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彩漫呈Day 1
撰稿人:张青松 第一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结束了,历经近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初入江村,就被江村的风景震惊到了,不愧是“皖南第一风水宝地”,简直是名副其实! 和江村村委对接完相关安排后,我们对江书记、袁书记进行了有关江村脱贫成就的采访,内容包括教育、农业、旅游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脱贫成就,两位对江村的了解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简单的午餐过后,我们团队开始采访脱贫户,我们分为两组,一组采访离得村委会较远的一位脱贫户,另一组采访离村委会较近的两位脱贫户,我在采访两位脱贫户的一组。由于采访脱贫户的问题是我准备的,我对此次采访充满期待和紧张。 我们这组来到一位老爷爷家里,他热情的来到院门口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笑着回答:“爷爷好!”,爷爷脸上露出更加慈祥的笑容,就像自己爷爷那样,这让本来紧张的我放松不少。爷爷家的院子还算宽阔,院墙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镰刀、耙子、锄头等,还有栅栏围成的鸡圈,院子里的一条黄毛小狗看到我们也是摇着尾巴向前小跑而来,好似在欢迎我们。进入爷爷家客厅,采访正式开始,我们先询问了爷爷家里的基本情况:家里只住着爷爷和奶奶两口子,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奶奶在江村旅游公司烧饭,一年的收入大概一万八千元,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然后我们就和爷爷就从教育、旅游、村容村貌、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谈起了江村脱贫前后的一些变化,其中最让爷爷感叹的是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从泥巴路的坑坑洼洼到现在平坦的水泥路(江书记在之前采访中提过:水泥路正在改造为更适合车辆通行的沥青路面);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子里面比以前更加环保。之后我们和爷爷聊了聊脱贫过程,爷爷自己家里还算顺利的,需要什么帮助就和脱贫工作人员说,他们都积极帮忙,但有些贫困户家里几乎没有多余庄稼出去卖钱,只能勉强够自己吃,也没有养殖家禽,脱贫工作人员了解后资助这些贫困户买鸡、鸭等家禽,增加他们收入来源。最后,我们问爷爷自己还有没有什么需求,爷爷摇了摇头,笑了笑,道:“现在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没有什么要求了。”采访完成后,奶奶端来一盆桃子给我们吃,我们边吃桃子边笑着和他们道谢,前往下一位脱贫户的家里。 这位脱贫户的住宅相对上一位的较为简陋,为木制结构(老奶奶之后的采访说木屋冬暖夏凉,住着舒服),院子也稍微小了些,可能是没有院门和院墙的原因,院子显得尤为宽敞,小猫趴在门槛上悠闲的晒着太阳,尾巴也是左摇右摆。进入家中,老爷爷和老奶奶(后面采访中了解到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但他们看起来也就七十岁)从椅子上站起来,笑着邀请我们在旁边的长条凳上落座,他们也坐会原来的凳子(老爷爷坐的是带靠背塑料凳,老奶奶坐的是带靠背和座垫的木椅子),采访正要开始,我正准备询问一些基本情况,老奶奶似乎到我脸上的汗滴,忙起身去开电风扇,可弄了二十多秒好像也没弄好(可以看出,老爷爷老奶奶十分节俭,平常不舍得用电开风扇),一位同学赶忙过去协助她打开了风扇。老奶奶、老爷爷一起接受采访,他们说了说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也是两口住在这里,儿女在外工作(据我观察,江村几乎都住的是老人和小孩),由于两位年龄比较大,不方便做其他工作,只是种植的玉米和土豆,养殖几只鸡,他们申请了低保,每月领取近150元,其他生活开支就是水电费,大概二十元,水费是村里面每月统一上门收取,电费则需要到镇上缴费,但两位老人无需亲自去缴电费,他们的儿女帮他们缴电费。之后谈到扶贫期间,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老爷爷说领导干部每隔一段时间来他们家问问好,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询问一些生活情况,采访结束。
采访完脱贫户后,我们来到宣砚文化馆,通过一位工作人员带领参观,我感受到宣城文化底蕴之深厚。 通过今天的采访我了解到的问题:扶贫期间,由于江村风景优美,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本想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以发展多产业为辅,没想到旅游人数较少,带动不了当地的名宿(名宿老板也说平常入住的游客较少,旺季也只能勉强能多住几间),餐饮,农家乐等等服务业的发展,导致现在的江村本末倒置了,靠着笋厂、月季种植基地、光伏发电公司等等多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依我拙见,单单是风景好是不够的,想让江村成为真正的4A级景区,还需要宣传、地方特色、美食等等方面的加强。希望以后当地村委,政府能找到解决旅游人数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