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剧里的海棠花

因为书里写的是梅花,有些人看到这,是不是又要说剧和书怎怎样来反驳我了。
但我觉得你们也该想想,我为何总提书。那是因为这是一本好书。
一本好的小说它的剧情逻辑性是贯穿始终的,也就是作者安排的全都是合理的,不会突兀,只会让人觉得恰到好处,这并不是哪本书都能办的到的。
而《鬓边不是海棠红》只要是作者写了,就不会是平白无故的,都是有它的作用的。整部作品就如同一面墙,被砖和水泥严丝合缝的砌在一起。这样我看剧再说原著才有底气。普通的小说即使被拍成剧,也享受不到被提出是原著的待遇。
原等于源,是源头的意思,有些人太小瞧这个字表达的含义了。
书里商细蕊住的小院内,他的窗户外有一颗红梅树,开的热烈灿烂,是宁九郎当初从宫里带出来。他把宅子给了商细蕊后,这颗树商细蕊没请人修剪打理过,渐渐开始自然生长的趋势,把宫里花匠塑造的形态渐渐抹除了 。
(这树代表人的品格,既是商细蕊也是宁九郎。俩人还是师徒,商细蕊以旦角出名,宁九郎的教育对他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宁九郎好比一棵被人修剪出的梅树,他的一切都合乎人为的规范。而商细蕊是自由的,他无人修剪,渐渐的长出自己最自然的模样)
记得商细蕊与程凤台初见,程凤台替商细蕊解围。第二次在别人家的堂会上再次见面,程凤台又替他解围。商细蕊就把自己胸口上的红梅别到了程凤台的衣襟上。如上所说红梅代表了商细蕊,这一落到程二爷的衣襟上就表示俩人的缘份自此开始了。
这在书里是相当重要的前后照应。
程凤台也喜欢商细蕊家的这棵梅树,在与商细蕊在屋中恩爱的时候总能透过窗子看到那梅树的影子。
有一次他摘了一朵梅花,商细蕊说是白梅花,程凤台很诧异,以为商细蕊眼睛有问题。可商细蕊却说他看这棵梅树上的花一天到晚的颜色都不同,如同此刻阳光那么炽烈的照在梅树上,明明是白的,你们非说是红的。这番道理令程凤台十分惊讶,觉得商细蕊有时能说出其他人不敢想的话,对人事物也有一番不同的见解,心里对他除了情爱外是越发的欣赏了。
所以,综上,我还会喜欢这棵海棠树吗?
(导演弄成海棠树,莫不是这程凤台成了贾宝玉,而商细蕊成了晴雯,来个多情公子空惦念?本来是心心相印,独一无二,这便真成了老二。明明是白的,非得说那是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