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会失败,真不怪朱允炆

明万历年间有位史学家,叫做尹守衡,写过一本史书,叫做《明史窃》。
这本书,是一本创作于明代晚期,且相对完备的纪传体史书,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明代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别的不说,清人张廷玉编修《明史》的时候,就差点没把《明史窃》翻烂了。
在这本史书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对话的双方,一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另外一位是明朝二代皇帝朱允炆。
当然,对话发生之际,朱允炆尚未登基,还只不过是皇长孙。
既为皇长孙,那么就代表那个时候朱标已死,朱允炆已经成为了明王朝的官方指定的继承者。
对于绕过自己二十六个儿子而只把皇位传给孙子的行为,朱元璋并不觉得离奇,反而还有点沾沾自喜。
在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见,朱元璋略带炫耀的向朱允炆说了这么一句话: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我把我的儿子们,也就是你的叔叔们都分封到了边地为王,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肩负起守卫大明边疆的责任,如果夷狄作乱, 不用你劳神费力,藩王们直接就帮你摆平了。
朱元璋封藩,在他自己看来是妙举,然而在朱允炆看来,却给他留下了不少的隐患。
西汉有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带着一帮刘氏宗亲造反,幸亏汉景帝有周亚夫为他兜底儿,不然哪儿有后来的大汉江山?
那么敢问,朱允炆的手下有周亚夫么?

答案是没有,因为朱允炆权力集团的核心构成只有三个人,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位仁兄,都是儒士文臣,谈理论可以,可要他们帮忙,估计也只是爱莫能助。
所以,面对祖父朱元璋的吹嘘,朱允炆略带担忧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蛮夷胡虏不安定,藩王们可以帮我平定,可问题是如果藩王们不安定,他们想要搞事儿,我又该找谁去平定他们呢?
此言一出,纵是精明一世的朱元璋同志,也有点语塞。
朱元璋想不到,孙子朱允炆会问出这样的话来,或者说,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自己溘然长逝之后,自己的儿子会造自己孙子的反。
其实,这是不应该的。
七国之乱太过遥远,咱就不说了,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呢?如此沉重的教训历历在目,你朱元璋不纯纯是在重蹈覆辙么?朱允炆虽然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但毕竟你这些儿子,他一个一个都如狼似虎,不比昔年八王差到哪儿去。
朱元璋一时无语,只好重新把问题抛回到朱允炆的身上:
汝意如何?
谁提出,谁解决,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办?
朱允炆没有犹豫,他慢条斯理却又沉着冷静的说了这么一段话: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首先,是以德怀之。
德是德行,怀是感化,结合起来,就是朱允炆要用自己帝王的德行和高尚的情操来感化藩王叔叔们。
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但他却是一个深受儒家熏陶的人。
在他看来,控制这个世界上层建筑的,不一定是武力,也有可能是一种精神。
如果能实现精神层面的控制,就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如果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好,做得没得挑,自己的品德无懈可击,那么藩王们是没有理由造自己的反,就不会和自己走到对立面,而会乖乖臣服于自己的道德笼罩之中的。
这样的想法,当然未免有些天真,但这不怪朱允炆,更不能怪朱允炆所接受到的儒家教育。
有人说,是要怪儒家教育的,因为儒家教育是迂腐的。
其实,儒家思想并不迂腐,不仅不迂腐,如果学的通透,它甚至可以变成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但问题在于,朱允炆所学的儒家,是被朱元璋“阉割”过的。
孟子是古今大贤,历代帝王无不奉为上师,然而朱元璋在读过其著作《孟子》过,却对这本书进行了删改。
粗略统计,朱元璋删除掉《孟子》其中的章句有: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
朱元璋对于儒学,很显然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解,作为一个贫民皇帝,他不信奉任何的教条和主义,也不会把任何学派有贬低他朱氏皇帝君威的内容当做他治国的指导思想。

