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笔记(23)
1.《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很感人,第一部分透着一种温馨、甜而不腻,第三部分哀而不伤。它的文字给我的感觉和《红字》有些像,称其为散文化的小说比较合适吗?读《红字》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了,这种文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呢......?看了一张伍尔芙的照片,感觉好美丽。话说回来,英国有很多名留青史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勃朗特姐妹、艾略特、伍尔芙......通俗作品的话也有阿加莎和JK罗琳等人(虽然我没读过她俩的作品)。至于意识流,这部作品的意识流看上去比乔伊斯和福克纳看上去更舒服(没有论及,也没实力论及应用好坏)。我总觉得画家的那一笔有点刻意,但我怀疑我之所以这么认为,只是因为我试图寻找一种表面上的深刻,换言之,我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太肤浅。
伍尔芙真的很美很有气质......虽然最后还是自杀了,但遇到了支撑她一生的丈夫很幸运。
2.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修改那篇实教同人,当时感觉有一些地方写的还蛮不错,但现在只觉得那些文字太幼稚太烂了,完全读不下去,想要将它们撕碎了再扔到垃圾堆里!有一种黑历史的感觉......那篇原创小说写的太刻意了(文字稍稍好了一些,但总得来说还是很烂),第二篇同人则太矫情做作了。包括过去写过的几篇gal评论,真的好想把它们删掉啊......写的什么玩意。
虽说是我没天赋,但也着实和没见过世面有关,所以我觉得欣赏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前提。同时,愈发感觉,大部分人是缺乏鉴别好作品的能力的。
3.《名利场》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很生动有趣。感觉瑞蓓卡有点像安陵容?vanity的意思应该是虚荣(too much pride in your own appearance, abilities or achievements),很多场景的叙述也始终在表现虚荣。所以总感觉它和“名利”这个翻译并不是完全贴合的关系,追求名利似乎不完全等于虚荣?
这里的角色相当多都爱慕虚荣(vanity),个人感觉萨克雷是通过出身、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诉求等将它们区别开来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的角色们行事逻辑中最重要的一个便是“不背锅”,作者也是通过地位不同、所处的关系不同将他们区别开来的。
感觉这部作品有些冗长,如果是想表达虚荣的话,完全可以像巴尔扎克那样精简一些(不过毕竟是连载作品...长了也就长了?),作者的介入也感觉有些多了,转场也太随意(考虑到是19世纪中叶的作品,应当有这个要求)。不管换了多少花样,换了多少角色,都是在表达虚荣,就很厌倦,无非是以有名利、近名利为荣,不愿与贫穷者地位低者为伍......尽管具体场景确实生动有趣,但我只觉得在一直看相同的东西——或者说,到中期以后一点意思都没有,和《高老头》的凝练相比真是差远了,写到最后还是情种和女神的爱情故事更吸引人(然而这也只是满足了我想要看到“卑微默默奉献的情种有朝一日终于逆袭了苦恋女神”这种肤浅欲望)。
萨克雷用世俗的眼光去打量所有人,除了威廉,他对朋友义,同时为了爱米莉亚的幸福,强硬促成朋友的婚事(尽管女方是自己一见钟情的爱米莉亚),对心爱的人也足够克制、深情和忠诚。即便是爱米莉亚这个如天使般的女神角色,萨克雷也仍然用现实的笔触令她白璧微瑕:
应当承认,小爱米莉亚不太瞧得起她丈夫的这个朋友。铎炳上尉口齿不清,有些咬舌;他的长相难看,其貌不扬;他笨手笨脚,极不潇洒。她仅仅觉得铎炳对她的丈夫忠心可嘉(当然这点好处也微不足道),倒是认为乔治为人大度,心地善良,与同僚相处以友情为重,真了不起。乔治曾多次在她面前摹仿铎炳说话咬舌和一些奇怪的举止,不过,说句公道话,谈起铎炳的优点来,乔治对这位朋友总是赞不绝口。那阵儿爱米莉亚日子过得称心如意,加之还没有十分了解憨厚的威廉,所以并不怎么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十五章)
......
