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

2023-03-04 17:46 作者:again白开  | 我要投稿

药物化学

  1. 研究内容在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方式
  2. 任务:探索开发/药物产业化/合理用药服务
  3. 药物:是对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诊断作用或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的药物称为化学药物—(无机药物/合成药物/天然药物
  4.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为有机化学,其次为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量子化学;主要为药理学,其次为分子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
  5.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非处方药,一天一片,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6. 受体亚型——特异性作用于某一受体亚型的药物,提高选择性,减少毒副作用
  7. 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胃肠道刺激反应,但苯并噻嗪类药物呲罗普康对胃刺激较小
  8.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阻断心血管上的钙通道减少血管收缩
  9. 钠、钾离子通道调控剂:抗高血压药物,抗心绞痛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10.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体内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可以干扰体内胆固醇合成达到降血脂的目的——HMG—CoA还原酶
  11. 靶向药物设计:蛋白质酪氨酸激酶选择抑制剂伊马替尼
  12.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体现其特异性与个性,而机体寻找与药物间的规律性与共性
  13. 镇痛药简介:镇痛药是指能解除或缓解疼痛感觉的药物;主要为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吗啡(阿片生物碱主要成分)、合成镇痛药(对吗啡结构修饰或简化
  14. 阿片类镇痛药:医学上所说的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选择性的清除和缓解痛觉,镇痛时,意识和其他感觉不受影响,同时消除疼痛。但多次反复使用易成瘾和耐受。所以又称其为成瘾性/麻醉性镇痛药。
  15. 吗啡7,8-脱氢-4,5-环氧-17-甲基吗啡-3,6-二醇,含有5个手性中心(3R,2S),2环顺式,1环反式;酚羟基——弱酸性,易氧化;醚桥键——中性对酸不稳定,易失水;醇羟基——中性,易脱水;双键——可用于还原成饱和;N-CH3——碱性,可用于成盐
  16. 酚羟基被氧化形成自由基,自由基之间相互结合——伪吗啡(双吗啡);醇羟基易脱水,然后双键重排形成阿朴吗啡
  17. 吗啡的副作用及滥用:成瘾性——毒品;偶或产生恶心、呕吐、便秘、晕眩,输尿管及胆管痉挛等现象;高剂量容易导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甚至死亡
  18. 吗啡的结构修饰:取代集团的改变
  19. 酚羟基醚化:烷基化——导致镇痛活性降低,临床上主要用于镇咳;甲基化(可待因,镇痛活性15/100),乙基化(乙基吗啡,10/100);
  20. 醇羟基醚化或酯化——镇痛作用增强,成瘾性加强;醚化(异可待因,5倍,惊厥和毒性作用强,无药用价值),酯化(6—乙酰吗啡,4倍);
  21. 酚羟基醇羟基同时酰化:海洛因,镇痛作用是吗啡的2.4倍,成瘾性很强
  22. 双键还原,醇羟基氧化成酮:双键还原对活性无影响,醇羟基氧化成酮使其镇痛作用为吗啡8~10倍
  23. N-CH3:去除甲基活性丧失;改成季铵盐,活性显著降低;改成其他基团活性降低;用苯乙基替换,镇痛作用14倍;用含有不饱和基团或含有小环基团取代,由激动剂转成拮抗剂
  24. 蒂巴因:蒂巴因+甲基乙烯酮—DA反应—生成物的镇痛作用吗啡相当;埃托啡:镇痛作用是吗啡的2000~10000倍,但治疗指数低,未能用于临床;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更强,但成瘾性强,危险
  25. 吗啡结构简化去除醚键(非活性必须部分)——吗啡喃类化合物:左啡诺(镇痛作用约为吗啡4倍);布托啡烷(μ受体拮抗剂,k受体激动剂,成瘾性小);去除醚键,醇羟基(非活性必须部分)——苯吗啡喃类化合物:非那佐辛(μ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约为吗啡的10倍);喷他佐辛(k受体激动剂,对μ受体呈弱拮抗,成瘾性小,属拮抗性镇痛药);去除碳单键环,醚键,醇羟基(非活性必须部分)——苯基哌啶类化合物:哌替啶——苯氨基替换苯基——芬太尼;治疗指数(LD/ED)越大,安全性越好;仅留下苯基和胺基(口服有效,副作用低于吗啡)——苯基丙胺类:作为吗啡替代品,用于戒毒;美沙酮:手性碳R对映体的活性为吗啡的两倍,S对映体无活性。
  26. 盐酸哌替啶:度冷丁,μ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吗啡的1/10,不良反应与吗啡相比较轻,有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哌替啶由于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低,0.5,注射使用;去酯基:与葡萄糖醛结合后由肾脏排泄;去甲基:无镇痛作用且消除很慢,积累可产生毒性。
  27. 盐酸美沙酮:芬那酮、阿米酮;镇痛作用比吗啡,哌替啶强,成瘾性等副反应小;常常作为依赖阿片病人的维持治疗药;美沙酮代谢:在肝脏内经N—脱甲基后生成仲氨基,与酮羟基环合生成无活性的呲咯烷衍生物;美沙酮的酮基也可以被醇脱氢酶还原成美沙醇。
