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事大纲·孟春纪】012卫宣公筑台纳媳 高渠弥乘间易君『东周列国志』
【阅前提醒】本系列『种花家事』专栏是采用“附经而作”的整理模式,即先将“冯梦龙-蔡东藩”十二部历史演义的公版原经抄录于专栏;然后进行分段分节,并添加小标题;之后对各部分进行叙述,置于节前;最后注解附录于节后。由于工程量浩大,因此每篇专栏发表时并不完善,前期以跑马圈地为主,写得较为简略。待第一遍完成后,会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增修,以求能趋于完善。总而言之,本系列是以种花家十二部信史流历史演义小说为大纲底本,以种花家古典传统历史文献为参照准绳,兼采历史演义与历代笔记小说为补充,最终杂糅整合而成。在初步计划中,『种花家事』系列共有本纪十二,上起诸夏共和行政,下迄中华再造共和,以求取其间两千七百九十年历史之精要:
孟春纪·东周列国志;仲春纪·前汉演义;季春纪·后汉演义;孟夏纪·两晋演义;仲夏纪·南北史演义;季夏纪·唐史演义;
孟秋纪·五代史演义;仲秋纪·宋史演义;季秋纪·元史演义;孟冬纪·明史演义;仲冬纪·清史演义;季冬纪·民国演义……
0、山话嵓语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3213202,本篇是第012章回,主要讲的是州吁之乱后卫宣公意外继位并烝母扒媳弑杀两子的丑闻,以及卫惠公弑兄篡位终被卫人所逐的丑事;另外上章回中驱逐郑厉公的祭足在本章回重新迎立世子忽卫君即郑昭公,但可惜昭公甫一继位就被郑厉公串联五国讨伐,后昭公虽以一敌五完拒五国联军,但却不慎被乱臣高渠弥弑杀。
0.1、本篇目录
1、腌臜泼才卫宣公,扒媳纳母猥琐极
1.1卫宣烝姜;1.2卫宣扒姜;1.3齐侯之痛;1.4齐僖送嫁
《山注:卫宣邢夫人小考》《列女传·卫宣公姜》
2、卑鄙无耻卫惠公,心狠手辣弑双兄
2.1小人之心;2.2兄弟争死;2.3天诛卫宣
《左传·桓公十六·二子争死》《史记·卫世家·二子争死》
3、报应起卫惠出奔,意难平郑昭遭弑
3.1郑昭复位;3.2郑厉夺栎;3.3五国伐郑;3.4卫惠奔齐;3.5宣姜再醮;3.6郑昭被弑
0.2、章回概要
——龌龊卫宣:经历州吁之乱后,卫国耗尽英雄气,只余卫宣公这样的人间之屑窃据君位,而卫宣公作为春秋历史上最龌龊的君主,不仅迎娶自己的小妈夷姜,还扒灰与夷姜的儿媳宣姜,其行径之恶心,差点将本章回搞成十八禁。
——卑鄙卫惠:卫宣公的幼子卫惠公为了夺位,利用急子和寿两位兄长的君子之风,欺之以方,最终与其犬父卫宣公合谋弑兄,成功继承卫国君位。
——郑昭复位:郑国权臣祭足驱逐郑厉公后,重新迎回郑世子忽即郑昭公。
——郑厉蛰伏:郑厉公被逐后,并没有认输,而是明夺栎城,暗窥郑君。
——五国伐郑:郑厉公下野后,积极串联诸侯,终于联结鲁、宋、卫、陈、蔡五国之兵讨伐郑国,不过郑昭公为世子时就跟着其父庄公追亡逐北,因此战力不俗,最后昭公以一敌五成功击退五国联军。
——卫惠奔齐:卫惠公得国不正,且除了会些阴谋诡计其他一无是处,伐纪和伐郑两战更是一败再败,最终被卫人废位,之后卫人立公子黔牟为君,卫惠公逃亡母族齐国。
——宣姜改嫁:卫惠公跑的怪快,但却将老母卫宣姜落在了卫国,为防止卫人恨屋及乌,株连宣姜,齐襄公做主,让妹妹卫宣姜改嫁给公子黔牟的胞弟,也就是卫宣姜的庶子公子硕(昭伯)。宣姜艳名远播,公子硕心里一百个愿意,但却假装正经,惺惺作态,最终以一副为国舍身的面孔“勉为其难”的爬上了嫡母的床笫,并连生五孩。呸,这章回内容都快成八十禁了!
——郑昭被弑:郑昭公虽然对外以一敌五击退诸侯联军,但却没想到真正的危险反而是在内部,最终郑昭公被心怀叵测的乱臣高渠弥暗弑于路。
0.3、观后有感
看完本章回,最意不平的就是对卫宣姜的风评。我虽是男的,但也实在看不惯这什么脏水都往女人身上泼的行径。比如齐襄公提出让卫宣姜改嫁公子硕这一段,原著先描写宣姜立刻“心肯”,然后却用大篇幅不断渲染描写公子硕(昭伯)如何坚贞不屈如何拼死不从,最终又如何迫于齐国压力委屈求全舍身取义,为了卫国福祉不得不勉为其难的迎娶美艳的嫡母。这描写得如此大义凛然,如果不是看到后面其连生五孩的描述,我都真信了!
公子硕(昭伯)若真的是为了卫国安危迫于齐国压力才勉为其难的同意迎娶嫡母,根本不用连生五孩。齐国的目的只是为了假意和好迷惑卫国,顺便保住卫宣姜的性命,肯定不会连二人的爱爱生活都做细致要求,公子硕要是真的不情愿,怎么会同嫡母连生五孩?总不能是齐国派人成天拿刀架在他脖子上押着交配吧!
