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外语的老师怎么教学生学外语(上)

在一个越来越趋于全球化的社会,掌握外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外语也逐渐成为了目前学生的“标配”。而关于如何学语言,网上已经有了非常多关于语言学习方法,及学霸成功路径的分享。不过我注意到,对于老师可以如何带学生学语言,似乎网上所有的资料不多。因此这篇文章主要是想介绍一些我在教学中得来的经验。这个过程,也帮助我的心态获得了一些进步。因为我很认同之前的同事说的:教育就是修心,提高自己的境界。提高了,自然就能教好学生。
虽然我知道有不少老师深谙教育之道,教学能力很出色,也很懂语言专业。然而对于像我一样,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外语和教学上的小白,却需要来帮助学生学语言的人,也许这会是一份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记得刚开始做教学时,我不仅教学能力生疏,心态还很焦虑,最后的结果也就一般般(在勉强及格与不及格之间徘徊,哈哈)。到后面开始顺畅一些,取得了一些成绩。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收获或许能对其他人有参考,因此希望分享给有缘人。
不过最重要的,这还是对自己的一份记录。并且,如果以后再做教学时,还可以看这篇文章回忆。
关于本文的内容,我从很早前就开始构思,要如何将我的经验有效的分享给他人?最后总结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外语学习的教学方案,本质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因为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学方案是可以变的,执着一种“唯一正确”的方案反而会产生问题。从我第一次带班,到我上一次最近的带班,每次的教学都在不断变化和改善。
虽然方案在变,原则却是共通的。因此本文不想阐述“最佳学习方式”,因为我相信“最佳学习方案”都只能由每位老师和学生自己制定出来。所以下面主要是分享我认为比较有效的“原则”和“方向”。从我的实践中,我认为朝这个方向走,是可以实践出最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与教学方案。

一、教师的信念: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一)改变信念:语言很难
当说到语言教学,老师们一般最先会想什么?
我要用什么样的材料?
有什么学习方式?
应该怎么学?
我怎样起步?
需不需要背单词?
………….
于是乎,开始寻找各种学习方式和材料。这个过程中,还会请教不少有经验的人,到底怎样学是最有效的;是要背还是不背?婴儿学习法是什么?……..仿佛学语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确实,在我们习惯性的认知里,语言学习很困难,必须有专门的方式,良好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语言。然而….
事实是这样吗?
其实:语言学习本质就是大量输入和模仿的过程。任何一个小孩到一个语言环境,都能快速的掌握当地的语言。难道因为小婴儿是天才吗?非也,只是模仿量到位了他自然就会懂得如何表达。
听起来很简单的样子。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很多的人凭借对语言的兴趣,自己随便刷外语视频,看英文书籍、电影,便在自然习得中掌握了熟练的外语。比在学校辛苦学习、考试十几年的同学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学外语首先第一步重要的,就是审视那个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学外语很难。
如果学习者有这样的观念,学习会费劲很多;当然教师虽然是“教学者”,但同样需要审视。因为从我的经验中,我发现:教师的这种“语言很难”不见得就会比学习者弱。然而可怕的是,教师是何种信念,便会传递给你的学生是何种信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是轻松自然高效的学好语言还是压力山大,辛苦低效的学习外语。就像体制学校的老师和家长更容易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也是他们“深信不疑”的信念。
在我教学语言中,我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
我教过西语、泰语、英文。其中,我教的小语种普遍会比我教英语更好。然而,正常逻辑来说这是不太正常的。因为我从小学英语,虽然11岁后没学过,忘得差不多了,但至少有英语基础;小语种却是完全陌生,连资源都很难找。可为何我教小语种却会比英语要顺畅很多?教英语时,会感觉更吃力,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办法”,学生进步也会更缓慢一些。
原因是:我从小学英语,但因为不够系统,我的英语始终是个半吊子,小时候在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还背了不少新概念。以至于,我内心会相信:英语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所以我需要“用力认真”的学习。哪怕这个想法不在我的意识层面,但已经是我内在的“信念”。这个信念会深刻的影响和决定我接下来的教学。
我发现,在我辅导学生学英语过程中,我会更喜欢去“指导”,如:“这个发音不对,要这样这样读”、“你的这个理解有问题,”,我才发现,我喜欢告诉学生应当怎么学、怎么发音。。。因为我自以为自己“懂英语”,同时有会觉得英语很难,所以会不自觉的用“更复杂”的办法要求孩子的学习。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信念里:难就等于复杂。
为什么人会将事情“复杂“和“痛苦化“呢?上了刘老师的课让我知道,很多时候人也会故意将事情复杂化、困难化,是因为要从中找“自己是个很努力的人”这样的身份和感受,以此获得自我的认同。
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我越“辛苦”的去指导,反而都是“无效指导”,或者说是“学习干扰”。因为它让学生也渐渐相信“英语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致使学生进步很慢。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无法显性的看到,你也不会明确的告诉学生学语言很难。但它会在你说的每一个词、语气、表情、制定的学习制度中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接收到您的信息。
从此,我教英语时,开始不断自我“欺骗”自己不懂英语。当看到学生电脑上一个个跳动的英文字幕,我会把它们想象成我不认识的字母。直到完全改变我的信念:我不懂这个语言。那么…..竟然不懂,那何谈难不难呢?我发现,我在英语教学上也开始找到”感觉“了,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语言就进步了!?
