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游邗江:春到沿湖村
■潘宝明
时下是春日,我又来到沿湖村,17日下午应邀参加了“美好邗江·网络名人游邗江”大型主题采风系列活动,再次走进方巷。
前年的冬日我去沿湖村,站在湖边,过去是“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尽管是冬日,但邵伯湖依旧烟波浩渺,湿地滩涂一望无际,如阮元描绘的“风推莼草连堤绿,日晒莲花并蒂香”。堤内的一片特大的湖面已疏浚,遍植荷花,夏秋之际是“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临近冬日,还“留得残荷听雨声”,与成片的白色的芦花相依相偎。湖边极目远望,蓝天白云下,成群的斑鸠飞起落下,野鸭更是以湖为家,长腿白羽的鹭鸶旁若无人,在湖边悠闲徜徉,装扮出特有的冬日野趣。

而今再来,第一感觉是——真变了,原先的蓝图已成现实,尽管初具轮廓,但已使人震撼。该村地处邵伯湖西岸,是扬州市唯一纯渔民居住的渔业专业行政村,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确有61.5平方公里。让渔民上岸定居,使湖泊休养生息。但好事要让渔民理解,积极配合,谈何容易。看到他们的展览,近年来,沿湖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党建+”全覆盖,渔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多年来,沿湖村先后实施填塘整地600亩,解决320户长期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定居用地问题,实施1.29万亩退养和257户退捕工程,开展邵伯湖61.3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终于使渔村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沿湖村瞄准“渔、隐”主题,挖掘特色渔文化,保护传统渔业,做好“生态+文化+体育+旅游”,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以“渔业+”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传统渔业转型发展。也许我们局外人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如今的干群回首以往,却是“创业艰难百战多”,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是整村文体旅深度融合,集聚渔业产业、渔家乐餐饮、渔文化展示、乡村旅游等项目为一体。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基地、桥港渔场、渔业科创园、渔家书房、渔民大舞台、湖心岛露营、渔耕伴读劳动教育基地、渔文化手工坊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如今是春日,景观自然更为怡人,桃红柳绿,莺啼燕舞。漫步湖边,“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化废为宝,原先使用的渔具,因生态保护,收缴聚拢,原本的废弃物,成了民俗的实物,展陈注意环境的打造,三孔拱桥是景观桥,桥的两旁宽阔的走廊上,一边各建三座亭,由游廊周接,铺设青色的琉璃筒瓦,两边对称,成为六亭桥。桥的旁边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船只,泊在西岸的是三条大型水泥船,自然是集体的资产,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这是渔村的记忆,渔民也懂得把根留住。游客可以随意登临,可喊着“茄子”拍照,可发思古之幽情。而桥的东岸新建的是渔俗博物馆,馆内外保留了上岸的数条船,大小不一,新旧杂陈,沿路一字排开。渔网、鱼叉等捕鱼工具,各式各样,琳琅满目,透过这些工具,可以遥想“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沿湖村,不闭塞,人开放,文体活动区里,一条廊将功能分开,东面是广场和露天舞台;西面是城市书房,中式仿清式建筑,坐北朝南,四面轩,落地式窗户,通明透亮。轩前是园林,一汪碧水,菱角飘香,游鱼戏莲;廊架上有紫藤的淡青,凌霄的火红。进得轩内,一渔家女心灵手巧,将河里晒干的小莲蓬,系上小香包,就成了别致的挂件,三五块钱,买的人不少。游客围在另一个渔家女柜台前,她正在冲咖啡和奶茶,她们是渔家新一代,喜欢新时尚。古老的村庄既要保持记忆,也当展现出时尚的容颜。
抱团发展,中午选了一农家乐用餐。临湖的自然最受欢迎,要的就是锦绣文明域,风物清嘉地。进得厅内,真不可小觑,天花、墙壁都是杉木划成的板——不是现成的三合板,质朴而环保。

红烧大杂鱼不可不吃,满满的一大盘,鳊白鲤鲫,大小杂陈,还放几只河虾,几颗田螺,调料不用十三香,就是“老三样”,盐糖酱油,葱花的绿,辣椒的红,都是自然有机的,鲜香阵阵透出,我们吃得停不下筷子。席间主人热情介绍开发的“渔家三宝”等特色产品,深受大众喜爱,还有黄珏的老鹅,裔家的牛肉。引动大家慷慨解囊。我们清晰感受到该村不断发展的轨迹,实现了从传统一产到一三产融合;从捕鱼卖鱼到“卖旅游”的转变,2022年,尽管有疫情的干扰,但沿湖村旅游收入达28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45万元,渔民人均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0.6万元变成了3.4万元,渔民经营的旅游项目有近10家年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以上,带动本村就业400多人。
不枉此行,浸水、游田、享居3类主题田园风光,水环境、渔家食、渔俗礼、扬州剧的4大特色,特色民宿、农家乐、河鲜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原本只是弃捕渔民的安家立业,现在已成沿湖村旅游的“特色文章”。
为他们骄傲吧!感谢村组织始终把渔民群众对新时期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坚持把渔民期盼的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目标,逐步从经济贫困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典范,涌现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村书记刘德宝,党员致富带头人马明斌、刘德文、沈常来等一批乡村振兴发展的先进典型。昔日的“渔花子”,如今是“国家级最美渔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特色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等称号,相继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报道其蝶变——这是新时代乡村高质量的沧桑巨变,是渔民把握自己命运的与时俱进。天道酬勤,是他们不负时代,也只有新的时代才为最普通、最本色、最勤劳的渔家儿女提供施展才智的成功舞台。
衷心祝福沿湖村永远是春天,期盼涌现更多的特色沿湖村。
“最美渔村”沿湖村旧貌新颜,日新月异,我们还没有离开,网友微信不断,谁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虽短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可以预言,这里必将成为很多人的向往地,我们也还会再来,带着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