首先,我是赞同原著中宣姜“心肯”改嫁的观点,毕竟卫宣姜本就是卫宣公强抢的,谈不上什么爱情,如今可以改嫁个更年轻的,“心肯”的可能性更大。然后史书上对公子硕(昭伯)的反应记载的也的确是“不可,强之”。但是原著也无需用这么大的篇幅去将公子硕描写得这么大义凌然以暗讽宣姜的淫荡不堪。毕竟根据生子情况分析,公子硕不过是口嫌体正而已,连生五个孩子,装什么不慕美色。
至于卫宣姜之子卫惠公弑兄篡位祸乱卫国,那是卫宣公烝母纳媳自招的,这账怎么算也不应算到卫宣姜的头上:若非卫宣公私通小妈,自然不会生出急子;若非卫宣公强纳儿媳,更不会有之后的卫惠弑兄的惨事。就算是卫宣姜撺掇着改嫡,那这笔账也要算到卫宣公头上,毕竟若没有卫宣公强纳儿媳,而是急子迎娶卫宣姜,则二人所生之子,自会在急子继位后顺理成章的立为储君,卫宣姜根本不需要再为了储君问题操心,夫妻二人和和美美,卫国也自然国泰民安。无论怎么推演,这个乱卫之锅也扣不到卫宣姜头上。
综上所述,卫宣姜作为春秋时期的绯闻甚至丑闻女主角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我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些锅和卫宣姜的关系实在不大:若卫宣公不强纳准儿媳宣姜,宣姜之子作为嫡长孙自然是下任储君,也就不会有卫储之争;之后急子也不会被弑,那自然也不会有宣姜改嫁庶子的丑闻。分析来分析去,这口锅九成应该分给卫宣公,剩下一成则应由卫惠公齐襄公以及公子黔牟兄弟等几个人分。而这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黑锅往宣姜头上扣的行径就实在令人不齿。
1、腌臜泼才卫宣公,扒媳纳母猥琐极
1.1、卫宣烝姜
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元始前719年),州吁弑杀卫桓公,桓公之弟公子晋,逃亡邢国。后石碏拨乱反正,设计斩杀州吁。冬十二月,卫人从邢国迎回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山录||《左传·隐公四年》——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卫宣公为感谢邢国当年的收容之恩,就将曾迎娶的原配邢国之女为正宫夫人,使其入主中宫,为邢妃。但卫宣公的心中所爱却另有她人,竟然是自己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并且其父健在时,两人就已经私通,并育有一子名叫急子。
等卫宣公继位大权在握后,立刻召夷姜入宫,虽碍于情面,未给夷姜正妻之位,但两人恩爱之极,夷姜已与正妻无异。不久之后,卫宣公顶着阻力,硬是将急子立为世子储君。此时的夷姜已是卫宣公后宫的无冕之主。而真正的原配邢妃却极不受宠,名为正妻,却常年被卫宣公冷落,在后宫中的地位都快和宫女差不多了,只是单纯的作为两国的联姻工具,守着活寡,艰难度日。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1】
却说卫宣公名晋,为人淫纵不检。自为公子时,与其父庄公之妾名夷姜者私通,生下一子,寄养于民间,取名曰急子。
宣公即位之日,元配邢妃无宠,只有夷姜得幸,如同夫妇,就许立急子为嗣,属之于右公子职。
山注|| 卫宣邢夫人小考
卫宣公原配是邢妃之说出自演义《东周列国志》,而史书无载,不过根据急子娶亲推断,宣公继位前必已娶正妻,并且很大可能不是夷姜,因此演义设定“邢妃”并无逻辑问题。而具体推论过程则要先从宣公执政时间开始说起:
关于卫宣公的婚姻问题,历史上有一段公案——左传明确了卫宣“烝”夷姜,但那卫宣是在继位之前还是继位之后“烝”的夷姜呢?
历史上不少人读左传发现了一个华点,就是如果卫宣是在继位后烝的夷姜,那时间上完全不够,〖宣公以鲁隐四年十二月立,至桓十二年十一月卒,凡十有九年。——《容斋随笔五笔卷十》〗也就是说卫宣继位后只有19年,如果继位时才“烝”,那19年里,16年等急子成人(就算急子16岁结婚),然后扒姜,那其去世时幼子惠公才一岁,根本不可能参与谋杀急子。这就说明,卫宣在继位前早就烝夷姜了。
当然根据史料也就只能推断到这一步了,因为庄公和宣公间还有16年的卫桓公执政时间,卫宣公如果在卫庄公去世卫桓公继位后烝夷姜,也是有可能的,而急子的年龄也能对上。但桓公朝时,尚只是公子的宣公究竟能不能光明正大娶小妈夷姜,我们后世人就有点吃不准了,毕竟在先秦那个时代,古人的作风还是比较狂野的。当然如果是庄公朝,借宣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明媒正娶小妈夷姜。
后世学者倾向认为,宣公只是公子时,即使只是在桓公朝,夷姜这个小妈也不可能在明面上成为宣公正妻,因此推断卫宣公尚是公子时,明面上必有原配,且肯定不可能是夷姜,那这个原配是谁呢?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位原配,不过冯梦龙等先生一般定为邢氏,依据就是卫宣曾出奔邢国。其实这个依据并不有力,不过说得过去。小结一下,就是卫宣还是公子时必已娶亲,且肯定不是夷姜。而冯梦龙先生作为小说家必须给出个这个人物名,因此就以卫宣曾出奔邢为依据,定为了邢氏。
当然《东周列国志》是将宣公与夷姜乱搞的时间提前到庄公健在时,故名之为“私通”,这性质可就更加恶劣了,但史书无载,暂不能确定,不过此处我依然按照《东周》的原文进行复述。
1.2、卫宣扒姜
卫世子急子十六岁时〖山注|| 此处急子的年龄为东周演义设定,史书无载〗,卫宣公遣使去为急子向齐侯求亲,求娶齐僖公的长女宣姜。齐僖公听闻急子温柔敬慎,是位良配,就欣然同意了,但等到卫使返回,向卫宣公盛赞齐宣姜的绝世之姿后,卫宣公竟然起了别样的心思。
卫宣公命能工巧匠在淇河之上修建高台新宫,朱栏华栋,重宫复室,极其华丽。卫宣公命名为新台〖山注|| 卫宣新台之说起自毛诗《邶风·新台》,史书无载〗。等到迎娶宣姜之时,卫宣公命人换掉急子的迎亲队伍,改由公子泄代为迎亲。公子泄先将宣姜迎接至新台,卫宣公先偷偷窥视,若宣姜姿容一般,只是使者夸大其词,就按照原计划嫁给急子。
却不想卫宣公只一眼就被宣姜的倾国之色吸引的移不开眼。立刻决定占为己有,而宣姜并未见过急子,因此直到洞房之后才知道真相,但为时已晚,贪婪残暴的卫宣公很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等到齐使次日知道真相严词抗议时,木已成舟无济于事。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2】