也许这很奇怪,一般人都会希望自己的水平更强,尤其是老师,更是希望自己会这门技术,否则自己都不会,还怎么教学生?因为心理上会顾虑:如果我什么都不懂,无法给予学生指导,那我也就得到学生的信服啊。内在深层的恐慌出来——害怕学生不听自己,害怕教不好学生。
不过这是事实吗?
其实,我的经历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完全不懂这门语言,他也会有“独特”的优势,是会语言的老师所不具备的。即,不懂语言的老师,不会“自以为是”。
会语言的老师,心里不自然会觉得自己对这个语言本身以及学这个语言有最佳的话语权。他的学习方式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因此会更习惯去给学生按照他所习惯和适应的方案去规划与要求。有时候会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要。教学变成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需要去适应老师,跟随老师的方案与节奏。而非以学生为中心,老师针对孩子的情况为他提供指导。就好像,往往在语法上很懂的老师,会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语法,理清语法的概念,以此能最好的利用他自己的学识,但这也许并非学生最需要的,甚至学生为了理解语法要占用不少学习精力。
并且,上面讲过,从心里上来说,人会习惯将自己所经历的“困难夸大化”,这样做可以从中获得“自己踏破万般困难才终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因为,一件事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岂不是头脑的故事中“不够精彩”,自己的人物塑造不就很平淡嘛?
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可能会带给我们不需要的困难与痛苦。在语言学习上,当老师,尤其是经历过稍费劲学习出来的老师。会不自觉的将“语言学习很难”(因为只有“很难”,所以自己才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学会,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这样的观念潜移默化带给学生。既然很难,自然就要在学习时拿出“语言学习好比上青天,一步一重天”的学习劲头。
因此我自己,我也观察到一些老师,在语言教学中,会要求学生非常“刻苦”、“专注”的学习语言。好像如果学生是很随意的学习,或者学习时打打闹闹的就是不太正常的,必须状态得是辛苦和严肃的。或者是看到学生“严肃”的状态才觉得是在“认真学习”。
然而,也许会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困难和痛苦其实都只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把语言学习想的很困难,只会徒加我们痛苦的感受,对于学习并无效用。
我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再带第一届学生学西班牙语时,他们很多人是年龄较大才来学语言的,所以会有些体制的习惯。其中一点是:他们非常非常的认真。也尽全力对待每一次的模拟考试,学习时就像打仗。心态、身体都不放松,非常紧张,紧缩眉头。
曾经我会觉得这是认真,全力以赴的状态。可是,在带第二届学生时,他们年龄更小,接受的体制教育更少。因此他们似乎更难像第一届学生进入“严肃、紧张、认真”的学习状态。曾经我想办法让他们调整他们的状态,可是,就好像想要鸭子上树,感觉很违背他们的习惯,效率很低。我觉察自己,发现我有着“考试就是很难”的信念,所以我也会不自觉的将这样的态度在学习中传递给学生——既然考试很难,你怎么能用轻松的态度?你必须要认真。而我们总是潜意识相信——认真等于辛苦。
因此,接受了这个信念的学生,他们更多的精力要放在管理外在:自己是否足够的刻(辛)苦。也因此,他们也会以更费劲的姿态来学习。哪怕这跟实际的语言学习并无关系。
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时存在“学习情绪滤网假说”,当学生有焦虑时,他便会在与学习材料之间产生过滤网。可能他听了100个单词,但实际他真正听进去的只有10个。这是因为他的心都在焦虑和注意在非语言要素的东西上面。反之,心情越放松的学生,与材料之间的过滤网就越淡,学习效率会是焦虑的学生好几倍。
有一次,我注意到,小孩子在考试时,是一种与大孩子不一样的状态。他们没有展现出像打仗一样紧张的状态。而是像玩游戏一样,思考着:abc当中,我该选哪个呢?
