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行业“碳中和”专题(1):林业碳汇百亿市场蓄势待发,造纸龙头马太效应突显(附
第792期
本篇报告导读
“碳中和”是什么。
碳中和”是指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这可以通过去除二氧化碳来平衡二氧化碳排放(通常是通过碳抵消),或者通过消除社会排放(向“后碳经济”的过渡)来实现它被用于与运输、能源生产、农业和工业相关的二氧化碳释放过程。
碳中和的概念,最早由伦敦未来森林Future Forests公司(后改名为碳公司The Carbon NeutralCo)在1997年提出,指为消费者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从而抵消其一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量主要利用消费者在交通旅游、家庭生活和个人行为等领域的数据进行估量与测算,消费者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碳排放。
“碳中和”的诞生气候危机促成“碳中和”愿景。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从1880年至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明显的上涨出现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带动了全球工业化水平提高,大规模的战争和工业生产排放,导致了全球温度的上升;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信息技术发展、全球互联带来的生产力大幅度增长,以及人类可探索的领域扩张,大量的排放以及对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全球气温快速升高,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全球平均气温超过0℃。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达到1℃以上。
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包括但不限于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生态系统恶化、极端天气增加以及能源消耗增加。
温室气体能吸收并重新放出大气中的红外辐射,是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的重要原因,目前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为主,占比73%,所以“碳中和”势在必行。
2 “碳中和”的历程第一个里程碑文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 确定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迈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一步。
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性制度安排:
《京都议定书》(1997年) 首次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明确;引入市场机制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路径,催生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0之后全球气候治理安排:《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署(2015年),并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有4个特点:
1、有目标: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各国尽快达到峰值。
2、有时间:每五年提交一次新的国家自主贡献(INDC)。
3、有评估:各国定期评定协定执行情况,全球每五年进行一次盘点,全面评估减缓、适应和支持活动的落实情况。
4、有效力:2016年4月开始签署,生效后成为普遍法律协定

作者:徐林锋





































关于我们
全行业报告圈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零售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机械制造、新能源产业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52000+份行业报告,涉及11大板块,305个细分领域。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全行业报告圈社群朋友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