时急子长成,已一十六岁,为之聘齐僖公长女。使者返国,宣公闻齐女有绝世之姿,心贪其色,而难于启口,乃构名匠筑高台于淇河之上,朱栏华栋,重宫复室,极其华丽,名曰新台。先以聘宋为名,遣开急子,然后使左公子泄如齐,迎姜氏径至新台,自己纳之,是为宣姜,时人作新台之诗,以刺其淫乱:
新台有泚,河水㳽㳽。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籧篨、戚施,皆丑恶之貌,以喻宣公。言姜氏本求佳偶,不意乃配此丑恶也。
山录||《列女传·卫宣公姜》(西汉·刘向)
宣姜者,齐侯之女,卫宣公之夫人也。初,宣公夫人夷姜生急子,以为太子,又娶于 齐,曰宣姜,生寿及朔。
夷姜既死,宣姜欲立寿,乃与寿弟朔谋构急子。公使急子之齐,宣姜乃阴使力士待之界上而杀之,曰:“有四马白旄至者,必要杀之。”
寿闻之,以告太子曰:“太子其避之。”急子曰:“不可。夫弃父之命,则恶用子也!”寿度太子必行,乃与太子饮,夺之旄而行,盗杀之。
急子醒,求旄不得,遽往追之,寿已死矣。急子痛寿为己死,乃谓盗曰:“所欲杀者乃我也,此何罪,请杀我。”盗又杀之。二子既死,朔遂立为太子。
宣公薨,朔立是为惠公,竟终无后,乱及五世,至戴公而后宁。诗云:“乃如之人,德音无良。”此之谓也。
颂曰:卫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子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
1.3、齐侯之痛
齐侯事后知道真相时大为光火,但也无能为力。虽然齐是大国,可是对于国人来说,齐国目的只是与卫国联姻,至于是和哪个卫侯联姻,齐国人并不介意,更不会同意劳民伤财的发兵讨伐。
齐僖公虽然非常心痛,很想为女儿报仇。但他作为齐国君主,不仅是爱女的父亲更是齐国子民的君父,因此他不能只为自己女儿之仇而置万民福祉于不顾,最终也只得捏着鼻子忍痛认下了这个大龄女婿。
很多人也许会问,齐僖公真得心疼自己的这个女儿吗?会不会只是将自己的女儿当做政治工具?他真的关心自己女儿的幸福吗?
我认为历史已经从侧面给出了答案——齐僖公是真得很心痛自己的这个女儿,他是真得很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幸福。齐僖公为了齐国万民的福祉,无法为女儿报仇,因此在之后的岁月中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女儿的无尽愧疚中。我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历史记载后来的齐僖公悍然做出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被无数人口诛笔伐不休的非礼之事——送嫁爱女。
1.4、齐僖送嫁
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二十二年,元始前709年)秋,鲁桓公与齐国联姻迎娶卫宣姜的妹妹文姜,为显诚意,鲁桓公特派鲁国重臣公子翚为迎亲使,接文姜入鲁完婚。公子翚此时在鲁国乃是举足轻重的权臣,上任鲁侯隐公就是被其废弑。但即使是这样的重臣作保,齐僖公仍然不放心。〖山录||《左传·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
缘何?爱女宣姜之痛也!自爱女宣姜被腌臜泼才卫宣公骗婚后,齐僖公就一直活在对女儿的愧疚和痛惜中。如今自己另一个爱女文姜也要出嫁,齐僖公说什么也不愿让爱女的婚姻之路再有一丁点风险,于是其就做出了一个令当时乃至后世人不断口诛笔伐的非礼举动——齐僖公竟然要亲自护送爱女文姜结亲,他要亲自将文姜交到新郎鲁桓公的手上,他要亲眼看着爱女与新郎携手相认。
这一举动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是社会底层的贫民,婚嫁都鲜有老丈人亲送闺女的情况发生;更不用说是礼教森严的权贵诸侯,此举已经严重僭越周礼,因为就算是周天子纳妻,也没有资格要求老丈人亲自护送女儿入京完婚的道理,依周礼只需老丈人手下所有重臣护送即可。〖山录||《左传·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讙,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即使齐僖公明知此举会为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但其依然不顾群臣劝谏,执意成行,亲自护送爱女远嫁,因为对于爱女的婚姻他无法再容忍一丝一毫的风险,他绝对不允许长女的悲剧有一丝一毫再发生在幺女身上的可能性,他谁也不信,他要保护女儿绝不让悲剧重演,哪怕搭上自己一生的清誉和贤名也在所不惜。
面对一位执拗的受伤父亲,众人也没有办法,他们知道这是齐国亏欠这位可怜父亲的,于是他们只得妥协。但齐人可以放下,鲁人却不能坐视,毕竟鲁国乃是周礼之国,东土诸侯的表率,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如此僭越违礼之事的发生。但齐是大国,迎亲使公子翚再牛气也不能在齐国阻止齐君,只得赶紧派人快马加鞭通知鲁侯。
得到消息的鲁侯是又喜又惊,喜的是老丈人这么给面子,这也太有面了;惊的是老丈人这个面子他可承受不起。不过要么说鲁人就是聪明,竟让其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会盟。〖山录||《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讙。〗
诸侯的确不能亲自离境送嫁,但却可以离境会盟。于是鲁侯立刻邀约齐僖公在送亲的必经之地讙会盟,这样既能让齐侯亲手将爱女交给丈夫,又让鲁侯维护了周礼的规则。可谓是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就这样在当年的秋九月,齐僖公亲自护送女儿文姜到齐鲁边境的讙地与女婿鲁桓公会盟。然后齐僖公亲手将爱女交到了女婿手上,亲眼看着二人携手返鲁,之后齐僖公才带着对幺女文姜的依依不舍以及对长女宣姜的深深思念返回了齐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齐僖公在春秋历史上的风评非常好,但惟有此事成为了他身上永远洗不去的黑点,世人皆谓此是其过度溺爱文姜以致鲁侯身亡的明证,但我却认为这只是一个可怜父亲给予女儿宣姜和自己的最后一点慰藉。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3】
后人读史至此,言齐僖公二女,长宣姜,次文姜,宣姜淫于舅,文姜淫于兄,人伦天理,至此灭绝矣!有诗叹曰:
妖艳春秋首二姜,致令齐卫紊纲常。天生尤物殃人国,不及无盐佐伯王!
