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甘肃五大景点

2023-04-15 11:34 作者:uucmam4468  | 我要投稿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部,从自然地理的位置上说,正处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处。这里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敦煌郡作为边防哨所。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作为西陲重镇的敦煌,成为沟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业中心,以及各种民族与文化交汇的场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不同的文献资料记载稍有出入。

      七彩丹霞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地质科考价值。张掖七彩丹霞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缤纷、观赏性强、面积大,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七彩丹霞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是“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第三届世界会长大会推选2023年首选旅游目的地。

地理位置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核心景区面积界定为12.79平方千米。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月牙泉地处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1994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荣誉称号;2015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地理位置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南5千米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鸣沙山,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月牙泉在汉代时月牙泉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1988年7月,敦煌市政府成立“敦煌市月牙泉风景管理所”,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被纳入政府管理和保护。1994年11月,药王洞遗址被发现。2013年8月,《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通过审批。

      鸣沙山鸣沙山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在风力作用下,鸣沙山“经宿风吹,辙复如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不变的形态。千百年来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敦煌古称沙州即得名于此。

      鸣沙山月牙泉月牙泉是环抱在鸣沙山中的一湾清泉,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截至2020年4月,月牙泉东西长242米。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 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是月牙泉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尽管星转斗移,风啸沙鸣,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宛若明镜。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成就了“沙漠第一泉”这一世界奇观。

      民俗博物馆夫妻柳夫妻柳裁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被称为“夫妻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为游人驻足留恋的大漠一景。1997年,一场沙尘暴袭击了历经劫难的“夫妻柳”,夫妻柳不幸从根部折断。后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夫妻柳起死回生夫妻柳重现枝繁叶,形如一对恋人繁育出了更为强盛的下一代。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

      麦积山石窟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 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 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 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 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 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 (约384),大兴于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后,西魏再修 崖阁寺宇,北周造七佛阁,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阁下雕出高达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为麦积山最大雕像。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带发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 毁,分窟群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即五代时所谓东阁和 西阁。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 东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中七佛阁 和牛儿堂等最为重要,规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 的三大窟中以万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号窟最小,皆 开凿于6世纪。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 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 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 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 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 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 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 有壁画3/10。

麦积山早为陇右名山,历代著名学者诗人多有赋诗题铭者。石窟实为雕塑艺术博物馆,为研究中国文化艺 术、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3年成立文物 保管所。1955年修成天水市-麦积山直达公路。1973年 以后加固整修,成为全国旅游胜地。此外,还有可供游 览的综合性大型树木园。


甘肃五大景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