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风栉雨
栉风沐雨
沐雨栉风
《庄子·天下》
【原文】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今译】
墨子宣扬说:“
过去大禹治水时,湮洪水,决江河,堵塞洪水,疏通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 (四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整治大川大河三百,支流分支河道三千,小沟溪流无数。
大禹亲自操橐耜抬筐挥铲,拿着盛土的器具和掘土的工具劳作,九杂天下之川,汇合天下的河流入海。
风里来雨里去,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奔忙,累得腓无跋,胫无毛,腿上没有肉,腿肚子消瘦,小腿上没有汗毛,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沐甚雨,栉疾风” 暴雨淋身,疾风梳发,治水不辞劳苦,安定了万国(许多地方)。
禹是个大圣人,他形劳天下身体为民,操劳,劳苦到了如此地步。”
【赏析】
传说上古之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洪水漫地,浊浪滔天,人们深受其害,夏后氏首领鲧奉帝尧之命,率领人民去治理洪水。
鲧治水的方法不当,采取水来土掩,积土堵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筑堤挡水,堵塞洪水的办法来治水,结果不但没将洪水治服,反而给人民造成更大的祸害。
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最终由于鲧“治水无功”被尧(一说舜)一怒之下处死。
尧禅让帝位传给帝舜以后,舜帝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依地形规划水道,根据山川河流的位置重新设计水道,开山劈石,以便让洪水由小河流入大河,最后再流进大海。
疏通河道,引洪水下流入河、入海,经过13年,终于制服平定了洪水。
而在这治水的过程中,禹都亲自率领民众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铲、木耒,筐等工具,一心扑在治理洪水上,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顶风冒雪,风里来雨里去在外边奔波忙碌。
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手脚都起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下场雨淋湿身体,他就当借机洗洗头发,刮大风就当梳了梳头发,“沐甚雨,栉疾风”、“身体偏枯,手足胼胝”。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用具的总称 comb(名词);梳头发 (动词)comb.
“沐雨栉风”风梳发,雨洗头,借着风来梳理头发 combed by the wind,用雨来洗头 bathed by the rain.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traveling all the time,不顾风雨地奔波劳碌 expose to the wind and rain,exert oneself diligently.
大禹治水有功,备受人们尊敬,并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根据《尚书·大禹谟》记载,一次,舜告诫禹说:“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意思是:禹啊,你一心治理洪水,能勤劳于国,又不讲究个人享受,不自高自大,在这方面,你是很贤明的。)
后用常用成语“克勤克俭”形容勤俭治国或勤俭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