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2课(上)

2022-03-11 07:27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儒学复兴: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又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所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发端。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正式实现。那便是后来的理学。

 

程朱理学:指宋明以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是走向思辨化、哲理化的新儒学。理学的产生,适应了宋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下重建封建秩序和佛道冲击下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其核心思想有: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由于北宋程颐程颢为理学奠基人,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这者。所以理学又叫做程朱理学。

 

理:万物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天理”: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确立的理学最高范畴。核心是“仁”。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自然规律),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儒家伦理)、自身修养的法则(道德修养,即人性),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成“天人一理”。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实质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朱熹更把天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

 

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指穷尽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最终融会贯通以明理。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因此,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他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是把人的意识、一般概念与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依赖的物质实体完全割裂开,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神化,使之变成一个脱离、先于并主宰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知识点欢迎戳下方链接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2课(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