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华青玉谈诗词】抽象形作动法

2020-12-27 10:00 作者:青玉道长青玉案  | 我要投稿

好久没有更这个系列了啊,主要是因为我确实没什么灵感。

这两天想起了2016年拜年祭的时候DDF头投的那个“周婕纶”,所以去重温了一下, 除了听“婕纶”那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歌声还有看《风灵玉秀》唯美的情节外,我还突然注意到《发如雪》里的一句歌词: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发如雪》

首先要致敬一下方文山啊,他写的歌词与现在很多流行歌曲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他写歌词是真的带着感情去写的,比如《夜的第七章》,据说他就是买了侦探的衣服、手杖、烟斗还有手枪来进行真实体验,最后也成功地造就了这么一篇惊艳的歌曲,这是我们当代很多诗人、词作所不具备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我向来对于这些朗朗上口的东西都是敏感的,我一下就注意到了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点:“凄美”。这个词,很明显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过来应该是“使...凄美”,也就是“使离别凄美”。

形作动这种东西大家肯定有手就行,但要真正地做到语惊四座,那可不是随便拉一个形容词来就能大功告成的。


我们用对形容词的分类来引入。

我一般把形容词分为两种:具象形容词抽象形容词

具象形容词,是强调一种直接的特征,比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个“绿”是我们直接就可以在脑中脑补出这种颜色的,这是具象,是不证自明的、直接看特征就能明白的。

抽象形容词,是强调一种间接的影响,而不能从直接的特征看出来,比如上面的“凄美”,你给我脑补一个“凄美”出来?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种间接的现象来看,比如小两口小打小闹,打情骂俏,这是一种现象,我们只是判定这种现象是凄美的,我们也是因为这种现象而想到“凄美”的,不然你给我脑补一个“凄美”出来?不带具体情节的那种?这就是一种抽象,是通过间接的一个现象(或者说是事件吧)来体现这种形容词。

在诗词里面就有这么一个名句:

淮南皓月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宋·姜夔《踏莎行》

大家来脑补一下“冷”?

大家可能会说:下雪了;牙齿打架。

这都是一种现象啊,是由“冷”而影响出来的,而不是“冷”本身具有的一个特征。

所以,“冷”是一个抽象形容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写得固然好,但我觉得,还是不如这句“淮南皓月冷千山”来得惊艳,就是因为这个“绿”太具象了,以至于是一种有脑就能脑补出来的东西,画面感全在“绿”:树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头是绿的(滑稽)。全是“绿”的,也太单一了吧。但“冷”不一样,这种形作动则使画面感增强了,因为“抽象”即意味着模糊、范围之大,所以大家在脑补这一“冷”的画面的时候,就会不自禁地爆炸性地开始脑补:一个人在山里瑟瑟发抖,没有一只小动物出来,天上下起了雪或者叶上生了霜。这些都是“现象”,不是“特征”。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丰富的想象空间。什么叫境界啊?这就是!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有的东西其实不能交代地太清楚,不然后人还需要唇枪舌战,讨论品评你的诗吗?

而从另一个方面,“冷”这个字在此作动词的话,首先从句式角度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都有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次这种“冷”就好像是一种渐渐地“冷”,是一种动态的感觉,仿佛山是随着月的移动而逐渐变冷了,没错这种“冷”是非常冷清寂静,但是这种冷清寂静是一步一步慢慢地变地冷清寂静,即一个动态过程,“动”是为了“静”,“静”是因为“动”,这种动静结合可比“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种“静”中突然出现的“动”高明的多啊!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方法,我们要学会把抽象的形容词用做动词,要说作用的话,我想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来作个秀:

1.意蕴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富有动态美。

3.使抽象趋于具象。

对不起,我叙述的时候可能有些啰嗦,我只是想把这种抽象中的抽象说得更透彻些,谢谢!

不说了,看《风灵玉秀》去了...

【宁华青玉谈诗词】抽象形作动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