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神机营开启了火器使用的先河,那神机营平时都是怎样训练打仗的

神机营是一支不同于以往的军队,神机营可以算做特种部队。因为他们的主要作战武器不是常规的大刀长矛,当然,也不是弓弩。神机营的主要武器是烧火棍,对,就是当时的武器,火铳。当然,还有火炮。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神机营也是配备其他兵种的。那么这支军队平时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是怎么运转的呢?
在神机营中,主要有三种职业,即士兵、工匠和工程师。这里也要说明,其实明朝不只是神机营配备火器,明军其他部队也同样配备火器。京军和边军部队的火器配备率是要远高于内地卫所士兵。而且各个边军也不尽相同,如戚继光所训练的蓟州边军火器配备率达40%这要远高于其他各镇。

士兵
据《明英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国朝神机枪诚为难敌之兵,一每队五十七人,队长副各一人,旗军五十五人,内旗枪三人,牌五人,长刀十人,药桶四人,神机枪三十三人。”很明显,神机营中的士兵并不是大家想的跟现在一样,步兵每人都拿一把枪。明代神机营是57人为一队,这就是神机营最小阵型单位。队长和副队长各一人,三十三个人拿火铳,这三十三人分成三队,每队十一人。然后,五个盾牌手在最前沿,负责防御。而长刀兵分两侧,每侧五人。在枪手后面是四个火药手负责分配火药,最后一排十一人负责装填火药,中间十一人负责传递火铳,最前方十一人负责射击。而射击则是1.3.5.7.9.11先射击,然后2.4.6.8.10再继续射击。这样,就可以保证火力的持续性,这就是明军常用的轮番射击战术。用古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此则枪不绝声,对无坚阵”。而旗手顾名思义,就负责表明部队位置和鼓舞士气。队长和副队长,主要负责督战和指挥。对于一些偷奸耍滑,临阵怯战等情况进行处置。

在15世纪初的世界,神机铳并不落后于世界。同时代的欧洲,火门枪的长度大约在30厘米左右,口径在20-30毫米,性能略逊于神机铳。
神机营,并不是只有火铳兵,除了火铳兵外,还配有骑兵以及炮兵。明代除了火铳,火炮也非常重视。而火炮长期都是明军最强大的火力支援。在平时训练中,明军考核主要以火铳兵与骑兵配合以及个人训练为主。
个人训练,就是考察火铳兵的射击能力。射击九发,以命中百步外的靶子为准,分成九级,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以此类推。而配合就是以“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为核心,这也是当年明成祖碾压蒙古各部的制胜法宝。
当然,有了神机铳也不能就躺赢。毕竟,仗还是人打的。其实,当年射击难度可是高于现在。因为神机铳没有准星,所以就不存在三点一线,射击全凭感觉。好在当年的火枪射击距离不远,不然眼神不好可干不来。除了没有准星,威力也没有那么大,不然神机营就要统一全世界了。神机铳并不能射穿盔甲,所以,游牧民族还没有到需要能歌善舞的时代。
既然说了士兵,那就肯定要有后勤的支持。不然,火药哪里来,火铳的更新换代与维修可咋办。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用在神机营这里一点都不为过。
工匠
工匠的主要作用就是制作火药与火器。在15世纪,受到西方世界的启发,中国的火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就是要交流,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具《筹海图编》记载:“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尤精绝云。”在嘉靖二十七年的时候,明军缴获了葡萄牙的工匠,从而改进了明军火铳以及火药的技术。而当时葡萄牙主要使用火绳枪,火绳枪就这样在中国传播开来。下面再说火绳枪,我们先说说工匠制作的火药。
说到火药配方,改良归改良,怎样制作出来才是王道。而火药的制作工艺也并不复杂。硝石、木炭和硫磺这是制作火药的基本原料,而明代的火药主要为粉末状。首先将三种原料按配比混合,然后浇上水或者烧酒之后搅拌,将三种物质搅拌均匀,其间可以视情况加水,最后将火药晒干即可。当然,在制作火药的过程中是不能掺杂进沙子的,毕竟如此碰撞会引发火药爆炸,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了。

不过,到了16世纪,欧洲发明了火药研磨机,而在中国却没有制造。这样纯手工的制作相比欧洲的生产线效率就要差很多了。而且,后来的欧洲又发明了颗粒状的火药,这种火药相比于粉末状,威力更大,且不受天气影响,不容易变潮。
说到火器的制作就简单了,由于中国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艺质量参差不齐,受国力影响相当严重。至明朝末期,受财政赤字影响,工匠制作的火铳质量很多不合格。沈阳之战后,后金俘虏了部分明朝工匠。在明朝由于受财政影响,拖欠是常事,所以工匠制作的武器大多为劣质品。而到了后金,并不是说不贪污,而是新兴王朝财政状况较好,所以武器装备质量确往往合格。
工程师
说了工匠,下面就要说工程师了。如果说工匠主要负责生产,那工程师主要就是负责研发。正如前边按下不表的火绳枪,他在中国有个特殊的名字叫鸟铳。这个名字的由来是由于他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打下来。这种火铳有准星和造门,射击瞄准更准确。有扳机扣动火绳,从而引燃火药。在射程和威力上相比于明代国内火铳更高更快更强,这样的装备明朝政府相当喜欢。
在嘉靖三十七年,这种火铳就制造了一万把配备给明军。而在之后的万历年间这种武器也相当受欢迎。万历时期戚继光发明的车营就配备了大量鸟铳。到明末随便一个村落的地主家的家丁都有这么几把鸟铳。
而说到工程师,有个叫毕懋康的人算是猛人。他在崇祯八年发明了燧发枪!对,没错,那一年是1635年。他所做的《军器图说》中详细说了他的燧发枪。而欧洲版的燧发枪则是1547年由法国人发明,这种燧发枪在17世纪大量普及。燧发枪最大的改进就是火药引燃部分。扳机扣动与燧石摩擦来引燃火药,弹丸高速射出。这种武器最大特点能够连续射击。
所以,世界其实是平行的,就看你需不需要,是的,中国就没用上。崇祯八年,那个时候崇祯还忙的焦头烂额,哪里有空管什么燧发枪不燧发枪的。

而之后的清朝就不用说了,燧发枪变成了康熙皇帝手里的猎枪,对对,就是故宫的那一款,此枪为转轮式燧发枪。“中国长技,无如火器”这是明朝将领谭论说的,不过这里中国指狭义的中原。后来的清由于种种原因,虽然火器装备数量上去了,但是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缓慢。
士兵奋战在一线,抵御外辱,维护治安;工匠生产装备,制作火药,是兵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工程师研发新武器,国之重器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