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40度苦等一夜,我军仅用2小时,吃掉蒋军王牌团
作者:老街巷口
1946年秋,东三省的形势开始有所变化。
防守东北的蒋军接连遭到我军的重创,不得不从全面进攻转为北守南攻、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我“东联”迅速做出反应,制定“南北呼应,统一行动”,以此粉碎蒋军企图。
1947年1月,“东联”北满部队开始向松花江以南的吉林、长春以北广大地区出击。时任吉北军分区司令员的曹里怀,与其他友军一道,开始了首次大规模越江行动。第1纵队给各师下达的命令是:在石屯一带阻击蒋军新1军38师,使其无法向塔林增援。
经侦察,曹里怀发现,在石屯的公路口有一个百十来户人的村子,村西是一道地势险峻的山口。公路正好通过这个山口,横穿整个村子。显然,这个夹在两山之间的村落是个打伏击的理想地。
1月6日,吉北军分区各部抵达后,随即展开部署:部队铺出数里地,战斗力最强的1营被放在村南两里的山口无名高地,2、3营则紧挨1营展开。战前,高地上还特别调集了1个迫击炮连,2个机枪排。这个高地有100多米,位于公路东侧,离公路不远,便于接近敌军。我基干第1团的任务,是以该山为核心阵地。当蒋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迅速从东向西压往公路,只管猛打,并截断敌军的行军队列;舒兰保安团隐蔽于村西北面,担任正面阻敌任务,封住“袋底”;松江支队部署在公路西面,遇敌后先将其退路截断,然后再从西向东打。
一切安排妥当后,众人开始耐心地等待“猎物”上门。
【“东联”前指复原】
【在冰天雪地中准备出击的“东联”战士】
1月6日晚,大雪纷飞。寒风卷着雪花打在战士们的脸上。每个人身上虽然裹着棉衣,却依然要趴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一动不动,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战士们把毛巾包在脸上,将冻僵的手指揣入怀中。有些人脚冻得实在受不了,索性插在了雪里。每个人都藏在事先挖好的雪窟窿里,将大衣反穿。没过多久,每个人都在大自然的“雪上加霜”下成了“雪人”。别要说在远处,就是靠近了看,也看不清哪里有人。
这一晚,吉北军分区没一名干部战士入眠。基干第1团指挥所设在靠公路的一间民房内,次日拂晓才转移上山。通讯班的战士没了电话线,索性从敌人的电线杆上扯下两根,接在一部电话单机上,由几位团首长轮流监听,随时掌握敌方的通讯情况。干部们往返于前线与指挥所之间,不断鼓舞一线战士们,要他们耐住性子,静候“猎物”。一旦发现有要睡着的战士,第一时间将其叫醒,防止冻伤造成减员。
曹里怀则登上1营所在的高地,看望坚守于此的战士。听说自己要揍的是蒋军的王牌部队,每个人都群情激奋,誓要与其争个高地。曹里怀还发现,在零下40度的天气里,有些战士为了不让自己的步枪枪机冻住,从皮乌拉里抽出乌拉草,一点一点地包在枪上,对此感动不已。
【曹里怀(1909-1998),湖南资兴人,开国中将】
【蒋军资料图】
1月7日黎明,持续一夜的风雪终于过去。根据情报,蒋军新1军38师的一个团昨晚因风雪所阻没能前进,但离此地已经不远了。
众人耐心地等待着。7点、8点、9点……可蒋军车队的身影迟迟没出现。有些战士耐不住了,挨了一晚上冻,难道白守一趟?正抱怨着,远处忽然传来了阵阵引擎声,是敌人的车队!
此时是上午10时,蒋军负责运输步兵的卡车走在最前,中间的5辆装甲车则与其拉开距离,一边继续向前推进,车组还不时地操作着机枪,向着公路两侧盲目的扫射。在蒋军中,这叫“行进火力侦察”。打了半天,四周依然一片寂静。敌军车组也不扫射机枪了,索性缩回车内,继续跟着车队前进。
慢慢吞吞移动了1个多小时后,蒋军车队来到了伏击村子的高地下。片刻后,一红、一绿的信号弹腾空而起。那是发起总攻击的信号!
18挺轻机枪、5挺重机枪在掷弹筒、迫击炮的配合下,频频向蒋军倾泻火力。一时间,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懵了,一下乱了套。溃不成军的敌人东一块、西一块,在公路两边的雪地里四处寻找掩体。驻扎在高地上的部队眼见蒋军陷入混乱,便抓准时机,趁势一齐冲下高地,与敌人打在了一起。舒兰保安团的战士已成功堵住这群敌人的退路;而松江支队也从四面包抄上来,歼灭了走在最后的两个蒋军保安中队。
一场围歼战在空旷的山野间打响了。这群蒋军虽是所谓的“王牌”,但在阵型散乱的情况下,既无法发挥火力优势,同样也失去了斗志。在我吉北军区各部的打击下,除部分投降者外,其他人都被“包饺子”了。
从战斗开始到结束,整场战斗不过才用时2小时,蒋军新1军的一个所谓王牌团被全部吃掉,共计歼敌千余人。武器、装备悉数被缴。
【“东联”部队在行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