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魅力胶东: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

2023-06-22 13:36 作者:小可热点新闻解读  | 我要投稿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

明洪武三十一年,始建奇山守御千户所,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便成了今天的烟台市区雏形。

2021年2月9日,所城里十字大街开街,老街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仙境。

如今的所城里,城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墙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走入焕然一新的所城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油纸伞随风摇曳、非遗面塑栩栩如生……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已蝶变成烟台“网红打卡地”。

当所城遇上春雪,漫天雪花飘洒,古城愈发散发着古朴迷人的气息,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附所城里简介:

所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根据《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奇山守御千户所",这就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据《登州府志》记载,当年所城"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城设四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城内建有兵营区、操场区、粮仓区和指挥区。

经考证,奇山守御千户所与一般千户所不同,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奇山所城是明、清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故其驻军是皇家特派御林军前来屯田驻守的。在明朝,奇山守御千户所具有监察职责,故"不隶卫"而"自达于都司"。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世袭武略将军张升调任奇山守御千户所,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张升率军乘战船追击倭寇至文登海域,不幸为国捐躯,死后埋衣冠冢,此时较戚继光抗倭要早100余年。

1664年,清朝康熙皇帝下旨废除"奇山守御千户所",从此官兵解甲归田,转为居民,多从事渔农工商。所城从军事上的城堡变成了一个居民生活区,遂又有奇山所、所城里、所城之称。随着历史的变迁,奇山所城墙自然毁坏,倾圯殆尽。城池是在清初废除奇山所,人们开始入住后被逐渐填平了。

虽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墙及四门,但到20世纪30年代,据郭岚生游记"所有东西南北四门,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门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门,城门楼虽矗存,城墙已不可见了"。到1950年时,所城城墙已所剩无几,政府将其全部拆除,所城已不能再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城"了。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城墙的踪迹。

所城当年繁华时方砖砌成的坚固城墙足有三层楼那么高,城门之上还筑有一座两层城楼,俨然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城堡,而城外四周则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可惜,现如今巍峨的城墙和蜿蜒的护城河都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所城大街、北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就是《登州府志》记载的十字大街;而南门里和北门里东西巷,东门里和西门里南北巷就是明代建城时屯兵式跑马道。据专家考证,所城里大街57号住宅为明朝建筑遗存;现所城居委会所在处是明朝城隍庙旧址;"张家祠堂"亦系明朝的"千户衙门"。

时至今日,只有在所城里的西面和西南面---即胜利路东侧,依稀还能够看到过去老城墙的遗址,而所城里的东门 北门城墙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了。

所城里作为军事城堡存在的历史中,曾先后有十三位正副千户任指挥使,分别是张、刘、傅、高、安、夏等。他们的后人有许多簇居在所城里,于是所城里便有了刘家胡同、张家胡同、傅家胡同、夏家胡同、高家胡同。

傅家胡同,位于奇山所城内东南部。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西起南门里大街 (现南门里街) ,东为死巷,长110米。因巷内多为傅姓在此建房簇居故得名傅家胡同。民众为了与东关和南关的傅家胡同相区分,便称其为所城内傅家胡同,解放后并入南门里街,现基本留存旧貌,改用南门里街街名。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



魅力胶东: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