2、卑鄙无耻卫惠公,心狠手辣弑双兄
2.1、小人之心
卫宣公娶得绝世妖娆宣姜,自然是心满意足,至此就撇掉夷姜,独宠宣姜,三年内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山注|| 此处三年生二子为东周演义设定,史书无载〗,分别是公子寿和公子朔。其中公子寿天性孝友,但公子朔就只是一个阴险卑鄙之人。随着二人的长大,卫宣公竟然逐渐升起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原因无他,卫宣公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卫宣公当年就是看上了父亲姬妾夷姜的美貌,强烝为妻。而宣姜又本来就是原定的急子之妻,因此卫宣公经常以己推人,担心急子会在继位后也做出与自己一样的兽行,于是就很想废掉急子的世子之位。
而随着公子寿的长大,其天性孝友的品行也赢得卫宣公的喜爱和群臣的交口称赞,况且公子寿与宣姜是亲生母子,卫宣公可以完全放心身后事,因此,卫宣公十分嘱意让公子寿继位。但急子也是一位谦谦君子,并无过错,且受群臣尊敬,无故废急子,实在是难以服众。
此时,一个从不被人注意的无耻小人出场了,他就是卫宣公与宣姜生的二儿子公子朔,此人虽尚不到十五岁,但却阴险狡诈,且心怀非望,一直想要当储君,但又无德无能,始终被边缘外。但他并不认命,一直在暗中积蓄死士,并且时刻谋划着争夺储位。
公子朔准备先弄死急子,之后再对付公子寿。其第一步就是离间夷姜与卫宣公,以斩断急子在宫中的助力和联系,在他的运作之下,卫宣公果然中计,误以为夷姜是善妒之妇,对夷姜大加申斥,而夷姜却也是性情刚烈之人,面对污蔑竟然是以死证清白。
第二步就是让卫宣公下定决心废除急子,本来针对这一步公子朔准备了很多陷阱和诡计,却不想由于夷姜的刚烈性情,反而都不需要了,公子朔直接对卫宣公进谗言,污蔑急子如何如何怨恨卫宣公,说急子打算继位后如何如何报复卫宣公。本是一些无稽之谈,却不想由于卫宣公本就是一个卑鄙小人,结果一推己及人就完全相信了,立刻下定了废掉急子的决心。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4】
急子自宋回家,复命于新台,宣公命以庶母之礼谒见姜氏,急子全无几微怨恨之意。
宣公自纳齐女,只往新台朝欢暮乐,将夷姜又撇一边,一住三年,与齐姜连生二子,长曰寿,次曰朔。
自古道:“母爱子贵”,宣公因偏宠齐姜,将昔日怜爱急子之情,都移在寿与朔身上,心中便想百年之后,把卫国江山传与寿、朔兄弟,他便心满意足,反似多了急子一人。
只因公子寿天性孝友,与急子如同胞一般相爱,每在父母面前,周旋其兄。那急子又温柔敬慎,无有失德,所以宣公未曾显露其意。私下将公子寿嘱托左公子泄,异日扶他为君。
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迥然不同,年齿尚幼,天生狡猾,恃其母之得宠,阴蓄死士,心怀非望。不惟憎嫌急子,并亲兄公子寿,也象赘疣一般。
只是事有缓急,先除急子要紧。常把说话挑激母亲,说:“父亲眼下虽然将我母子看待,有急子在先,他为兄,我等为弟,异日传位,蔑不得长幼之序。况夷姜被你夺宠,心怀积忿,若急子为君,彼为国母,我母子无安身之地矣!”
齐姜原是急子所聘,今日跟随宣公,生子得时,也觉急子与己有碍,遂与公子朔合谋,每每谗谮急子于父亲之前。
一日,急子诞日,公子寿治酒相贺,朔亦与席。坐间急子与公子寿说话甚密。公子朔插嘴不下,托病先别。
一径到母亲齐姜面前,双眼垂泪,扯个大谎,告诉道:“孩儿好意同自己哥哥与急子上寿,急子饮酒半酣,戏谑之间,呼孩儿为儿子。孩儿心中不平,说他几句,他说:‘你母亲原是我的妻子,你便称我为父,于理应该。'孩儿再待开口,他便奋臂要打,亏自己哥哥劝住,孩儿逃席而来。受此大辱,望母亲禀知父侯,与孩儿做主!”
齐姜信以为然,待宣公入宫,呜呜咽咽的告诉出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又装点几句道:“他还要玷污妾身,说:‘我母夷姜,原是父亲的庶母,尚然收纳为妻。况你母亲原是我旧妻,父亲只算借贷一般,少不得与卫国江山一同还我。'”
宣公召公子寿问之,寿答曰:“并无此说。”宣公半疑半信,但遣内侍传谕夷姜,责备他不能教训其子。夷姜怨气填胸,无处伸诉,投缳而死。
髯翁有诗叹曰:父妾如何与子通?聚麀传笑卫淫风。夷姜此日投缳晚,何似当初守节终!