于是这启发我,让我开始审视:考试真的很难吗?语言学习高阶,真的很难吗?我去重塑信念。紧接着我就发现了让学生更轻松学习的方案。而事实上,第二届的学生能在更轻松的状态下取得更高的学习成果。第一届学生,虽然看似“紧张,认真”,但其实不少能量都在内耗中消耗了,并没有完全的吸收语言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养成“语言学习不难”这样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比技术更重要的。因为会帮助他们在未来学新东西时不带着困难的视角,而是更轻松的态度。
所以,我的经验告诉我,老师教学语言第一步,并非去盲目搜集很多学习方式和材料。因为如果你带着“语言很难”的信念去找,那么你将永远”找不到“。找到了你依旧很困惑,永远都搞不懂该怎么。你会非常晕:为什么各种学习方法不一样,各种说法不一样。身边的人又是不同的说法,最后你依旧一头雾水,对学生只能“以盲导盲”。
但如果当你首先察觉审视自己的信念,告诉自己,语言并不难,很简单。那么,你将会更有信心搜集接下来的学习方法与材料。或许,当你看到某个材料,某个方案,你会突然的“尤里卡”。知道这个材料可以怎样学习,哪些学生适合这个材料。
我自己的经历:我在初次研究西班牙语高阶学习时,也曾感到很困难,更没有信心让学生短期达到B2和C1,就在我苦恼多么多么难时,我爸吐槽了我,对我说:反正,对你来说,什么都很难。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原来不是事情真的有多难,而是我的习惯认为“它很难”。因此,只要你敢于转变自己的观念,将“这很难”,改成,这很简单。或者是,“我一定能做到”。那么你会发现,它真的很简单。当我转变信念后,我突然发现,怎么网上到处都是学习资源和方法分享。我只需要整理,归纳,试用。便可以了。
事实上,你要相信,语言学习一定是一个你能研究出来的东西,就跟学开车一样。我无法告诉你具体一步步该如何走,因为这是只能由你与学生决定的事。刚开始也许你会很懵,但只要你愿意踏实一些,多研究一些别人的成功案例,你必能发现实践成功的道路。
然而我见过很多觉得自己不会语言的老师,都会在这一点前被拦住。他们相信语言教学是个很难的事。他们也会告诉自己:我不懂语言教学。因此想要去问“专家”的建议。不过,我更希望告诉老师们的是:大胆去做。千万不要被不懂语言的观念限制住。你要看到,它只是一个“信念”,并非事实,而你相信什么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在“语言很难”和“你可以很轻松帮学生学会语言”二者之间做选择,为何不用第二种呢?因此,我会喜欢去鼓励身边的老师,相信自己会教语言。当他们有语言教学的idea时,我会鼓励他们去实践。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尝试的过程,才是发现更有效的方案。
我从15岁开始带班,当时难道很懂语言教学吗?其实不懂,当时,我只是个小白,甚至我自己都认为四个月学会基础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但是,抱着硬着头皮上的精神,我只能死命的去研究语言,努力去尝试各种办法。从刚开始很多的失败与困难,到后来的轻松自如。这不是因为我多么“厉害”,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任何人只要用心做便可以做好的事。如果我可以从零基础到教会语言,你要相信你也肯定可以。
随着我对语言的研究和积累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语言学习的技术是非常次要的,它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只要上网一搜,或问一下身边人,就能知道一个很好的“学习办法”。之所以学习方法有这么多,就是因为技术是随着时间、环境、对象而变的。
唯一不变的只有心。心到便能生万法,怎么教都有用。因此,在我刚开始步入语言领域,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喜欢给人分享这个学习经验,那个学习经验,还可以让人觉得很厉害。但当我经验了更多,我越发现了,语言教学可以说就来自一些核心。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难。比如简单到只要大量输入就行。但难就难在,要让学生做到好像也很难?
曾经,我一直会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技术”,但是不同的人还是会操作出不一样的效果?