然而,朱元璋所删改掉的内容,正是他所不敢面对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又是十分贴近实际的民生和生活的——朱允炆没有学到过这些,被朱元璋阉割过的儒学成为了蜜糖瓦罐,让朱允炆一顿学,然后学成了一个过分天真的人。
可如果说,因为朱允炆的天真,我们就能彻底的认为他是无能的,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接下来又说:
以礼制之。
礼,就是规章,就是制度,就是法律。
在自身的影响力已经无法折服藩王们的时候,朱允炆就必须要用帝王天生的压制力去控制这些藩王。
我是君来你是臣,你造我的反,你一是违法乱纪,二是不仁不义,三是乱臣贼子,四是声名扫地,到时候全天下的老百姓都会反对你,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你还敢不敢跟我叫板?
事实证明,这一招的确有用,但是作用有限。
如果舆论有用,黄巢就不会攻入长安,如果压力有用,那么呼保义也不会揭竿而起。
当一切温和的处理方式和柔性劝导都失去作用时,朱允炆也不得不面对惨烈的现实。
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如果用真爱感化不了藩王们,那没办法,我只能来点硬的,让他们知道一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削减他们的土地,土地就是藩王的势力范围,只要尽可能的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就算是造反起义,也只能沦为不值一提的地方割据政权。
其次,是要降低他们的身份,西汉武帝搞出来的推恩令,那就很不错,谁不服,谁反对,我一套混元形意八卦掌,把你从藩王直接打成小老百姓,我看你再拿什么跟我斗?
最后的最后,如果还有藩王执迷不悟,就是要破罐子破摔非要跟我整事儿的话,那我就没有办法了,我只能举兵讨伐他们,不把他们打的哭爹喊娘不算完。
一套理论说下来,朱元璋可以说是目瞪口呆。
他实在是不能想象这个朱允炆口中所描述的未来,但是对于朱允炆的处理方式,朱元璋是发自内心的心服口服:
是也,无以易此矣。
直到这一次,所有的忧虑都烟消云散,老朱同志算是彻底放心了。
然而呢,朱元璋虽然放心了,但讲起理论滔滔不绝的朱允炆,心里还是有点没底。
他这一套话拿出来,看似完美,但朱允炆自己知道,这不过是用来安慰朱元璋的技巧罢了。
只有在老爷子面前拿出绝对的自信,自己才会在这个储君的位置上坐得更加牢固。
而且,表面的强大掩盖不了内心的慌张,登基前夕,朱允炆还曾经不止一次的询问自己最为信任的臣僚黄子澄有关藩王作乱的问题: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这些藩王们一个一个拥兵自重,并且时常有骄纵不法的行为,以后他们要是作乱,我该怎么办?
曾经信誓旦旦在朱元璋面前打了保票的朱允炆如今又把这个相同的问题抛到臣下的头上,而黄子澄是这样回答的:
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藩王们虽然有兵权,但他们调动的兵力不过是能自卫罢了,也就是一支一支普普通通的保安队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只需要集合起大明的精锐出征讨伐就可以了。
大军百万面前,谁敢造次?再说了,当年吴王刘濞那么牛,举七国而乱,到最后不也是让汉景帝给收拾了吗?
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些人的预料之中,似乎所有的胜券,早就已经掌握在了朱允炆的手里。
然而年轻的皇帝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会变的。

他想不到,只有一城之地,兵力只有自己三分之一不到的燕王朱棣会发起靖难之役,即便朱允炆用尽了所有的办法,甚至践行了当年在朱元璋面前提出的计划,到最后也还是无济于事。
有很多人问,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并不愚蠢,能在尚未登基之前就预料后事,他并不软弱,能在削藩初期对诸多藩王手起刀落,他还有如平安,盛庸,铁铉,徐辉祖等一众猛将,他坐拥天下,他执行仁政,关爱民众,他的一生可圈可点。
既然如此,那他还为什么还会输?
都是老粉丝老朋友了,让我看看评论区,有没有那个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