急子痛念其母,惟恐父亲嗔怪,暗地啼哭。公子朔又与齐姜谤说急子,因生母死于非命,口出怨言,日后要将母子偿命。宣公本不信有此事,无奈妒妾谗子,日夜撺掇,定要宣公杀急子,以绝后患,不由宣公不听。
山录||《左传·桓公十六·二子争死》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
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
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惠公奔齐。
2.2、兄弟争死——君子如玉万古芳
但卫宣公实在找不到废储的理由,然后公子朔就开始了第三步,建议卫宣公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人暗杀急子,这样就不用再找理由废储,还能一了百了永绝后患。而卫宣公竟然想都不想,直接同意了。但卫宣公绝不愿脏了自己的手,留下千古骂名。于是公子朔立刻大表忠心,表示愿意为卫宣公效劳,亲自执行这个任务。卫宣公大喜立刻就同意了,还大赞公子朔忠孝无双。
周桓王十九年(卫宣公十八年,元始前701年),卫宣公与公子朔合谋,先是卫宣公派遣急子手持白旄出使齐国;然后公子朔派遣死士冒充盗贼埋伏在去齐国的必经之路莘野;最后由死士斩杀手持白旄者回国复命即可。由于卫宣卫惠二人皆为小人,因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宣姜的长子公子寿事后会被封为世子,是此事的最大受益者,是不可能阻挠此事的,故商量此事时竟没有瞒着公子寿。
公子寿知道此事后大惊,但见两人杀心炽热,知道自己劝谏已无作用,于是就假装面无异色,等出来后立刻偷偷去见急子,将卫宣公与公子朔的阴谋和盘托出,让急子赶紧逃亡到其他诸侯那里避难。但急子却认为,子不可以无父,而从父命为孝,不可弃父之命。故依然决定按照原计划出使,从容赴死。
公子寿知道急子的决定后认为,弟不可以无兄,只要自己代替急子去死,那卫宣公就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而放弃废掉急子。于是就在急子出发前将其灌醉,然后自己拿着白旄到莘野赴死,而公子朔的死士并不熟识急子,就将公子寿误当成急子给杀了。
而急子醒过来知道真相后,也立刻前往莘野,想去追赶公子寿,但赶到时为时已晚,其看到一群陌生人正拿着白旄欢天喜地,一问果然是杀公子寿的盗匪,悲愤之下顿生求死之念,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众盗匪立刻又杀掉了急子这才兴高采烈地回去复命。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5】
但展转踌躇,终是杀之无名,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
其时,适齐僖公约会伐纪,征兵于卫。宣公乃与公子朔商议,假以往订师期为名,遣急子如齐,授以白旄。
此去莘野,是往齐的要路,舟行至此,必然登陆,在彼安排急子,他必不作准备。公子朔向来私蓄死士,今日正用得著,教他假装盗贼,伏于莘野,只认白旄过去,便赶出一齐下手,以旄复命,自有重赏。公子朔处分已定,回复齐姜,齐姜心下十分欢喜。
却说公子寿见父亲屏去从人,独召弟朔议事,心怀疑惑。入宫来见母亲,探其语气。齐姜不知隐瞒,尽吐其实。嘱咐曰:“此乃汝父主意,欲除我母子后患,不可泄漏他人。”公子寿知其计已成,谏之无益,私下来见急子,告以父亲之计:“此去莘野必由之路,多凶少吉。不如出奔他国,别作良图。”急子曰:“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世间岂有无父之国?即欲出奔,将安往哉?”遂束装下舟,毅然就道。公子寿泣劝不从,思想:“吾兄真仁人也!此行若死于盗贼之手,父亲立我为嗣,何以自明?子不可以无父,弟不可以无兄,吾当先兄而行,代他一死,吾兄必然获免。父亲闻吾之死,倘能感悟,慈孝两全,落得留名万古!”于是别以一舟载酒,亟往河下,请急子饯别。急子辞以“君命在身,不敢逗遛。”公子寿乃移樽过舟,满斟以进。未及开言,不觉泪珠堕于杯中,急子忙接而饮之。公子寿曰:“酒已污矣!”急子曰:“正欲饮吾弟之情也!”公子寿拭泪言曰:“今日此酒,乃吾弟兄永诀之酒。哥哥若鉴小弟之情,多饮几杯!”急子曰:“敢不尽量?”两人泪眼相对,彼此劝酬。公子寿有心留量,急子到手便吞,不觉尽醉,倒于席上,鼾鼾睡去。公子寿谓从人曰:“君命不可迟也,我当代往!”即取急子手中白旄,故意建于舟首,用自己仆从相随。嘱咐急子随行人众,好生守候。袖中出一简,付之曰:“俟世子酒醒后,可呈看也!”即命发舟。行近莘野,方欲整车登岸,那些埋伏的死士,望见河中行旌飘飏,认得白旄,定是急子到来,一声呼哨,如蜂而集$公子寿挺然出喝曰:“吾乃本国卫侯长子,奉使往齐,汝等何人,敢来邀截?”众贼齐声曰:“吾等奉卫侯密旨,来取汝首!”挺刀便砍。从者见势头凶猛,不知来历,一时惊散。可怜寿子引颈受刀,贼党取头,盛于木匣,一齐下船,偃旄而归。
再说急子酒量原浅,一时便醒,不见了公子寿,从人将简缄呈上,急子拆而看之,简上只有八个字云:“弟已代行,兄宜速避!”急子不觉堕泪曰:“弟为我犯难,吾当速往,不然恐误杀吾弟也!”喜得仆从俱在,就乘了公子寿之舟,催趱舟人速行,真个似电流光绝,鸟逝超群。其夜月明如水,急子心念其弟,目不交睫,注视益鸟首之前,望见公子寿之舟,喜曰:“天幸吾弟尚在。”从人禀曰:“此来舟,非去舟也!”急子心疑,教拢船上去。两船相近,楼橹俱明,只见舟中一班贼党,并不见公子寿之面。急子愈疑,乃佯问曰:“主公所命,曾了事否?”众贼听得说出秘密,却认为公子朔差来接应的,乃捧函以对曰:“事已了矣!”急子取函启视,见是公子寿之首,仰天大哭曰:“天乎冤哉!”众贼骇然,问曰:“父杀其子,何故称冤?”急子曰:“我乃真急子也,得罪于父,父命杀我。此吾弟寿也,何罪而杀之?可速断我头,归献父亲,可赎误杀之罪!”贼党中有认得二公子者,于月下细认之曰:“真误矣!”众贼遂将急子斩首,并纳函中,从人亦皆四散。《卫风》有《乘舟》之诗,正咏兄弟争死之事。诗曰: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诗人不敢明言,但追想乘舟之人,以寓悲思之意也。
