子」,该成语用来形容男子外表、容貌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C选项第1个元素分别形容「女子美貌」好「男子美貌」,第2个元素都形容「男子美貌」,两者逻辑不同,排除。
D「国色天香∶才高八斗;亭亭玉立∶玉树临风」
「才高八斗」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才学(无特定性别)。
「斗」是古代用来计量粮食的器具,「一斗米」大约相当于现代的12.5~20斤(和不同朝代的计量方法有关)。
「斗」用在成语中经常用来形容「数量多、容量大」,如「车载斗量」「才高八斗」「日进斗金」等。
「才高八斗」出自晋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原话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句话相当自傲,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曹植才华的敬佩。
「亭亭玉立」中的「亭亭」意为「高耸直立的样子」,该成语用来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容貌美丽」。
D选项第1个元素分别形容「女子美貌」和「(无特定性别)有才学」,第2个元素分别形容「女子美貌」好「男子美貌」,两者逻辑不同,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前后逻辑一致,正确。
不难看出,这道题考得特别细。
这道题与其说是「类比推理」,不如说是「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 』Pro Plus」版,就是看考生是否了解成语的含义。
如果考生还保留着高三的语文基础,这道题并不难做;但如果都还给语文老师了,那这道题做不对就很正常了。
题中主要针对A、B两个选项设置了2个难点:
1.「螓首蛾眉」的含义。
如果把「螓、蛾」理解成「害虫」,觉得这是贬义成语,那么这题就不可能做对。
2.「明眸皓齿」是用来形容女性还是男性。
「明眸皓齿」出自曹植《洛神赋》,最初就用来形容女性美貌,至今仍是。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人的审美观里,一般不用「明亮」「洁白」来形容成年男性,而是用「英俊」「俊美」「潇洒」「白净」「干净」「干练」等词。
因此该成语也可用常理推测确定适用范围。
其他选项,例如「一表人才」用来形容男子美貌而不是有才华,「才高八斗」和相貌无关等也是需要注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