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中小学数学教师考编培训哪里好?浅谈小学数学老师如何“理解编排、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教材的知识框架、编排体系、呈现样式、表达方式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这需要我们教师更深的研读教材。此外,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当然,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理解教材的要求,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读懂教材意图,灵活用好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思维的保障。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实际,谈谈小学数学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好我们的教材。
一、整体把握教材的编排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告诫我们:“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从中可见,系统地学习知识多么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穿连在这些知识间的主线,那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实,不管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结构和脉络来展开的,整个编排是由浅而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小学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小学数学老师可要注意了,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将影响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所以作为一个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我们所任教年级的教材,甚至还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或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老师每教一个知识点,我们就必须把握好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知识铺垫有哪些,学了这个知识点是为了后面学哪些知识服务。就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求百分率》这一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还有学习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就行教学的,它是为了后面用百分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服务的。再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正确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课的教学价值,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将新知纳入旧知识的结构中,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探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以后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甚至为学习圆的面积打下铺垫。所以,只有把握好整体,我们才把握好方向理清思路,才能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系统地、合理地进行学习。
我们除了把握好小方块的知识领域系统,大知识领域系统我们更好做好心里有数。就“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领域,它在小学数学教材十二册里是怎样编排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心知肚明。“图形与几何”它在小学数学十二册里大体是这样编排的:一年级上册先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下册才认识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二年级上册开始初步认识角,观察物体,下册开始学习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平移)。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下册开始学习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四年级开始学习角的度量,及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下册开始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分类,还有图形运动第二块知识(平移与旋转)、观察物体。五年级上册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下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还有图形运动第三方块的学习。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圆,还有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有关知识,下册学习圆锥和圆柱的有关知识。对于这些知识领域系统,我们头脑中要清清楚楚有它的分布结构图,还有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控好教材。总而言之,整体把握教材,就如我们行船中把握好了船头,把握好了船头,我们才能顺利、准确地前进。
二、细读教材、理解文本是用好教材的保障
教师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所以正确解读文本,是用好教材的保障。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还有一些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总而言之,只要是存在的,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如《求百分率》这一内容,有一幅情境图,情境图旁边有标注文字,指出两个什么是命中率,谁的命中率高?如此编排,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凸显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说明我们不再是单纯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方法,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才学习互化的方法。这一内容接下来还有四个同学的图像,这些图像旁边还有四句文字,这四句话,其实就是这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把小数、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如此编排,凸显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学好这一内容提供了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如此编排再次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再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一内容例一的生活情境图,有一个老师上课时,只是抓住了图中的一个钟面(钟表上的时针指向7,分钟指向12),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原来情境图下面还有一个数字“7:00”,此处这个“7:00”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它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上课老师点都不点这个数字?我想,此处这个数字是要告诉学生,生活中用来表示时间的除了钟(有12个数字圆形的),还有电子手表,我们看时间,可以看钟,也可以看表,只是它们表示时间的方式不同而已。我觉得老师教这一内容时,要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几点起床的,学生都能说出是七时起床的,那么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朋友是七时起床的呢?让学生说说。有些学生能看到钟面上的时间是七时,肯定也有学生看到数字“7:00”,然后老师接着引出生活中表示时间的不同方式,这样既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能让学习到同一时间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们用好教材的有力措施
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根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它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再说,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教材是一样的,可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活动经验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要当教材的复制者,要当教材的开发者,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不断拓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积极主动的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如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情况,就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出示原有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把比较枯燥的例题改编成了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采了7朵蘑菇,一号小矮人采了6朵蘑菇,二号小矮人采了3朵蘑菇,他们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我尝试着把“童话”引入课堂,把数学题巧妙地编成童话故事,用多媒体出示图画,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溶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投入思维,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用乘法口诀求商》,我用“神仙打怪兽”的故事贯穿课堂始终,一次次引出问题“有神仙3个,它们要打12个妖怪,平均每个神仙打了多少个妖怪?”“42个妖怪要被6个神仙打,平均每个神仙打几个妖怪?72个妖怪要被8个神仙打,每个神仙平均要打几个妖怪?用有趣刺激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配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大义凛然的神仙和形态各异的怪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营造出活泼生动、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们在备课时,一定多动动脑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从儿童熟悉的童话世界出发,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都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些引人人胜的场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孩子们喜欢上这样的数学,因而取得了教学的成功。应该说,这种成功正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
四、优化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习题是用好教材的有力补充
很多老师研读教材就只是研读教材的例题,其实,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可是新知识的有力补充。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检测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更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按我的理解,习题所处的位置是承上启下的,可见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新教材的习题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练出精彩来呢?我觉得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读懂每一道习题。我们要研读教材的每一道习题,明确每一道习题要检测的是学生哪方面的知识,就是出题意图是什么。就拿“做一做”这样类型的题来说,一般新课之后,都有“做一做”,“做一做”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做一做”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有尝试模仿的意图。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1,内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题之后的“做一做”就是例题的复制,因此,当我们一教完新课,马上就要让学生“做一做”,并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再拿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来说,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多边形的面积。当学生学完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练习十九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涂色三角形在平行四边形内,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编者出这道题的目的在于哪里?其实,这道题是有着“启下”的作用,它在暗示学生,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知识点,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所以在讲这道题时,一定要把它当做重点题来讲,并让学生做好笔记,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可见,每一道习题,我们都不能小看,所以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读懂每一道习题,明白编者出题的意图所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合理使用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课本上的习题虽经专家审定,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根据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练习,充分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这一单元里,当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后面的习题大多数都是变式的,也就是题样式多,解读步骤多,还是有点难度的。而我教的这个班,基础不那么好,学生做这些习题是感到吃力的,那怎么办?我只能分解难度,把有难度的题,或是本班学习做起来感觉吃力的题,进行分解,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来解决。比如有一道习题是这样的: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这样的题,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不知道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为了学生更好的完成这样的题,我拿出一只粉笔(当分针),以粉笔的一头为圆心在黑板上描出一条弧,让学生明白,粉笔尖端所走的路程其实就是和老师刚刚画的圆的周长有关。再接着拿出钟面,不用老师费力,学生就知道要求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了。
总之,“理解编排,用好教材”是每位数学老师教学中应该做的事,不管是从整体把握教材还是仔细研读教材,甚至是活用教材,我们都是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学到知识,锻炼了思维。所以每位教师,今后无论对哪一种教材所列举的教学内容,都应认真深入钻研,备课时多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多探索并归纳,做到在教学中不以本为本,否则,教材再新再好,也只能穿新鞋走老路。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诸暨上元朱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