爱米莉亚给吓坏了,站在那儿一言不发,没想到威廉竟会突然扯断锁链挣脱她的控制,宣布独立并且表明自己站得比她高。长期以来,威廉一直拜倒在她脚下,以致爱米莉亚已经习惯于想踹就踹,要踩就踩。她不想嫁给威廉,却希望留住威廉。她什么也不想给威廉,却要威廉把一切都给她。这样的不公平交易在情场中并不罕见。
威廉的奇兵一出,完全打乱了她的预想,把她彻底给震懵了。由她发动的攻势早已被击退,而且溃不成军。(第六十六章)
将很多东西视作理所当然是人的天性,同时,这会具体表现为(据我此时狭窄的、片面的、肤浅的、丑恶的、小人之心的认识),一些女性愿意养备胎,即便道德良好者也不能免俗,因为这种行为有时甚至完全是无意识的。只要做的不是太过火、越界,并且能提供给对方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是“被认可”本身这种很无聊的事情),就都不会抗拒别人的示好——那么这是否也算一种vanity呢?如果萨克雷是这个意思,那么看似和vanity最无缘的小爱米莉亚也依然追求vanity,就有了一种讽刺的现实效果,从而名利场的翻译就更不准确了。
在这之后,爱米莉亚就爱上威廉了,她给威廉写了封信,想要重逢。只是此时,她心里还存留着对亡夫的眷恋——直到瑞蓓卡对她揭露她丈夫的丑恶真相,她完全自由了。最后便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用当今中国的眼光看,称之为情种(我不觉得威廉是舔狗)对女神的逆袭比较合适?
尽管可以认为瑞蓓卡保留纸条是想保留自己对爱米莉亚的胜利战果(就像安陵容对甄嬛的心理那样),也可以认为她这么狂热撮合爱米莉亚和威廉是因为她被威廉的直率打动了——但她这样做还是与迄今为止的人设(为了自己不断欺骗他人)不太相符,因为威廉和爱米莉亚结婚会对她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这和《米德尔马契》中罗莎蒙德的所作所为完全不一样,后者只是养尊处优惯了,认为自己所作所为皆为正确,自己应得到最好的,在被劝导之后,认识到了自己世界的局限性。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和腹黑女,完全不一样......
所以最后这个转变,个人感觉有点牵强。若让瑞蓓卡和威廉较劲的话,那这对儿可能很难走到一起了,为了这个好听了说是平等的爱,难听了说是逆袭女神的HE结局,作者似乎有点扭曲了瑞蓓卡。同时,爱米莉亚儿子小乔治的人物弧光也不算完整?
总得来说,个人感觉这部作品优点在于构思不错,具体场景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有趣,人物塑造真实,不喜欢的地方在于相对主旨而言冗长的篇幅、粗糙的情节推进手法和转场手法,以及作者毫无节制的介入,在人物塑造上开创性和深度的缺乏......这些汇总起来,实在难以让我认为它是顶尖作品。
既然谈到了《大明王朝1566》,最近吃饭的时候也将它又刷了一遍,就索性在这里写一些对它的看法吧。镜头语言什么的我不懂,只说人物塑造和叙事。这部作品在各方面其实都没什么创新,主题(民重君轻、君臣共治)没什么新意就不说了(嘉靖朝一件事无法反映出封建社会必然衰落)。嘉靖和海瑞这两条故事线在叙事上也很古老。人物塑造上,用的手法和萨克雷很相似。转场的话,有时候也有些随意。但我并不是在批评这部作品,我是说我能看出的这部作品的最主要不足也就是没有创新了——这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或许一个可以指责的点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现不够有深度,但影视作品毕竟和小说不一样,所以也不好强求。我没看过这部作品的小说,但我总觉得小说不如电视剧,因为我不相信作者能把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写到很深刻的程度。整体来说,主题、情节、人物都很好地得到了交融,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4.我猜很多人读完《窄门》这部作品后只会感觉莫名其妙,明明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外在阻力,彼此相爱直接在一起不就好了吗,搞那些虚的干什么。先引一段格非的话:
这学期,我同时也在给本科生上课。不久前我给他们推荐了一本小说,是安德烈·纪德的代表作《窄门》。有好几个同学在课后找到了我,不约而同地对我诉苦说,这本小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当天晚上回到家中,为这件事想了很久。甚至又把这个作品找出来看了一遍,没觉得有任何困难的地方,怎么也无法理解学生为何看不懂。后来,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他的一番话终于让我恍然大悟:我们这代人,在XX(防和谐)前后出生,到了青春期时,男女之间的交往仍受到严格的限制。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存在于意识中的想罢了,具有强烈的非现实性。简单来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观,由于特定时代的政治和道德约束,受到了神秘主义幻想的长期哺育。因此,当我们读到《窄门》中所描写的超越性的“非现实爱情”时,会觉得感同身受。可是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一个过于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对于那种“形而上”爱情的意义,对于那种“没有实现的爱情”所具有的神秘魅力,或许已经逐渐丧失了感知能力。