因此我也越来越不想说技术了,因为技术不是重点,对方情况不一样,也不一定就能用。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考,我最后发现,原来背后重要的是“心”。学生的心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心确实第一步,决定了之后所有的方向。
心首先到位了,后面就很简单。心错了,后面怎么做,都会是错的。建议老师们首先可以觉察自己是否有“语言很难”的观念,当你有这个观念,你也会不自觉的将这个观念传递给学生。学生需要花费几倍以上的辛苦来学习。如果老师有这样的信念,语言学习很难,应该很辛苦。那么可以先觉察,看到,并自我重塑一下。
事实上,你并不需要等自己心态“完美”了,你才去做教学,你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觉察,不断重塑信念。因此用心做教学,看似在教学生,本质也在教自己的心。通过这么几年的教学,也帮助我更会觉察与面对。因此,教学其实是在“修”自己。
当老师真的相信了语言并不难,发现了语言学习是一件很自然、顺畅、有趣的事情,你也并不需要通过将语言“复杂化”从中找到自己努力的身份,这时候你会更处于“无我”的状态,并发现第二个原则:学生并不需要你教什么。

(二)改变信念:学生自己会学习,不需要“教”
也许这点会让很多人觉得“离经叛道”,学生来学校,不就是让人“教”的吗?下面我会分享我的经验,并讲到教师行为背后传递给孩子的“身份信念”。
其实,从我的经验来看,语言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很困难的事。(重要的事强调三遍!)也许这是一件会让老师失望的事,但却是真的:其实很多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依靠着自己的摸索和学习也能取得很不错的成绩。有的时候老师的教学反而是一种“限制”。
为什么老师的“教学”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限制”?
学语言的人也许经常遇到的很困惑的是:到底学语言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老师可能会去研究最佳的办法,并会认为某种某种方式是最佳的,于是会去规定“最佳学习法”的一二三四五步。并期待让学生学会这种“最佳学习法”,还会去要求和教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步骤”。检查学生的学习步骤是否到位。
曾经我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这种“大一统”教学方式,有它一定的优势。也能让老师有较大心理安慰,可以看到学生一致的学习步骤和进度,整体感觉在“可控制”中,能带给老师最大的安心。
不过在我越多的实践“学习法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它会产生的效率低的方面,其实很多学生,在规定的大一统学习中,学习进步反而是不够快的。曾经我也带过一些学生,他们总是会有“自己的想法”。我最原先的思路是“改变他们的想法”,要求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这样的“拉锯战”让老师和学生都难受,因为我想要控制学生,而学生没法完全适应“我规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后来,我采取“尊重模式”,我尊重学生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我会给予建议,但如果学生依旧觉得某种学习方式他更喜欢,我会允许他继续这样学。只不过我的测试照常,如果他能语言有进步,我就让他继续学,如果没进步,再帮助他一起改变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也通过学生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案,扩展了我的认知。
因此我发现,语言学习似乎没有特定的方法,也不存在必须跟随某位老师,某种方法来学习的硬性规定。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规定非常具体的学习步骤,并教给学生“学习步骤”,让学生按步骤来做,最大受益人,其实并非学生,而是老师的安全感。
为什么呢?因为一套学习方法,是以老师的认知为中心规划出来的一套步骤,或许某种情况,这个步骤也许是这位老师最适合和有效的。但其实它不一定就是最适合学生的,学生首先要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和适应老师的“学习步骤”,而这与本来的语言学习其实并没有关系。在很多时候,学习方式本身只是辅助学生更好学习的手段,但如果在老师的要求下,变成了学习的“大要求”甚至是“目标”,学生反而会被束缚。
就好像,语法和音标的发明,本身想帮助学习者更好把握语言的规律。但让学生必须首先记住这些规则,再拿这些规则去学习,就像是憋着脚走路了。学生的精力要放在如何记忆这些规则,而非聆听语言的声音。比如说,曾经我也要求过学生以某种固定的方式理解语句,或者是检查学生对每句话的理解是否“符合要求”。但最后我发现,这样的“模式”其实比较慢。
在我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中。我发现有学生喜欢有看的方法,有学生喜欢听;有学霸喜欢背单词;也有学霸不背单词。
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真的很难框定。曾经有学生,学习偏理工科模式,喜欢有条理规划的记忆,不过不是很喜欢表演。但人家也学出来了,拿了语言最高等级。不过他的方式也一定就适合其它的学生。因为有的学生“右脑思维”很强,不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而是模仿的方式,这时候安排表演就会很合适。
因此,从此之后,我不再喜欢去框定学生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而是确定大目标,只抓学习原则与结果。至于过程中,学生是想抄写下来,还是想跟读下来,还是表演。我只会观察,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做建议,比如听力差的,建议多听,多表演;理解力差的,就要多理解,但不会再对学习方式做集体的硬性规定和要求。
