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B站宝藏老师!(账号名:我与沙漠有个约定)力学防治易教授!
看完了易教授沙漠土壤化 的原理讲解视频,特别震撼和感动!!于是情不自禁又到了写小作文的时刻!!(这次可能是大作文hhh 还有标题呢,)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最近学术圈最爆炸的新闻莫过于“学术妲己”和“学术纣王”;这几年关于各种“奇葩导师”或者“学阀”的吐槽和爆料也在网络上时不时引发一阵热度,其中不乏许多一流乃至顶尖名校的“事故”。 作为一个即将开启硕士生涯,努力向知识分子靠拢的后辈,每次看到这样的“败类”首先都很气愤,但随之又会感到悲哀与迷茫。难道只有这样“精致利己”的“学术研究方式”,才能“名利双收”吗??那些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研究者,真的只能因为“不适应潜规则”而被埋没在芸芸众生里吗? 于是,身为一个准研究生,这两天正因为学术妲己的事件心情emo。 但!转机来了!今天非常有幸在B站刷到了易教授的科研成果与讲座报告,看完以后我觉得我又可以了!!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易老师!!!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伟大的科学家的模样。 不但易老师的科学成果能功在千秋,解决众多饥饿问题,拯救无数生物(不仅仅是人类哦)的生命;而且,易老师的研究故事(一开始文章被抄袭;在困境中,通过抵押房产、社会资金自筹等方式获取资金一路的坚持研究等)更能感召无数后辈们突破小我,以更“正直”的态度肩负更“宏大使命”。 我想,只有使命感、价值观、专业度、意志力、探究精神和实践智慧兼具的人,才是未来真正配称作“科学家”,才配成为被民众打心底里敬仰认可的存在。 易教授是物理力学的专业出身,在早年就根据“颗粒物质”这一物理概念,重新整合物质的不同形态,提出“不变、渐变、瞬变”的三种颗粒物质力学状态与排列体系,在前人基础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代代科研人的传承与担当。但,易教授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将此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踏踏实实地花费数十年时间,将颗粒约束应用于沙漠防治、(后来不只是沙漠、还进一步拓展到解决石漠化、固废处理、矿山洞渣复绿等)退沙还田,生态恢复一体化建设,是真正做到的产科研协同创新、服务社会新举措的大大大牛!(感谢网络推送一线牵!!呜呜能听到这样的大佬的课都是荣幸呜呜呜) 也因为我本身是学数学专业的,所以更能感受到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艰难与不易。数学物理这样的基础学科,在现今的社会里,地位总有些尴尬(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在人群里说起某某某是学数学专业的、学物理专业的,人们往往总会投来佩服的目光,赞扬“那可真聪明啊!” 但在实际的就业环境中,理科基础学科却不如工科讨喜,特别是近二十年的信息化浪潮下,好像只有学计算机,学CS,或者学金融结合的数学,才是前途无量;而那些搞理论方向的、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的人,似乎就是远离人群默默无闻的。因为论文和研究成果只有极少数人看得懂,这些领域也并不讨巧,往往被认为是极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没有什么现世价值。 但易教授和他的团队的存在,很好地打脸了以上偏见,证明了一件事:还得是数学!还得是物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激动了激动了,憋久了容我猖狂一下哈哈哈哈) 做沙漠防治的团队很多,环境保护也一直是热门话题,特别是这两年极端天气频发,关注度越来越高。 一个优秀的科研成果,“有效果”才是合格线,“更高效”才是永恒的追求。力学治沙的方案目前已经能达到只需要三个月“沙漠变绿洲”,并在中国、中东等世界各地应用超2万亩,均取得赫赫战功;并且由于土壤的“倒装结构”(很重点!建议看视频好好了解一下!),能使得各类产物,特别是根茎类产物大大增产,比如说白萝卜的产量就从亩产一万斤轻松突破亩产两万斤(菜价终于可以跌了hhh在城里都快吃不起菜了呜呜);而且由于土壤结构保水保肥,用水量只用原来的30%,大大减少灌溉用水…… 这是什么物理理论到生态科学的降维打击啊!哈哈哈哈 总结:神仙!!大禹治水!易师治沙!! 最后,其实作为非相关专业的学生,非常让我感动的,是在讲座最后,易教授的几句简短的感慨与赠言,记录于此,与君共勉: “敢于跨界,敢闯无人区,让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 正如易教授所言,开拓新的领域,一定是孤独的,也很可能会失败的,但,不能不去做。 就像沙漠化治理,沙漠本来就是无人区,条件也非常艰苦,你一定要有信念,才能够把它做出来。 科学呀,就这么神奇,按照自己专业的学科特点,按照自己专业的逻辑关系,按照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去做你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真正的科研。 真正科学探索的道路,可能非常辛苦,但事实会让我们得到莫大的鼓励。 仅以此文,感谢易教授的讲座与指点,希望自己的硕士生涯,不忘初心,素履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