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广阳:川酒具备十大投资价值
2023年以来,消费正处于从补偿式修复转向温和复苏转换的过程。由于人口数量及经济总量庞大,中国消费能力依然处于高位,中国市场依然是全球投资者关心的投资热土。
华创证券研究院所长、大消费组组长董广阳认为,白酒既有奢侈品的商业模式,又有快消品的消化方式,是一类特殊“快奢品”,历来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基于以上背景,董广阳从资本券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白酒市场形势以及川酒投资的十大价值,并对提升川酒的品牌估值给出了专业建议。
行业背景:
高端化与集中化是核心趋势
进入存量时代,白酒商业本质决定高端化仍将持续,量减价升特征明显。
2013年后,白酒行业规模以上酒企收入利润增速放缓,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白酒产量自2016年后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1358.4万千升到2022年的715.6万千升,已经下滑47.32%。量在减少的同时,2015年、2016年之后价格出现了快速的上涨过程,白酒行业利润收入也在不断增长,说明白酒行业结构在不断提升。
白酒价格到顶了吗?酒的价格目前是与国家GDP发展水平相契合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当它们GDP是中国好几倍的时候,它们的酒均价水平仍然是同时代下白酒均价的好几倍。以啤酒为例,发达国家啤酒吨价可能达到6000元,而当前中国啤酒吨价仅3000元。烈酒的吨价同理。
因此,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从10000多美元增长到超20000美元,酒的吨价仍然有希望进一步提升。
酒行业商业模式特征决定,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映射了精神消费的品质。只要人均GDP不断提高,与收入水平相匹配的酒的价格也会自然而然的提升。这也是酒行业的特点,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而升级的高端化。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品牌的追求以及优质企业优质产区经营能力的进步,正在驱动白酒行业加速集中化。
白酒行业前五大上市公司占据整个行业收入的43%,对比其他消费细分板块,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在2015年以前,白酒行业收入集中度提高并不明显,尤其是“老八大名酒”其中的6家名酒的市场份额占比基本上没有变化,甚至是下降的,从最高峰的20%到2015年前的16%,从2015年以后,从16%快速上升到45%,并且保持上升趋势。
这组数据表明,白酒行业走向了集中化的过程,这是无数次博弈的结果。
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企业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之后,消费者、渠道做出了无数次选择,最后使得名酒企业的产品和市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即便2023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集中趋势仍在加强。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判断,中国将很难出现几万家白酒企业共存的局面,而是呈现出,“大而强”与“小而美”并存的场景,头部酒企或向军团式、平台型进化,具备差异化特色的小酒企亦可共存。这也是消费者、渠道和厂家共同选择的结果。
存量时代谁能胜出?三个核心点:产区、品牌、管理。
产区品牌和企业品牌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少喝酒、喝好酒的时代真正到来,优质酒产能、老名酒品牌价值凸显。品牌形成不仅仅依靠营销,更是消费者无数次选择后的结果,以过硬的品质为内涵支撑,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
战略管理、创新能力更加重要,产业数字化大势所趋。行业经过几十年管理进步,头部酒企进入“高手对决”时代,对管理与创新能力要求显著提高。当前,数字化对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基本完成,但对整个产业链的改变刚刚开始,传统库存周期、产品价值发现、定制化需求不足等痛点有望解决。
提升川酒估值,
提高长期确定性
消费品企业主要的估值方法是现金流贴现模型,就是把公司未来所有年份挣到的自由现金贴现到当下的价值,因为消费品存在长期生命力,使得企业价值90%以上由长久期的现金价值决定,而非短期业绩波动决定。
川酒本身已经作为优质产区和优质品牌,具备估值溢价,要提升估值,就要保持健康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做出商业差异化,提高长期确定性。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持续打造世界浓香产区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全省白酒梯度化、品牌化、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加强产区品质标准管理,加强川酒整体品牌营销,扩大川酒影响力。
其次,头部做强,尾部做精,让川酒百花齐放。支持头部企业不断高端化,持续推进文化营销;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做精做优,差异化发展;推动优质原酒企业在全国开展“四川酿造+属地文化”,加持全国中小企业和品牌在当地的生命力。
再次,整合资源,打造酒旅产业融合。四川作为全球主要旅游目的地,可创新白酒样板产区与景区旅游、文化旅游相融合,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消费者。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与人文关怀。规范、提升白酒生产和经营环境,促进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董广阳《川酒投资的未来十大价值》演讲整理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