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篇完)

“Bonjour~”
乐正绫蹦蹦跳跳地走在巴黎的街道上,与每一个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时不时停下来吹开乱掉的刘海,拯救被它遮住的眼睛。
她面容粉白,有神的大眼睛欢欣得看向每一个看向她的人,红色的薄外套随风飘扬,这样的她看起来健康开朗又活泼可爱,谁又能想到其实她已命不久矣呢?
是绝症,没办法治愈,而且听说这个病啊,是医学史上第一例。
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至少名留青史了呢?
以后得了这个病的人,都会得知,啊,第一例是个叫乐正绫的女孩,所以这个病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乐正绫综合征,听起来就像是她的狂热粉丝一样。
她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一间商店都能让她驻足停留,她也愿意用大把时间进店逛逛,试一试各式各样的衣服,配上每一条色彩斑斓的丝带又慢慢摘下。
反正现在她有足够的时间去玩耍。
“阿绫……”电话里洛天依的声音有些失真,“你今天状态怎么样?”
“挺好的。”她笑嘻嘻地答,“白天心跳平稳,无不良反应,夜间八点开始出现反胃症状,再次用药减轻,出现轻微过敏叠加失眠副作用,这个药的抑制作用相对副作用我个人建议可以采用。”
“好,我记录了。”电话那头轻轻松了一口气。
乐正绫笑容未变,“最近忙吗?”
“还好,主要工作都是研究你的病。”说着,她叹了叹气,“昨天跟着老师讨论了新兴抗癌药的研究方向……还有艾滋病疫苗……都是你感兴趣的……你什么时候……”
乐正绫的步伐渐慢。
“等一下!”她打断了洛天依还想继续的话题,“天依我找到Debauve & Gallais了!”
电话那头,洛天依停住话题,“快尝尝!”
“嗯嗯!”她用力地点头,想到对面看不见,又说,“好吃的话我多买一些!”
“好……”洛天依才答了一个好字,乐正绫就立刻挂断了电话。
刺眼的手机屏幕真是令人眼睛酸疼,她用力揉了揉眼睛,才迈步走进了巧克力店。
Debauve & Gallais,取自两位创始人的名字,黛堡&嘉莱,让人想不到的是,两位创始人并不是什么甜点师,而是当时的皇室药师,这可是一段野史佳话,王国皇后自小千娇万宠,养得不知世事,生病了也会因为不喜欢药物的气味而不肯用药,药剂师黛堡先生与他的外甥兼助手嘉莱先生便研究出了这种可可粉与药粉混合的产物。
从最初的块状巧克力,到小巧的“金币”巧克力,都是为了满足挑剔的皇后而制作的。
“将实用与美好完美结合起来。”乐正绫轻声念着印在梁柱上的荷马古语,扬起她最擅长的笑脸。
店员很热情,这是一次良好的购物体验,只是……
她看着提回来的精致包装盒愣神。
能不能,让我也喜欢上吃药。
果然还是很难啊……
已经是晚上九点,巧克力的包装纸散落在酒店的地毯上,结束了淋浴,暂居于此的主人才疲惫地从卫生间走出来,她面容憔悴,再没了微笑的力气,随手盖在头上的毛巾,撑不住长发滴滴答答落下的水珠。
素白的脚掌踩在地毯上,柔顺但干糙的触感让她感到些微疼痛。
真敏感,她嗤自己。
床头柜的手机在震动,洛天依又打了电话过来。
“就这么想我啊?”
“咳咳,是啊。”洛天依干咳几声,有些窘迫,“我这边研究又有了一点进展,新药做出来,你看你……”
她的目光忽然间看向虚无,久久没有落到实处。
“什么时候回来?”电话里,洛天依问。
乐正绫没有回答。
“我知道你不喜欢吃药,”电话对面的人强笑,“这次出来的药我都加了糖衣的。”
乐正绫揉了揉眼睛,捂着嘴深深吸了一口气,继续听洛天依说。
“而且你看呀,现在你的副作用已经很弱了,我们可以继续一起研究了!你不是最喜欢研究疫苗了吗!”
洛天依顿了顿。
“继续这样下去,也许你的病就好了呢!”
“嗯。”她答。
“所以……”洛天依的声音里充满了祈求,“回来吧。”
良久,小房间里响起一声叹息,“下个星期。”
她听见经由电流传递而来的轻微跺脚声。
洛天依高兴的时候经常会原地蹦一蹦,她知道。
“阿绫,你一个人在法国,我始终不放心。”
落下了大石头,洛天依开始吐露心事。
“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真的很怕。”
“知道了。”她答,“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毕竟要和你一起研究啊!”
说谎,假笑,已经用完了她全部力气,电话刚一挂断她就睡着了,任凭还在滴水的长发慢慢浸湿枕头。
她走在巴黎街头,来往的人群鲜活热情,时时可见接吻的情侣,他们的脸上都是满溢的幸福。
乐正绫有点苦恼。
“回去肯定会被骂的吧。”
不论是隐瞒副作用的事情,还是没有按时吃药的事情,又或是她不想研究自己的事情,肯定都会被骂的吧。
而且洛天依,是个绝世爱哭鬼啊,骂不了几句肯定就泣不成声了。
虽然她自己也差不多,没有这个立场嫌弃她爱哭。
“唉……”她捂着脸叹气,转瞬又对着路人扬起阳光笑脸,熟练地说着“Bonjour~”。
路边有抱着吉他弹唱的流浪艺术家,乐正绫慢慢踱了过去,听那个沧桑的男人唱歌。
她的法语水平不足以让她完全听懂这首歌,只大致听明白了有一句“流浪的孩子你快回家”。
她掏了掏自己的口袋,在那个男人的琴盒里放下一把零钱,转头走了。
“好吧……我回家。”她轻声嘀咕,“被骂也得回家。”
死在家里,总是比死在外面,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