山录||《史记·卫世家·二子争死》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jí,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
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
寿见太子不止,乃盗其白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
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惠公奔齐。
2.3、天诛卫宣
周桓王十九年(卫宣公十八年,元始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卫侯惊闻急子和公子寿都被杀害,当即就一病不起。也许是坏事干多的缘故,卫宣公在病中经常看到夷姜、急子以及寿前来索命的幻影。就这样阴狠好色的卫宣公终于在周桓王二十年(卫宣公十九年,元始前700年,鲁桓公十二年)于无限惊怖中猥琐的薨逝了。至此卑鄙无耻的公子朔终于依靠卑劣恶毒以及阴谋诡计顺利继位,是为卫惠公。
由于卫惠公得国不正,因此卫国上下君臣离心。尤其是辅佐急子的右公子职以及辅佐寿的左公子洩,一直密谋铲除卫惠公以给急子与寿伸冤报仇。卫惠公为了转移因自己篡位而激化的国内矛盾,决定对外大举用兵转移矛盾。但可笑的是,卫惠公搞阴谋诡计搞内斗很有一套,但来真格的却是菜的抠脚,根本上不了台面。
周桓王二十一年(鲁桓公十三年,卫惠公元年,元始前699年)卫惠公与齐燕宋三大强国联合讨伐小国纪,可就这种欺负人的事,牛哄哄的卫惠公竟然最终大败而归〖山录||《左传·桓公十三》——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消息传来后,卫人大惊,本以为心狠手辣的卫惠公比急子与寿这样的谦谦君子更适合在乱世中当国君,但结果就这?一时间,卫国国内开始暗潮涌动起来……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6】
再说众贼连夜奔入卫城,先见公子朔,呈上白旄,然后将二子先后被杀事情,细述一遍,犹恐误杀得罪。谁知一箭射双雕,正中了公子朔的隐怀,自出金帛,厚赏众贼,却入宫来见母亲说:
“公子寿载旌先行,自损其命,喜得急子后到,天教他自吐真名,偿了哥哥之命。”
齐姜虽痛公子寿,却幸除了急子,拔去眼中之钉,正是忧喜相半。母子商量,且教慢与宣公说知。
却说左公子泄,原受急子之托;右公子职,原受公子寿之托,二人各自关心,遣人打探消息,回报如此如此。起先未免各为其主,至此同病相怜,合在一处商议。
候宣公早朝,二人直入朝堂,拜倒在地,放声大哭。宣公惊问何故,公子泄、公子职二人一辞,将急子与公子寿被杀情由,细述一遍,“乞收拾尸首埋葬,以尽当初相托之情。”说罢哭声转高。
宣公虽怪急子,却还怜爱公子寿,忽闻二子同时被害,吓得面如土色,半晌不言。痛定生悲,泪如雨下,连声叹曰:
“齐姜误我,齐姜误我!”
即召公子朔问之,朔辞不知。宣公大怒,就著公子朔拘拿杀人之贼,公子朔口中应承,只是支吾,哪肯献出贼党?
宣公自受惊之后,又想念公子寿,感成一病,闭眼便见夷姜、急子、寿子一班,在前啼啼哭哭。祈祷不效,半月而亡。
公子朔发丧袭位,是为惠公。时朔年一十五岁,将左右二公子罢官不用。庶兄公子硕字昭伯,心中不服,连夜奔齐。公子泄与公子职怨恨惠公,每思为急子及公子寿报仇,未得其便。
3、报应起卫惠出奔,意难平郑昭遭弑
3.1、郑昭复位
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郑厉公四年,元始前697年)夏五月,郑厉公出奔蔡后〖山录||《左传·桓公十五》——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祭足立刻派人迎回昭公〖山录||《左传·桓公十五》——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六月乙亥,昭公入。〗。昭公复位后,虽一再表示对群臣逼宫之事既往不咎,但君臣之间依然心有芥蒂。因此当时参与逼宫的军方领头人高渠弥被昭公逐渐疏远,但郑昭公却又心念高渠弥曾经的功勋,因此没有直接铲除此獠,而这也就为其后反被高渠弥所弑埋下了祸根。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7】
话分两头。却说卫侯朔初即位之年,因助齐攻纪,为郑所败,正在衔恨,忽闻郑国有使命至,问其来意,知郑厉公出奔,群臣迎故君忽复位,心中大喜,即发车徒,护送昭公还国。祭足再拜,谢昔日不能保护之罪。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高渠弥素失爱于昭公,及昭公复国,恐为所害,阴养死士,为弑忽立亹之计。
3.2、郑厉夺栎
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郑厉公四年,元始前697年)夏五月,郑厉公出奔到蔡国,但其却不甘心失败,于是积极准备复位,好在其出奔时从国库中带出了大量的财货,故此时才能从容布置再起事宜:
郑厉公先拿出大量财宝结交蔡国权贵;然后又拿出大量财宝,让这些蔡国权贵派人装作商人去栎城收买栎地的权贵和百姓;最后赶在周桓王二十三年秋,里应外合的杀死了栎城的掌管者檀伯,之后栎城臣民一致推举郑厉公作为栎城新任的掌管者。就这样,郑厉公终于获得了一块安身之地,可以进而谋郑。〖山录||《左传·桓公十五》——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郑伯因栎人杀檀伯,而遂居栎。〗