我个人的话,倒不是完全不能在理性上认知阿莉莎的感情观,但因为不信教,所以也不是完全能在精神上领会,只是能窥见一二。想要获得完美的爱情,通过那扇“窄门”,但这就意味着放下肉体,去获得一种纯粹精神上的相交。用通信替代见面,甚至后来连信也不通了......但内心却又渴望着基于信仰所拒绝的一切,用个俗话来说就是“灵与肉”的冲突。
我从来只是为了他才“追求完美”,而这种完美,只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下才能到达,上帝啊!您的教海,正是这一条最令我的心灵困惑。
我在评价《ATRI》时说,通过看日记发现真相这点很平庸。这部虽说也是看日记,但日记本身就是给男方写的,这和那份纠结的爱,和女主的感情本身也适配在了一起,这么看来,最后的日记情节倒也还好。
之前也好像在这个系列里提到过,我原先对神啊上帝啊这些嗤之以鼻,后来书看的多了,也就对这种神秘的东西保持尊重的态度了。希望阿莉莎能进入那道窄门吧。
又看了费加罗的婚礼,虽然很夸张,笑点也很朴素,但不知道为何,就是很搞笑.....
贝多芬Op135最后的拨弦差点听哭了,他的弦乐四重奏是真好听啊,只是对我来说,必须在心灵比较安静,且没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听,如果比较烦躁或者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很刺耳很吵闹。最近能欣赏弦乐四重奏了,也算鉴赏力在不断提高吧。
5.不喜欢《群魔》,感觉太冗长了。而且我对那些疯子也丝毫不感兴趣(同样是以一件犯罪历程为原型,我觉得《金阁寺》在各方面都比《群魔》要好,当然,写作时间也不一样)。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打算再看陀思妥妥耶夫斯基的书了。说实话,我不理解为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国内外奉在神明般的地位上,可以认为托尔斯泰是巴赫,但陀思妥耶夫斯基明显不是贝多芬。这个系列的前几篇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伟大,但现在只觉得他出色在心理分析上,有时间看看巴赫金对他作品的解读吧。但我还是觉得尽管看了也不会让我更喜欢他,之前觉得他很伟大可能只是被他信徒们的狂热感染到了——见多识广,才不会大惊小怪。
6.看译序,还以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有些像我心中的雪野,但实际上她和雪野的相似度远低于于连和我心中的千明司。
这种以某一个角色为核心的作品,如果对这个角色不太感兴趣,可能读起来就会有些累,有些味同嚼蜡(尽管细节上有许多值得注意和赞美之处),与之相对,如果写的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那可能就会更吸引人一些。不是说前者不好,只是说在能否令人畅快地读下去这点,会有所区别,(当然,人家也不是写给我的,而更多是写给自己和那个过世的表妹的,所以我这个感想也没什么意义)。但如果走过了那个漫长的铺垫期,看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过后,那种所谓“how”的悬念就会将你吸引住,虽说不至欲罢不能,但也不会像一开始时那么疲惫。与此同时,作者对一些表达的运用也真的很棒,随着故事一步步发展,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精彩之处,直至不由得发出如下的赞叹:这部作品写的真好啊!到最后,我已经完全是爱不释手了。
人物为核心的作品,读者会对这个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的命运和选择感兴趣,于我而言,这种兴趣丝毫不亚于对离奇故事结尾的好奇。同样,前面的平淡可能一方面只是必要的铺垫——可以发现前后文字的风格不那么一样,在对精神世界的展现深度上,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要丰富太多了,另一方面也许是刻意的对比?我不清楚。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音乐和商场售货员,在音乐中,如果一开始就把惊喜给你,和经过一阵铺垫后再将那个精彩之处爆发出来(想想柴小协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明显是后者带给人的愉悦感更强。售货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向你推荐最适合你的衣服,你可能并不会买,先推荐一件不那么适合你的,再推荐那件更优秀的——你才更愿意去买这件衣服。但我必须指出的是,前面的剧情可能稍显乏味,但作者对一个个场景的描绘以及人物的描写绝对不是低水平的——这是区分好作品和那些只依照idea写作,而不懂如何将它们全面发展的作品的一个分界线。
那个表哥的塑造很有趣,不过我总觉得这有作者自夸的嫌疑...毕竟他就是女主原型的表哥。
这部作品结尾有些悲哀,我应该明白詹姆斯想要表达的结尾,只是我不太懂在这之前,伊莎贝尔看到的“康庄大道”到底是指什么。网上摘了一段:
小说的最后一幕是,听闻伊莎贝尔已经离开、备感伤心失望的古德伍德转身欲走, 亨丽埃塔拉住了他,请他等一等。
亨利·詹姆斯改写的就是这最后一幕。改写量不算大,如果按中译文字数统计,不过是在1881年单行本结尾基础上增加了98个字符,可这98个字颇有些改天换地的意味。
1881年初版结尾是这样的:
亨丽埃塔已经走了出来,随手关上了门。她伸出手,抓住了古德伍德的胳膊。“听我说,古德伍德先生,”她说,“你等一等啊!”