虽然这看起来老师好像不够有作为,也没法体现很“权威”。因为不会出现老师用很多时间给学生讲解学习原理和方法。所以在刚开始带小西语班时,学生总会有点怀疑,明善老师真的知道怎么教语言吗?因为在他们的认识里,我应该跟他们讲很多怎么学的原理和方法才对。但事实上,我更多是在观察,偶尔提建议,鼓励学生自己学。
但这与老师什么都不去管还是有本质不同的。老师什么都不去管,是不关心学生到底能取得什么成绩,导致最后学不出成果。而这种方式强调的是:老师不要“有为”地为了管而管。其实,语言学习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在于自然的模仿。当老师想要强调自己的存在,而去过多干涉,其实是在干预这个自然模仿与积累的过程。
除了学习方式的过度干涉,还有一个情况是老师们会给学生设置学习体系、管理模式,如PK,分数排名,一课课地检查。其实这些也是会拖慢学生学习的。原理部分我们放后面讲。首先对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进行分析:
在我刚开始做教学时,我设置PK、学习管理、排名等的出发点,是因为觉得要靠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学习,否则学生就会划水。这种方法虽一时有用,但学生的状态只是一时被调动起来,其实很难持久,因为是靠着外在的动力调动孩子。
它会导致的问题是,让学生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关注排名、pk等这些外在的结果。甚至还会有不少学生,会让自己“看起来”学习很认真,但其实内心并没有关注学语言本身。
第二,我发现当老师用这样的方法,背后的信念其实是相信学生不会自己学习,不想学习。因此才要将他们“管”起来,去“激励他们”。学生接收到的会是老师背后的信念。所以,传递了这样的信念给学生,教师会越来越辛苦的去管理学生,而学生也会学的很辛苦。因为你输入给他们的身份,是,“他们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因此他们需要和这个认定自己是不努力、不上进的身份作战。
当然,我不是说学习制度、pk、排名就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它们是有用的,只不过取决于老师基于怎样的心念。如果老师希望用它来管控学生,让学生认真学习。那么,学习制度就会成为分散学生精力的东西。但如果老师心态很平,只是作为一个反馈的工具,学生想不想努力,还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将制度作为要求学生的工具。那么它就会有用,学生看到反馈后,会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简单的说,取决于老师的心是想用这个工具,控制和要求学生;还是帮助学生,服务学生。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会让学生很多注意力在这上面,压力很大。但是后者能慢慢培养学生自己的“因果思维”,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还能从PK、排名中感受到积极和想要挑战的心。
过度的管理、过度的学习要求,反而是对孩子的束缚。因此做老师,教语言的第二点心态,我认为是要相信,孩子完全能通过自学的模仿掌握一门外语,而不需要太多老师去“教”和“要求”他什么。
当老师相信孩子是不会学习、是没法自己学会语言时,他便会将关注点放在“我要怎么教”、用怎样的方法。也许老师会费劲心思设计出一套很“新奇”、“高效”与完备的特别学习法,以至于有时候特殊到学生需要花费和语言学习同等的精力去熟悉、配合老师的方法。但如果老师相信,学生自己会懂得如何学习,并且有他最适合的方法,那么将能放下老师的“自己”,不再要求学生跟随自己的指导与节奏,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方案,根据孩子的弱点针对弥补,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指导”。
可是这点也会是很多老师心理很难放下的,因为老师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的方式是有用的,自己对学生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其实本质上并不需要做很多的事,也不需要设定很多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只需要让孩子自己学,老师只需要去建设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可能会使老师感到自己的价值空虚。尤其是花费过精力学习语言,懂得专业的老师,更容易陷入到这种“专业壁垒”里。
那可能有人问:难道老师就是相信学生,任由学生瞎学吗?
不是的。因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怎么学习会是迷茫的,所以老师的指导还是有帮助的。只不过心里要放下对过度管控和要求的想法、不带着“学生不会学习,我要来教他、学生得听我的”的心来帮助学生。如果老师有这样的心念,老师做的越多,会给学生输入更多这样的负面身份暗示,不利于长远的提高。
因此,我的教学中,更多是把握核心原则,并将这些核心原则传递给学生,让他们重视这些原则,并在一步步的学习中,不断练习和重复这些原则,语言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下面是我认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几点原则。老师所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原则贯穿下去。并且,教会孩子“学习的信心”..........
(未完待续)
作者:肖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