郑厉公得到栎城之后,立刻开始招兵买马,大治甲兵,伺机袭郑。而郑昭公知道后,立刻命大夫傅瑕屯兵大陵(河南漯河市临颍县北),用以防备郑厉公的突袭。至此一场卷入郑国四代君主旷日持久的郑国大内战即将拉开帷幕!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8】
时郑厉公在蔡,亦厚结蔡人,遣人传语檀伯,欲借栎为巢窟,檀伯不从。于是使蔡人假作商贾,于栎地往来交易,因而厚结栎人,暗约为助,乘机杀了檀伯。厉公遂居栎,增城浚池,大治甲兵,将谋袭郑,遂为敌国。
祭足闻报大惊,急奏昭公,命大夫傅瑕屯兵大陵,以遏厉公来路。
3.3、五国伐郑
郑厉公见郑国防守严密,事不可为,遂于周桓王二十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郑厉公四年,元始前697年)冬在袲地会见鲁、宋、卫、陈四国之君,共谋伐郑。但奈何此时郑庄公留下的小霸之基尚存,联军未能成功,郑厉公只得继续蛰伏〖山录||《左传·桓公十五》——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伐郑。……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
次年即周庄王元年春正月,郑厉公又拉上了蔡国,遂在曹地约见鲁、宋、蔡、卫四国诸侯,商讨共同伐郑的相关事宜〖山录||《左传·桓公十六》——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会于曹,谋伐郑也。〗。之后鲁、宋、蔡、卫四国达成共识,连同去年袲之会的陈国组成五国联军,共讨郑国,以助郑厉复位。五国这么积极,表面上是坚持正义,打击篡逆,维护诸侯秩序,但其实不过是因为郑先君庄公小霸带给五国的压力太大,此时不趁郑国内乱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①鲁国,由于郑昭公忽与齐国交好,而此时齐鲁则因为纪国之战而关系紧张,尤其是在纪之战中郑国联合齐国大败鲁卫燕联军,郑国兵威令人忌惮,因此鲁桓公决定帮助郑厉公复位,出兵伐郑。若成功,则郑国就成了鲁国的盟友;即使失败,也可以名正言顺的拱火郑国内战削弱郑国实力。
②宋国,虽然宋国与郑厉公因为债务的事情而兵戎相见,但宋国当初扶郑厉公上位时,确是策划并全程参与了逼宫政变,与郑昭公可谓是仇深似海。再加上郑厉公再次许诺,若复位会继续偿还债务,因此宋国决定再次伐郑,以期能够剪除威胁,杜绝后患。
③蔡国,郑厉公逃到蔡国后就一直拿钱收买蔡国权贵,此时早已打点妥当。因此提议出兵伐郑,很快就获得了蔡国权贵们的一致同意。
④卫国,卫惠公得国不正,急需一场大胜仗转移矛盾并改善舆论,上次联合齐燕与郑鲁纪交锋大败而归,见此时可以名正言顺的联合鲁宋蔡群殴郑国报仇雪恨,自然一百个愿意。且卫惠公认为己方人多势众,胜率很大,因此立刻决定亲自带兵伐郑,以期归来时能够携大胜之势压服卫国反对势力。
⑤陈国,陈与郑是姻亲之国,郑昭公作世子时迎娶陈桓公孙女妫氏,此时陈国执政者是陈桓公幼子陈庄公,按理说陈国应该支持侄婿郑昭公的,但此时却也参加了伐郑之战,实在令人费解。我在史书中未找到陈国的伐郑动机,难道是因为大势裹挟?或是因为郑庄公射天子后两国就重新交恶了?另外,冯梦龙先生也没有找到动机原因,因此原著此处只有鲁宋蔡卫四国伐郑。
周庄王元年(鲁桓公十六年,郑昭公元年,宋庄公十五年,陈庄公四年,蔡桓侯十九年,卫惠公四年,元始前696年)夏四月,五国来势汹汹,兵锋直指郑国大陵(河南漯河市临颍县北)〖山录||《左传·桓公十六》——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郑国又派出祭足带兵前往大陵,与大夫傅瑕汇合,共同抵抗联军的攻伐。由于此时郑国军民同心,同仇敌忾,因此五国苦战三个月却久久不能取胜,只得撤兵,无功而返〖山录||《左传·桓公十六》——秋七月,公至自伐郑。〗。其中卫国因为国内君臣早已离心,而此次卫惠公亲自挂帅出征却又再无战果,因此消息传回,国内立刻就起了变故,卫惠公还在撤兵途中,卫国就发生了政变。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09】
厉公知郑有备,遣人转央鲁侯,谢罪于宋,许以复国之后,仍补前赂未纳之数。鲁使至宋,宋庄公贪心又起,结连蔡、卫共纳厉公。
时卫侯朔有送昭公复国之劳,昭公并不修礼往谢,所以亦怨昭公,反与宋公协谋。因即位以来,并未与诸侯相会,乃自将而往。〖山注|| 关于原著中卫惠公送郑昭公复国之事,我尚未找到文献记载,此处阙疑。〗
3.4、卫惠奔齐
周庄王元年(鲁桓公十六年,郑昭公元年,宋庄公十五年,陈庄公四年,蔡桓侯十九年,卫惠公四年,元始前696年)夏四月,卫惠公亲自带兵,与鲁、宋、陈、蔡四国联伐郑国,结果由于郑国小霸之基尚存,五国无功而返。但在卫惠公返回卫国前,一直为急子与寿的冤情而不平,为卫惠公的卑劣无耻而愤恨的卫国左公子泄和右公子职,决定趁机起事夺权。谁承想由于卫人对急子与寿的爱戴以及对其双双赴死的痛惜(当然也可能是有对卫惠公水平太菜连战连败的失望),此次政变竟然一呼百应,异常顺利。很快卫人就重新夺取了卫国政权。
当年冬十一月,在成功夺权之后,卫人推举急子的胞弟公子黔牟继位。公子黔牟亦是一位为人仁厚的谦谦君子,也因此被周桓王召为女婿。黔牟继位后,卫人遣使去周王室报备,此时的周庄王也十分喜欢自己这个妹夫的品行,也极为厌恶卫惠公的卑劣,因此很快就办完手续,亲自册封公子黔牟为卫国君主。
尚在回国途中的卫惠公听闻国内政变后,立刻出奔到齐寻求帮助。由于卫惠公的母亲宣姜是齐襄公的妹妹,因此齐襄公立刻决定收容卫惠公,并许诺将来必将助其复国。至于为什么不现在就兴兵复国,则是由于齐襄公贪恋周庄王妹妹的美色,现正在极力求娶,眼看即将抱得美人归,自然不愿此时与周庄王的妹夫开战,以防婚事告吹痛失佼人儿。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10】
公子泄谓公子职曰:“国君远出,吾等举事,此其时矣!”
