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元节,来点“鬼故事”

2021-08-22 21:04 作者:明白地糊涂  | 我要投稿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鬼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鬼和它们的节日吧。

中元节是道教的传统节日。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有子嗣的要接受子孙后代的祭拜,由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渡”,不要成为孤魂野鬼,流浪危害。因此中元节又被叫做“鬼节”。

其实在道教之前,民间就已经有类似的活动了,叫“秋尝祭祖”。当古人进入农耕社会后便过上了靠天吃饭的日子,明年有没有饭吃全看今年老天赏不赏脸。所以古人一年要祭祀四次:春天收获韭菜祭祀一次、夏天收获小麦祭祀一次、秋天收获黍粟的时候祭祀一次、冬天吃大米的时候祭祀一次。祭祀是后代遵守孝道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被看作是天经地义且十分重要的事。

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祗者,以四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此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子孝妇,缘天之时,因地之利,已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春秋繁露·四祭》董仲舒

不光是民俗和道教,佛教在这一天也有一个节日,也会举行法事,其理念和民俗一模一样,叫“盂兰盆节”,你也可以叫“盂兰盆会”、“盂兰盛会”等。相比于更早的道教节日和民间风俗,佛教开始过这个节日还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北魏或者两晋时期。当然,佛教和道教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是否互相抄袭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没有定论,咱们在此也不做探究了,了解一下“盂兰盆节”的来历即可。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也就是解救亡灵的意思。《佛说盂兰盆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目连修成高僧后,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试图解救轮回成饿鬼的亡母。目连以钵盛饭给其母,但是饭一到母亲手中就会立刻化为灰烬。于是目连向佛祖祈求救赎母亲,佛祖说必须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供养十方高僧,以此来超度亡灵。目连按佛祖所说,在七月十五日供奉盂兰盆,众僧“为施主祝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母亲遂得以解脱于饿鬼之苦。目连又建议,一切弟子欲行孝者,可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供养盂兰盆,救赎现世乃至七世父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佛教曾在慧能高僧手中经过了本土化改造,但无论是佛、道,还是世俗,对于孝道的推崇都是一致的,其人文关怀悉数展现。我们现在过的”中元节“,是综合了儒释道三教的节日,其目的就是铭记养育之恩,表达对祖先的哀思。至于具体的节日习俗我就不介绍了,因为这个年头有家族祠堂的可不多,祭祀肯定不现实,情深心诚即可。

提到中元节,就离不开一个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无比沉重的话题:死亡。尽管古人曾尽力的把中元节描绘成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然生老病死乃自然之道,人人无法避也。今天我就站在道家思想的角度来给大家赏析一幅画——《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

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其实非常少,我们只知道这幅画是一位名叫李嵩的南宋画家画的。李嵩出生于公元1166年,年轻的时候他曾当过木匠,后来进了画院当了一名出色的画家。他历经三朝(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几乎见证了南宋的一生。

这幅画就是一张团扇扇面,内容就是典型的风俗画——也是李嵩的拿手戏。乍一看,画的内容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个小孩爬向骷髅形状的傀儡戏人偶,身后的年轻妈妈在护着他;操控人偶的竟然是一具骷髅,可画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半点惊恐的神色,反倒面带微笑,令人细思极恐。在骷髅的后方还有一位母亲正在旁若无人地哺乳,也在看着小孩。那么这样一幅《骷髅幻戏图》究竟在讲什么呢?

《骷髅幻戏图》全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我们可以看到,《骷髅幻戏图》的旁边是有提拔的。也许,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中可以窥得一二。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这一具骷髅没有半点皮肉,只有一具骨架,却有一担子苦和愁。我想这也对应了画的左下角的那个担子吧。担子里全是家当,提拔里却说这些都是苦和愁,可见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很糟糕。傀儡戏的表演者把线一抽,表演的栩栩如生,就是为了博君一乐。但是你一下拆穿了这个把戏,表演者很羞愧,只好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表演去了。如此看来,这个骷髅还有点悲惨。那么这个提拔是谁写的呢?“大痴道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作者,也是《骷髅幻戏图》的第二位收藏者。黄公望不仅是一位画家,他还是一位全真教的弟子。全真教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爱炼丹、爱打架,还爱骷髅。全真教的祖师爷王重阳就特别爱骷髅,整天干和骷髅有关的事。至于原因,还得从全真教创立伊始说起。

传说王重阳刚创教的时候收了一个弟子叫马钰,这个马钰整天沉迷世俗,于是王重阳便画了一幅骷髅来教导马钰:你在人世间再怎么吃喝玩乐又有什么用呢?死后不还是一样变成一具白骨?你要看破生死才有修为!

于是在王重阳的带领下,骷髅变成了全真教劝导世人看破红尘的一种工具。直到今天你还可以在山西的永乐宫壁画上看见这个故事。

当时我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禁联想到了庄子,他也有一件和骷髅有关的故事。

《庄子至楚,见空髑髅》译文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庄子说:“好。”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虽说道家和道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哲学思想流派,一个是宗教概念,但对死亡的思考都是一样的。那么当我们了解了黄公望之后,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为何黄公望喜欢这幅画喜欢到给它写提拔的程度了。

李嵩出生于公元1166年,那时靖康之难才过去40年。时值金人大举入侵,中华大地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没准今天还是活生生的人,明天就变成了一具尸体。这个时候人们很难不会对生死展开思考。就像上面的故事所揭示的一样,生死皆命中注定,人死后名利又有何用呢?

如果将画面一分为二,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画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左边一大一小两个骷髅代表死,右边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代表生,就像镜像一样对称。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庄子却像方簸箕一样岔开脚坐着敲打瓦盆唱歌。

惠子说:“您和您的妻子住在一起,养大了孩子自己年老过逝,人死了您不哭也就罢了,还敲打瓦盆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然。她是开始死了,我难道能不为此而感慨吗!想一想人最初本来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夹杂在杂草之间,变得有元气,由元气又变而有形体,有形体然后有生命,现今又变为死,这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人都安然寝于天地之间了,而我却要凄凄徨徨地守着她哭,我认为不合乎常理,所以没这么做。”

生命消散于天地之间,活人也生存于天地之间,生与死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时空,这既是庄子的豁达,也是这幅画的内涵。将生与死这种沉重的话题画成风俗画、裱在扇子上,还让代表着死亡的骷髅以傀儡戏这种娱乐方式给小孩表演,我想这就是李嵩本人对生命的感悟吧。

如果我们穿越回南宋,见到李嵩的话,没准我们能看见他老人家面对皑皑白骨露出淡然的神情。没有快乐,没有悲伤,他好像看透了生死,仿佛要说:我们到底应该恐惧生死,还是要恐惧……

我们未曾珍惜的生命?

参考文献:

《试论中西鬼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及传播发展现状》张浩、王奕祯,《文化与传播》第9卷第5

《南北朝至唐代中元节内涵演变考》张舰戈,《唐都学刊》第35卷第1

《中国画除了山山水水,竟然还有 骷髅(骷髅幻戏图成片)【艺术很难吗-V】》意外艺术,微信公众号

中元节,来点“鬼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