  28. 肾上腺素受体,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的总称。肾上腺素能药物,分为拟肾上腺素药物和抗肾上腺素药物。
  29. 肾上腺素受体:α1——血压升高,血管收缩;α2——血压降低;β1——心肌收缩率增强,血压升高;β2——支气管舒张,抗哮喘;β3——分解脂肪
  30. 内源性神经递质的生物合成:L-酪氨酸去羧基插入氨基得到多巴胺,去氨基并插入羟基得到去甲肾上腺素,氨基处插入甲基得到肾上腺素
  31. 拟肾上腺素药物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一类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的胺类药物,能够产生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相似的效应——拟交感作用药/拟交感胺
  32. 肾上腺素(R)-4-[2-(甲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内源性活性物质,兴奋心脏,收缩血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临床作用:临床上用于过敏性休克、心搏骤停的急救,控制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肾上腺素不稳定,在氧气作用下形成一种棕色多聚体,水溶液加热或室温放置后发生消旋化(R~>S);肾上腺素的合成:邻苯二酚——肾上腺素
  33. 盐酸麻黄碱/盐酸麻黄素(1R,2S)-2-甲氨基-1-苯基-1-丙醇盐酸盐水溶液稳定,遇空气、日光、热不易被破坏;口服有效,作用持久,但作用较弱,主要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鼻塞和低血压;水溶液更加稳定,性质更加稳定。口服有效,作用持久。
  34. α受体激动剂:例如: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盐酸甲氧明;重酒石酸间羟胺,常用重酒石酸盐
  35. 盐酸可乐定N-(2,6-二氯苯基)-4,5-二氢-1H-咪唑-2-胺盐酸盐;又名氯压定。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氨基型与亚胺型同分异构。在生理条件下,常常电离副环与主环的距离与去甲肾上腺素相近胍基是一种碱性的,易于水解的化学基团,其基本结构来自于胍。 胍基化学式为-CN3H4)。
  36. 选择型β受体激动剂:最早使用的人工合成品;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兴奋β1(作用于心脏)与β2受体。常常为静脉注射
  37. 盐酸多巴酚丁胺:选择性β1受体激动剂增加心肌收缩和心搏量,而不影响动脉压和心率静脉注射(儿茶酚胺会被分解失活)。选择性β1受体激动剂:普瑞特罗扎莫特罗——口服使用
  38. 选择性β受体改造氮原子上取代基变大——减弱β1作用;增加β2作用儿茶酚胺会受到体内酶分解
  39. 硫酸沙丁胺醇(舒喘灵):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口服;无儿茶酚胺+叔丁基取代——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
  40. 拟肾上腺药的构效关系:苯乙胺结构,作用强度下降;苯环羟基,作用强度增大;非儿茶酚型,可口服;若氨基β位羟基,R构型活性较大(形成氢键)在一定范围内,侧链氨基上取代基越大,对β受体选择性越大,α受体选择性越小;氨基大亲脂性基团(比叔丁基大)取代,α1受体拮抗活性;双取代,活性降低,毒性增大;氨基邻碳引入甲基,增加作用时长;引入更大取代基,活性下降或消失。
  41. 抗肾上腺素药物:一类能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却能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外源性肾上腺素与受体作用的药物,分为α/β受体阻断剂;
  42. α受体阻断剂:非选择性——妥拉唑林、酚妥拉明、盐酸酚苄明,作用时间短。前两者因组胺会产生副作用,后者较强的毒副作用;α1——盐酸哌唑嗪——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心排血量不变,较少副作用,α晶型降压效果最好;α2——育亨宾——也用于治疗体位拉低血压,动脉硬化,男性性功能障碍。
  43. β受体阻断剂: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等,主要针对于β1受体,β2受体的阻断会导致哮喘加重。苯乙醇胺类——盐酸普萘洛尔,用于预防心绞痛,心律失常,S构型阻断作用更强,活性比40;阿替洛尔,目前选择性最高的β1受体阻断剂,有效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作用快速,持久;马来酸噻吗洛尔,白色结晶粉末,甲醇或水溶解,环己烷或乙醚不溶,pH12以下的水溶液中稳定,强效非选择性,作用比普萘洛尔强8倍以上,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临床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芳氧丙醇胺类——与苯乙醇胺的结构相似,功能相似。
  44. 高血压(HBP)—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交感神经药物;血管扩张药物(呲那地尔);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氯沙坦、阿利克仑);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䓬、维拉帕米);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
  45. 交感神经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盐酸可乐定)、作用于神经末梢药物(利血平)、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β-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α-受体拮抗剂(哌唑嗪)