公子职曰:“如欲举事,先定所立,人民有主,方保不乱。”
正密议间,阍人报:“大夫宁跪有事相访。”两公子迎入。
宁跪曰:“二公子忘乘舟之冤乎?今日机会,不可失也。”
公子职曰:“正议拥戴,未得其人。”
宁跪曰:“吾观群公子中,惟黔牟仁厚可辅,且周王之婿,可以弹压国人。”
三人遂歃血定议,乃暗约急子、寿子原旧一班从人,假传一个谍报,只说:“卫侯伐郑,兵败身死。”于是迎公子黔牟即位。
百官朝见已毕,然后宣播卫朔构陷二兄,致父忿死之恶,重为急、寿二子发丧,改葬其柩,遣使告立君于周。宁跪引兵营于郊外,以遏惠公归路。
公子泄欲杀宣姜,公子职止之曰:“姜虽有罪,然齐侯之妹也,杀之恐得罪于齐,不如留之,以结齐好。”
乃使宣姜出居别宫,月致廪饩无缺。
再说宋、鲁、蔡、卫,共是四国合兵伐郑。祭足自引兵至大陵,与傅瑕合力拒敌,随机应变,未尝挫失。四国不能取胜,只得引回。
单说卫侯朔伐郑无功,回至中途,闻二公子作乱,已立黔牟,乃出奔于齐国。
齐襄公曰:“吾甥也。”厚其馆饩,许以兴兵复国。
朔遂与襄公立约,“如归国之日,内府宝玉,尽作酬仪。”襄公大喜。
忽报:“鲁侯使到。”
因齐侯求婚于周,周王允之,使鲁侯主婚,要以王姬下嫁。鲁侯欲亲自至齐,面议其事。襄公想起妹子文姜,久不相会,何不一同请来,遂遣使至鲁,并迎文姜。
诸大夫请问伐卫之期?襄公曰:“黔牟亦天子婿也,寡人方图婚于周,此事姑且迟之。”
3.5、宣姜再醮
齐襄公也知道自己这个外甥在卫国干的不是人事,因此担心卫国人迁怒于尚在卫国的宣姜。但若让宣姜直接回齐,又于理不合。因为依周礼,除非诸侯离婚,夫人大归;否则诸侯夫人在双亲亡逝后,不得再亲自归省,即使母族变故,夫人也只能委派卿士代自己前去照看〖山录||《毛诗正义》——父母在,得归宁也。父母既没,则使卿宁於兄弟……故《郑志》答赵商曰:“妇人有归宗,谓自其家之为宗者。大夫称家,言大夫如此耳。夫人王后则不然也。天子诸侯位高,恐其专恣淫乱,故父母既没,禁其归宁。大夫以下,位卑畏威,故许之耳。〗。
不承想齐襄公冥思苦想,竟然真想出了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但其实丧心病狂的“好”主意:齐襄公听说现在的卫国国君公子黔牟有一位亲兄弟公子硕(昭伯),此人原配已经去世,且尚未续弦。因此齐襄公就立刻提议让公子硕迎娶宣姜。
一则,公子硕(昭伯)是现卫国国君的亲兄弟,有这层关系,卫人自然不会再对宣姜不利;二则,卫人也正想废掉宣姜的名位,只是暂未下定决心而已,此时宣姜嫁于公子硕,就自动从中宫之主降为庶公子妻妾,正和卫人之心意。于是齐卫两方一拍即合,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宣姜艳名远播,公子硕(昭伯)对这门婚事心中是极为乐意,但毕竟是庶母,表面上还是要表现的极为抗拒,甚至要表现的大义凌然宁死不从。直到一日在喝酒之后,才假装烂醉,趁机与宣姜洞房。待醒来之后,公子硕再佯装寻死觅活,最后终于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导之下,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段姻缘,一副为了齐卫友谊甘愿牺牲小我的大无畏的模样。哎,这就是男人……
原著小说中,写的是公子硕(昭伯)的确极为抗拒这段婚姻,再加上史书上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看到后续发展,却是令我大跌眼镜,两人竟然连生了5个孩子〖山录||《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纵是恩爱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总不能是宣姜夜夜都将公子硕灌醉,然后再造人。因此我并不认可原著中的这个说法,故复述时将公子硕的表现定性为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11】
但恐卫人杀害宣姜,遣公孙无知纳公子硕于卫,私嘱无知,要公子硕烝于宣姜,以为复朔之地。
公孙无知领命,同公子硕归卫,与新君黔牟相见。时公子硕内子已卒,无知将齐侯之意,遍致卫国君臣,并致宣姜,那宣姜倒也心肯。
卫国众臣,素恶宣姜僭位中宫,今日欲贬其名号,无不乐从。只是公子硕念父子之伦,坚不允从。
无知私言于公子职曰:“此事不谐,何以复寡君之命?”
公子职恐失齐欢,定下计策,请公子硕饮宴,使女乐侑酒,灌得他烂醉,扶入别宫,与宣姜同宿,醉中成就其事,醒后悔之,已无及矣,宣姜与公子硕遂为夫妇。
后生男女五人:长男齐子早卒,次戴公申,次文公毁;女二,为宋桓公、许穆公夫人。史臣有诗叹曰:
子妇如何攘作妻,子烝庶母报非迟。夷姜生子宣姜继,家法源流未足奇。
此诗言昔日宣公烝父妾夷姜,而生急子;今其子昭伯,亦烝宣姜而生男女五人。家法相传,不但新台之报也。
3.6、郑昭被弑
郑国高渠弥被郑昭公疏远后,一直心怀杀机。昔郑昭公还是世子忽时,就因看出高渠弥为人贪鄙而几次阻止郑庄公给其升官,当时高渠弥就对郑昭公怀恨在心。而此时因为上次带头逼宫,更是直接被郑昭公疏远排挤。若无意外,高渠弥的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因此高渠弥遂恶向胆边生,最后决定再搏一搏。〖山录||《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
周庄王二年(鲁桓公十七年,郑昭公二年,元始前695年)冬十月辛卯,高渠弥趁着郑昭公派祭足出使齐国的档口,派人在郑昭公冬行蒸祭的路上扮成盗匪伏杀郑昭公。成功弑君之后,立刻拥立已被其从蔡国悄悄迎回的公子亹为郑国君主〖山录||《左传·桓公十七年》——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公子亹也是投桃报李,立刻召回正在出使齐国的祭足,并命高渠弥与祭足共执国政。
【《东周列国志》原文012-12】
话分两头。再说郑祭足自大陵回,因旧君子突在栎,终为郑患,思一制御之策。
想齐与厉公原有战纪之仇,今日谋纳厉公,惟齐不与。况且新君嗣位,正好修睦。又闻鲁侯为齐主婚,齐、鲁之交将合,于是奏知昭公,自赍礼帛,往齐结好,因而结鲁,若得二国相助,可以敌宋。
自古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祭足但知防备厉公,却不知高渠弥毒谋已就,只虑祭足多智,不敢动手,今见祭足远行,肆无忌惮,乃密使人迎公子亹在家,乘昭公冬行蒸祭,伏死士于半路,突起弑之,托言为盗所杀。
遂奉公子亹为君,使人以公子亹之命,召祭足回国,与高渠弥并执国政。
可怜昭公复国,未满三载,遂遭逆臣之祸。髯仙读史至此,论昭公自为世子时,已知高渠弥之恶,及两次为君,不能剪除凶人,留以自祸,岂非优柔不断之祸?有诗叹云:
明知恶草自当鍼,蛇虎如何与共居?我不制人人制我,当年枉自识高渠。
不知郑子亹如何结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