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特斯拉真的只赚它所需要的钱
原事件素材链接:BV1mv411y7To
先从具体实施来看,特斯拉如果对营利进行统筹计算,把成本、费用、需要的投入资本进行统计,得出一个需要的总营利额,然后再除以预计销量,就可以得到大致的车辆售价,根据不同的车型、占比等等,还会有更进一步的细分计算,以保证可以做到:只赚特斯拉需要的钱。
这是可行的。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不多多赚钱,而要让利于人呢?话从特斯拉本身说起,话说多年来,汽车行业的大鳄都稳定执行了一种模式,以现有车型模式为基本,精心改良和设计,不同品牌出了什么新车,只要搞一辆来,扒拉扒拉,大概也就能懂新车的改进之处了,行业的同质化还是挺高的。
然而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出现了象征着技术革命的苗头,这让各个传统汽车行业的大鳄都紧张不已,大家卖车卖得好好的,突然就要革命了,他们现有的技术就要落后淘汰了,而且新技术对于旧技术的革新能力,好比DVD对VCD,移动电话对BB机,乃至于全国的电话座机还没有普及,就已经被移动电话淘汰了······这自然成了一个令人恐慌的大问题。
而对于新兴产品而言,销路和市场很重要,所以特斯拉更希望能和顾客一对一对接,并且,以可能的最低价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特斯拉的新能源车,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销量、降低成本(规模生产可以使得平均负担成本下降),同时以获得的资金也足够公司的运营与下一步的投入······
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因为过多的资金会使得资本的效率受到考验,连同受到考验的还有员工的工作态度,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好的形式会使人产生错觉与误判,进而犯下选择错误、行动错误。
当然,一切都是我的猜测与想法,具体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不是一线的相关人士,也并不清楚,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顺便提两句拼多多的问题。拼多多似乎并不中意于程序正义而更在乎实质,因而它可以耍很多小把戏,以绕过程序来直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打响自己的名号,通过长尾效应来获得与龙头企业抗衡的能力(长尾效应大意是20%的人和80%的人拥有几近相等的财富或购买力)。然而对于特斯拉而言,非程序的正义则恰恰可能导致公司的名誉受损、乃至于特斯拉无法获得想要的,一手的消费者信息反馈等等,所以特斯拉并不会因为拼多多为自己创造了销量而允许程序上的非正义。
程序上的规训有时候反而可能成为某些人制约的握柄,在这一点上,拼多多重实质,巧妙地绕过了问题,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可以说是利用了规则的空子。但是,过于看重于实质,恐怕也会使得规则的存在恍若无物,甚至规则本身的意义也会受到曲解,这种方式恐怕不能广为流传、登上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