听到这话,他抬起头看着亨丽埃塔。
而1907年“纽约版”结尾是这样的:
亨丽埃塔已经走了出来,随手关上了门。她伸出手,抓住了古德伍德的胳膊。“听我说,古德伍德先生,”她说,“你等一等啊!”
听到这话,他抬起头看着亨丽埃塔,而从她的脸上,他才发现她的意思只是他还年轻,这使他有些反感。她目光炯炯地看着古德伍德,可也给不了他太多安慰;但在这个瞬间,他好像一下子年老了三十岁。她陪他离开了那里,却似乎也给了他保持耐心的钥匙。
上面加粗文字便是1907年修订版新增的那98个字符。在1881年初版的结尾里,亨利·詹姆斯为这个故事保留了最后一丝悬念: 亨丽埃塔之前有可能在撒谎,伊莎贝尔可能并没有走,而是此刻正隐身于那扇半掩的门后。她可能改变了主意,古德伍德有可能成功了。而在二十多年之后,在1907年“纽约版”的结尾里,亨利·詹姆斯亲手扼杀了这种可能性。
对晚年詹姆斯而言,可能性不复存在了。就像他在短篇小说《中年岁月》(收录于《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说精选2》,2021年1月即出)里借主人公、作家邓库姆之口所说的那样:“第二次机会——那是妄想。世间唯独只有一次机会,永远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古德伍德所有的,我们所有的,唯有耐心。
ps:越看这些作家的作品,越觉得恋爱结婚是真的令人心累......
工具人并不是一个在人物塑造上的贬义词,詹姆斯就坦言这部作品的角色们都是为塑造女主服务的,所以不生动才可能是那个贬义词。
欧美的小说中,女性有多少嫁妆是很被看重的,和我们这块主要是男的给彩礼完全反过来了......在这里,她们虽然也会关注男方的财富和地位,但男方没有义务给女方和女方的家庭一分钱,相反,女方反而要带过去一些资金作为嫁妆。忘了在哪部作品中看到了(《米德尔马契》?),一个父亲因为两个女儿在一年中同时出嫁而感到头疼,因为没有足够的钱用作二人的嫁妆......换到我国就是因为没有彩礼而头疼......
就像译序说的那样,这部作品的女性们都有些强势,那个亨利埃塔让我想到了《樱色之云》的三枝舞,但后者只是吵闹和不尊重隐私,前者则远远更烦人,而且还经常对其他人道德说教。但她也确实是有魅力的,刻薄的背后也有着坚强和善良,我猜测,她和表哥的关系变化也暗含了作者的态度吧。
等我将西方的这些经典都读遍了之后,也许是两三年、也许要四五年,应该会静下心来,读原著(那时我的德语和法语应该也有日语,乃至英语的水平了吧)。届时会细细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生命,只不过那时候到底会远比现在孤独呢,还是因为有这些作品陪伴而不孤独呢?我不知道。在听那首弦乐四重奏的时候,我确实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并不孤独,但我对此的感觉又不像那些艺术家们那么强烈,等过几年再看看吧。
现在想想,《交响情人梦》这部作品的确是好作品,不过我还是觉得它在表达人物情感和心理上有些浅显,只停留在诉说现象的程度,但这到底是影视的体裁限制还是其他,以我现在的水平,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