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脑科学日报| 干细胞的新模型提供了解AD发展的窗口
第1886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0月24日
科 学 时 讯
1,Nature子刊:氯胺酮的强效抗抑郁效果是因为安慰剂效应?
来源:生物世界
多研究显示,氯胺酮能够快速且显著地缓解严重抑郁症。然而,这些研究都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缺陷——研究参与者通常能分辨出他们服用的到底是氯胺酮还是安慰剂。这是因为,氯胺酮是一种致幻剂,参与者也很容易识别出氯胺酮。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案来隐藏氯胺酮用于抑郁症治疗时的致幻特性。
研究团队招募了40名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症参与者,他们被安排进行常规手术,然后在进行手术和全身麻醉时给他们使用氯胺酮或安慰剂。参与试验的所有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也不知道患者究竟接受了哪种治疗。两周后公布治疗方案,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接受氯胺酮治疗和接受安慰剂的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氯胺酮治疗并没有比安慰剂组产生更强的抑郁症治疗效果。此外,研究团队指出参与者的积极期望可能在氯胺酮的有效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2,Stress and Brain: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状态焦虑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来源:Stress and Brain应激与大脑
焦虑是一类与不确定的威胁性信息相关联的精神障碍,往往会导致个体生活质量低下等问题。研究表明,功能失调性态度(dysfunctional attitudes)可能是导致个体焦虑和抑郁问题的认知易感因素。作为一种稳定的特征,自传体记忆的过度概括化特征(OGM)可能是情绪障碍的另一个易感因素。
近期,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功能失调性态度是状态焦虑的风险因素,OGM调节了功能失调性态度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系。此外,在OGM水平较低的个体中,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增加与高度状态焦虑相关。OGM可以被当作一种情绪调节策略,用以减缓功能失调性态度对状态焦虑的负面影响。
3,Journal of Neuroscience:人际情绪调节动态过程中的脑际神经耦合模式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人际情绪调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他人负性情绪体验或情绪强度的过程。以往研究多关注个体情绪调节,对于人际情绪调节的脑际互动神经基础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匮乏。近日,王艳梅课题组首创了高生态效度的实时互动的人际情绪调节范式,初步揭示了人际情绪调节的脑际神经互动基础,发现脑际神经耦合模式在不同人际情绪调节策略中、不同人际情绪调节阶段下发挥的独特作用。
4,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干细胞的新模型提供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的窗口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近日,由范安德尔研究所、隆德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的科学家开发的一个新模型将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在大脑中的进展。新模型利用了来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即被重编程为早期“空白”状态的成体细胞。
研究人员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免疫缺陷野生型小鼠的大脑中,发现该模型成功地复制了大脑通路的关键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随后导致淀粉样斑块的形成,以及邻近细胞中与疾病相关的变化,这表明疾病病理可能正在从一个细胞扩散到另一个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还揭示了伴随疾病从早期进展到晚期的变化。
5,Cell子刊: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潜在新策略
来源:生物谷
约50%的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自主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控制、身体活动、戒烟和并发症药物治疗。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颜标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蒋沁团队合作,发现高血糖调节tRNA衍生片段tRF-3001a促进糖尿病小鼠神经血管功能障碍。tRF-3001a下调抑制Muller细胞活化,抑制内皮血管生成作用,保护高糖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此外,tRF-3001a下调可缓解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和db/db糖尿病小鼠的视网膜血管功能障碍,抑制视网膜反应性胶质瘤,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保持视觉功能和视觉引导行为。
6,Nature Methods:抗疲劳可拉伸水凝胶,在外周神经实现光遗传止痛
来源:小柯生命
水凝胶光纤植入体内可以将光导入外周神经实现光遗传学控制,而且不受动物自身运动影响光遗传学让研究者们对大脑的运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和控制。然而除了大脑之外,光遗传学在外周神经的应用却充满了挑战。近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刘心悦实验室和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饶思圆实验室研发了一种柔软、可反复拉伸的水凝胶光纤。如果将这种柔性光纤植入体内,不仅能够有效的把光信号传输到运动情况复杂的外周神经,同时并不影响实验动物持续的正常运动。在实验动物正常自然行为学的状态下,作者通过光遗传学实现了对外周神经刺激和抑制。
7,The Innovation Medicine:首个单药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AXER-204真的做到了吗?
来源:TheInnovation创新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致残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活动能力受损、疼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通常会导致永久性残疾。近日开展了一项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首个通过AXER-204药物修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证明, AXER-204通过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AXER-204 通过阻断Nogo、MAG和Omgp与NGR1受体结合,避免其对轴突生长抑制从而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该试验也对AXER-204在慢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做了相关的研究,证明AXER-204是安全的且在人体中耐受性良好,几乎没有全身暴露和积累,这也对AXER-204在未来更深入的研究中奠定了基础。
8,PNAS:脑网络适应性随机性假设——建模等终结性、多终结性和对逆境的适应
来源:集智俱乐部
人脑结构是各种约束条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大脑发育过程中,随机性是一种内在的特性,它与基因和环境因素一起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然而,随机性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近日一篇研究通过生成模型探讨了内在发育随机性对神经表型的影响。通过进行超过一千万次的模拟,研究发现较弱的约束条件会导致更高的多终性;对于发育噪声的增加反应较不敏感;相对鲁棒性更强,并且非常规结果的可能性更大。此外,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发现来自低社会经济环境的儿童所遵循的发育模式:他们的神经连接更能通过更多的随机生成模型来近似。论文提出“适应性随机性假设”,即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发育中的大脑内部的增强随机性可能作为一种适应机制。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