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茗蕴香,借水而发”
历代茶书皆有论水之言,常引明末张大复所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的好坏会影响茶的香气、汤色、滋味等的表达。若水佳之,可修饰茶之不足,且令其锦上添花;若水差之,不仅难显茶之本味,更会令茶的品质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茶汤里的主要活性物质是可游离出氢离子的茶多酚,故所有茶类的茶汤均呈弱酸性。那么泡茶用水,应选择不影响或改变茶汤天然弱酸性的水。如果人为的影响茶汤的天然酸碱性,会使得茶汤的色泽、滋味发生变化。或者换个角度,我们把泡茶的过程看作制茶过程的反向。茶青的含水量在75%左右,成品干茶的含水量在6%左右,所失去的水主要是无硬度的纯净水。故而,选用纯净水的干扰最小。这也可以解释:为啥唐人张又新说“夫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也”。古人无法得到纯净水,那原产地的山泉水便是最佳选择了。

古人选水有五字要诀“清轻甘活冽”:清者,水质清澈,浑浊度低;轻者,水的硬度、水中离子浓度皆低;甘者,离子浓度低,水质甘甜、无杂味;活者,水里的溶氧量与二氧化碳含量高;冽者,清冽甘寒,二氧化碳含量丰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还是看水的硬度与酸碱度。
这样一来,便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不喝隔夜茶”和“活水还须活火烹”的说法了。
前面说了古人难以得到纯净水,故而只能选用雨雪水、泉水、井水等低硬度的水泡茶。如果水里的铁离子含量高,茶汤便会呈现铁锈色。在随日升日落而作息的古代,因长时间静置而氧化的茶汤夹杂着铁锈色的混合。观之,浑浊暗淡、令人不悦;饮之,苦涩腥麻、令人难咽。所以古人“不喝隔夜茶”的原因之一,便是茶多酚的氧化和铁离子等的络合沉淀,使得茶汤的色味俱损,又恐有细菌滋生之况。
至于“活水还需活火烹”的原因,大致为二:一是流水不腐,不易滋生病菌、微生物等;二是有焰之活火的热值高,水里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溢出相对较少,可保持活水滋味的鲜爽特性。

赘言至此,我们可知相对纯净而偏弱酸性的水,是比较理想的泡茶水。故而,建议使用纯净水或城市生产的大桶水。况且,我们饮水的目的是为了补充体液,而非摄取营养物质。所以水里的离子含量再多,也是呈无机矿物质的存在,更不会被人体吸收。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大概在2500ml左右,若想吸收矿物质和营养物质还是得依靠食物才行。
匆匆行文,许有言语未尽之处。但留于诸君议,俟后另文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