  46. 作用于神经末梢的药物利血平为例,萝芙木植物根部提取,育亨烷衍生物;旋光性、弱碱性、不稳定性:光和热发生差向异构化,酸碱催化酯基水解,光和氧氧化生成黄褐色聚合物;抑制Mg+-ATP酶,阻止神经递质进入囊泡,导致囊泡介质减少,冲动受阻,血压下降;温和持久,适用于轻度HBP,镇定安定。同类药物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血流不足,头晕,乏力等副作用。
  47. 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潘必啶为例,与乙酰胆碱争受体,切断神经冲动传导,舒张血管;具有位阻的胺或季铵;对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没有选择性,副作用多。
  48. 血管扩张药物: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压作用强,体位性低血压不明显;长期使用可引起心律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体液滞留,进而诱发心绞痛及削弱降压效果;常与β-受体拮抗剂或利尿药合用,加强降压作用、抵消其副作用。
  49. 血管扩张药——钾通道开放剂苯并肽嗪类衍生物、米诺地尔和呲那地尔为例;直接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血压降低;米诺地尔:本身无活性,在肝中经磺基转移酶生成米诺地尔硫酸酯,平滑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降血压;促进毛发生长;一氧化氮供体药物:亚硝酸铁氰化钠,体内代谢生成一氧化氮,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的鸟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鸟苷的生成增加,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静脉注射,长期使用氰化物中毒。
  50.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为一种天冬氨酰蛋白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以及其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促进血压升高。
  5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BPFs因子(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成Ⅱ,增强缓激肽作用;具有心脏保护作用9肽)——替普罗肽(9氨基酸,抑制ACE,活性低)——羧肽酶A和ACE活性位点假想模型。
  52. 羧肽酶A与底物的键合模型:疏水口袋提供与C-端芳香或非极性残基特异性的结合;锌离子作用在于当水分子进攻倒数第二氨基酸肽键时,能够使带负电荷的四面体中间态保持稳定。ACE与底物的键合模型:ACE切割二肽,支链有助于总体结合亲和力,C末端肽键稳定,提供氢键结合位点。
  53. 卡托普利和其他ACE抑制剂的发展:起源于对羧肽酶A抑制剂R-2-苄基琥珀酸的认识。
  54. 卡托普利的发现:琥珀酸-L-脯氨酸(替普罗肽的1/500);1变化)2-位引入甲基 → D-2-甲基琥珀酸-L-脯氨酸(替普罗肽的1/300);2变化)3-巯基丙酰基-L-脯氨酸(替普罗肽的10-30倍);3变化)1)+2)卡托普利(第一个上市的ACE抑制剂)
  55. ACE抑制剂分类:1)巯基:卡托普利;2)二羧基:依那普利;3)膦酰基:福辛普利
  56. 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2S)-1-[(2S)-2-甲基-3-巯基丙酰基]吡咯烷-2-羧酸;白色晶体,两个手性C(S,S),大蒜气味(巯基);不稳定性,巯基易被氧化二硫键,二硫聚合物/卡托普利-半胱氨酸二硫化物。 药理作用:具有舒张外周血管,降低醛固酮分泌,影响钠离子的重吸收,降低血容量的作用;优点:无反射性心率加快,不减少脑与肾的血流量,无中枢副作用,无耐受性,停药不反跳;副作用:刺激性干咳发生率较高(10%-20%);特殊副作用:皮疹和味觉障碍(与巯基有关);合成
  57. 二羧基:羧基与锌离子配位,作用较弱;不同环系取代导致药物吸收、排泄、作用时间以及剂量不同;马来酸依那普利:(S)-1-[N-[1-(乙氧羰基)-3-苯丙基]-L-丙氨酰]-L-脯氨酸 顺-2-丁烯二酸盐(1:1);活性比卡托普利强10倍;前药,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高;酶解产生依那普利拉
  58. 膦酰基:次膦酸与锌离子结合,次膦酸结构更加接近ACE水解血管紧张素 I 时的四面体过渡态结构;福辛普利:前药,优点体内经肝或肾双通道代谢而排泄;无蓄积毒性;酶解产生福辛普利拉
  59. ACE抑制剂构效关系:卡托普利为主体,羧基:换成磷酸基等,活性减弱;酯化脂溶性增强,有利于吸收;手性碳:L-构型活性高,D-构型活性低;环上:引入双键,平面环,保持活性;引入亲脂性取代,活性升高,作用时间延长;用二环或螺环替代,保持活性;巯基:用羧基或膦酸基替代,酯化后活性升高,不良反应减少
  60. ACE抑制剂优缺点:优点:适用于各型高血压,降压同时,不会产生反射性心率加快;长期使用,不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脂质代谢障碍;可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增厚、心肌细胞的增生肥大;缺点:选择性不高,也能抑制缓激肽和脑啡肽等生物活性肽的失活,因而产生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对RAS并不特异,AII也可由其他酶生成,ACE也不是AII的限速酶,长期使用会使肾素活性代偿性地增高,因此肾素抑制剂的特异性更好。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