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充分生活,就不必付出死亡的代价
一、精分神分析—存在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个体内在的自由
选择——责任——能动性
是什么促使一个人行动?
1、内心的自由:想像、思考、感受的自由
死亡—选择—责任—人的自由 (除此之外,一个人在世上没有那么自由) 存在主义问题
二、羞耻
当人们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时,尤其是在童年和生命早期,幻想的丧失会引起羞耻,这种羞耻感抑制了人们在爱、工作和娱乐中表达自己的能力。
羞耻所代出的代价是:抑制。
羞耻的结果:
1、 它抑制了人的热情、让人被动、总是等待生活走向他们,这才感觉自己被允许继续前行。
自怜。因羞耻而陷入困境时,为自己感到难过。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
2、 嫉妒:其他人的生活都在前进,而他们的生活能力被抑制了。
羞耻抑制人的自主能力、表达自我与他人充流的能力。会感到怨恨。
精神分析可以帮助人解决羞耻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帮助哀悼接受童年的创伤经历。
清晰未来视野,才能继续向前。
继续他们的生活、爱、工作和娱乐。
三、死亡
死亡:死亡如何让人失去意义?
又赋予我们意义?
死亡是奇怪的事情。
它是很不真实的。
生与死不是统一的连续。
今天,你在这儿,明天你永远的离去。
让一个人理解死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弗活伊德:在意识的早期,是没有时间。
没有死亡,人就不会死。
死亡冷酷而荒谬,把身边的人带走。
死亡也为生活带来意义。
就象黑暗为光明带来意义。
要是没有死亡,生命会怎样?
关系会怎样?
当一个人坠入爱河,他们不光是和那个人的存在相爱,也是和那个人的消失相爱。
正是意识到另一个人有可能消失,让他们的爱成为可能。
婚外恋:感觉更强烈,因为他们的关系随时会死亡。
婚姻关系:永远在一起会,就不用那么努力了。(理所当然,就会忽视对方)
死亡的重要性:
我们没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时间,强调存在主义的概念,我们得分清轻重缓急,然后选择婚姻对象、工作。
死亡强化了个人选择和优先事项、及选择什么的自由。
四、存在主义的两极
生命恐惧:原型是出生。
对于出生的恐惧和创伤、分离恐惧和个体化恐惧。
对于变成一个独立个体的恐惧。
死亡恐惧:原型是死亡。
已克服了生命恐惧。
是害怕在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事物面前、失去自己的个性。
神经症:这两者是联系的。
神经症会抑制自己的生活。
他们就可以神奇的不死。
如果没有充分生活,就不必付出死亡的代价。所以他们停下来,让自己不再活着。
装死,是为了逃避死亡。
而当他们发现人总会死,而他们没有活过,就会后悔。
所有的事情都恐惧有关,加入相对应的渴望。
生命恐惧:对应死亡渴望。
死亡恐惧:对应生命渴望。就会拓展个性、宣称自我。
童年:小孩退一步进两步是为了什么?因为妈妈还在那里。
前进:是个性化。
退后:是放弃。
西方:团队在威胁个体的个性。
东方:强调融入团队。
虐待狂:自我肯定、自我拓展。一个人会将他的个性扩张来控制另一个人。
受虐狂:服从。彻底失去个性、服从他人。
资本主义:不惜一切代价强调张扬个性、甚至个性贪婪。对羞耻的主要威胁是:孤立。
社会主义:较少强调个性。
科学取向:相信人类可以自己做到。
宗教取向:屈服于比自己更强在的事物。
五、动机的两极
1、 当一个动机被过度最小化时,不管对个人还是在一个文化中,最小化动机成了一种理想,因为没有被实践。
好的经验法则:现实中没有存在过,就会被理想化。这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从小获得妈妈的爱,从不觉得自己需要服从父亲,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因此他成为领导者,实践了死亡恐惧,将生命恐惧理想化,融入虚无。
达尔文:进化论,成长是对苦难的适应。
弗洛伊德:病人有本能的后退、想要生活变得更容易、从生活之中撤退。
而克服退缩,就要从临床中经历痛苦、让他们努力适应痛苦。
病人常有的矛盾是:既想生长、又想要在生长中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