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年信.

2023-02-14 23:49 作者:bili_52013149487  | 我要投稿

新年信.


首先又到新年了

今年是兔年

祝贺大家新的一年可以吐气扬眉、口吐芬芳、谈吐得体、吐露心声、吐纳灵气、兔牙白净、兔兔这麼可爱不可以吃兔兔


希望在新的一年

一切都顺顺利利

大家都能过好这一年

健康、快乐

这次疫情能够很快就过去了

很快就能大伙都有抗体实现全民免疫了

生意、经济都能重上轨道、反弹增长

喜庆洋洋


希望老天

可以让她

让这个纯真、善良、美丽的女孩子

一切如愿

能够按著她的步子去生活

能够舒适而坦然的面对一切

不用感到太大压力

能够在今年遇到很多有趣的人、事、物

都能逗得她开心

使她放鬆心情、开怀欢笑

也更自由自在


她真的是一个很美好的女孩

请您别忍心让她受到什麼伤害

也不要让她受到什麼惊恐和忧虑

请您给她更多偏爱

让她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一辈子

也请让时间之流在她的身上和她的周围都能走更慢一点、温柔一点

让她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她所重视和珍爱的一切

您都能看在她如此可爱的份上而可以被您爱屋及乌

受到更多的眷顾


请让她能在自身或她所重视的人以外的事情上学习到您所想要教会她的事

学到您想要她学懂的智慧

让她可以经常保持著自身那份难得天生高贵的淡雅从容

不用被您那些骇人的考验来催迫她的成长

因為她其实只是善良单纯

但不是笨

她可以触类旁通的

有很多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比她更值得接受您的那些考验

比如我


请您尽量让她多睡一些

如果她能做著甜蜜的美梦

请您不要让她被什麼所打扰

请您尽量让她多睡一些

别让她那麼快醒来

但如果她要醒来了

请也让她有一个更宽缓的过渡和刚好的心理预备

让她一点点慢慢的变得更成熟和淡然

而不是一下子的


请您提醒她要记得做运动

不要仗著年轻就偷懒

让她早点知道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让她突然被一些养生资讯所吸引

我知道您能做到的


也请让她早点知道

世界上越来越流行的Meditation

对於她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有多大的帮助

让她知道

快乐其实不在於她能遇到什麼事

而在於她的心境

请让她早点知道这种静心习惯能对於她的情绪管理有多大的好处

当人的内在足够充实和平静

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动摇和伤害

而这无形中能為她的人生避免了多少苦痛和压力

又能多了多少的安乐与自在呢?

希望她能早一天了解就能让她的生命早一天开始得到这种免费却又巨大的利益


希望上天您能保持著她的求知欲

让她能自我学习、不断进步

让她可以更早懂得更多而能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错误

让她拥有更广阔和长远的眼光

在更早的人生就找到更正确的方向

早点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能活得更加无憾

更加的无悔青春、不负今生


也请求您给她準备真正适合的对象(除非她不想要)

让她可以早点幸福、少走弯路

不过也请让她理解到也许任何关係的要求与付出都不能是单向的


多少人经歷多少年的修行

才能达到的心如明镜、止静专一

她天生就是了

多少人用多少岁月的磨练

才能得到的心体纤尘不染、止於至善

她天生就拥有著

一直保持至今

您还要她学会更多什麼的呢?

只求您好好爱护她

这一位从天上化生来人间的仙子

拜託您好好保护著她

不要让她被这个配不上她的世间所污染或伤害

就让她可以轻快地在这世上游戏

然后安稳的老去、轻鬆的归去

就可以了


我们这些骯脏而苟且的人们

我等秽浊的心已经在她身上得到过太多洗涤和抚慰

所以您就不用再给她安排什麼任务了

她的存在已经是对这浊世的一种净化了

您还能忍心要求她些什麼呢?

负重而行这种事

虽然实在也不是我的爱好

但我应该比较在行的


请您让卑微的我等

至少能抱有一个美好的信念

可以看见这麼一个纯良瑰丽的人儿

原来的确可以一生都过得顺遂一些、风浪波折少一些、幸福快乐一些

仿佛冥冥中因為她的纯洁善良而得到更多额外的庇佑、善终如始

请不要狠心粉碎我等在这个残酷的世界裡所找到的这麼一个卑微的期盼

好让我们的心中能有一个支点

可以支撑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风浪时

也能如她般的坚守初心、纯良一生


以上

是我今年想写给你的新年祝福

以下

是我想以「新年信」三字的借题发挥


新新流转

年月无常


二零二二转眼又过去了

看著这个字尾由「二二」无可免地变成了「二三」(或者虎年变兔年了)

我真的高兴不起来


它在增加

我在倒数

本来都是默默的

不用记得

不想到它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样

偏偏到了新年这种时候谁都在说

看手机电脑的日期

那数字说变就变

全世界都在告诉你

躲也躲不掉

想不知道也不行


新年总让你无法不知道时间在流逝的时期

它告诉你

你又要多长一岁了

儿时对此的兴奋渐渐开始变成了一种莫名的焦虑

生命真的很短啊

怎麼突然就又一年了呢?

能先等我做好心理準备再来吗?

多给我两个月再过年可以吗?


你要完成的使命

你的理想

你对自己人生所抱有期许

实现了多少?

还是还在混吃等死、还是在各种消磨时间、打发无聊、荒废著光阴吗?

还是

你也為著自己所欲要完成的抱负与自己的预期所存在的差距而默默焦急?


生命很短、青春更短

时间这麼少

你能又抓得住多少呢?


但如果当你想到将来那位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自己时

又或者终於轮到你要回顾自己这一生的走马灯眼中闪现的时候

到时你回望今天的自己

你真的可以抚心自问、无愧无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吗?

还是你也一样终会流下那悔恨的泪水呢?

因為你很清楚其实你一直都有选择、有很多可能性

但却总是躲在惯性之中装作看不见?


无常

它一方面告诉我们没有什麼是留得住的

没有什麼可以永恆的

一切都会生灭变化、聚散有时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可知这种无可奈何

实是千百万年以来

都是任何地区和世代裡的人类所共同面对的超时空共鸣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念天地之悠悠

独愴然而涕下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伤春悲秋

所伤悲者

只是无物可长留


万物无常

自然也包括了我们的生命

因為无常而想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性

想到自己那一必然的终局

既然如此

我们自当愤发

把握时间吧!


谁说人生无常的意思是你就一定能活到八十岁呢?

六十岁?五十?四十?

其实可能是明天、乃至下一秒

你都有可能迎来那个突如其来的终局

所以才说那是无常啊


所以

体会生命的无常性

它其实也是可以使人更看轻其他不重要的一切

而赶紧去做那些自己真正觉得更重要的事


其实我们的确也应该要这样去活的

因為没有什麼理由要活得像一些傻傻的小学生那样

因為暑假玩得太疯了而完全忘了做功课

等到了只剩下最后两天才发现做不完了而后悔、泪流满面的吧?


这其实也就是海德格所说的

向死而生

人只有直面自己的死亡时

才能作出真正属己的抉择

什麼才是重要的

什麼其实是不重要的

你才被逼灵魂拷问

活出真正属己的人生

不然就会在无知的放逸之中迷失自我於种种其实不重要的事情上

尤其是那些其实不是属於你自己所欲的他人要求

别人加诸你身上而不必要的期待或压力等等

而很多人却為这些而浪费了自己大部分的人生

结果只餘下了临终时的悔恨


海德格很聪明的地方在於

他没有明确地说明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价值

这种价值设置自上世纪以来渐已越来越為人所詬病

因為人言人殊

彷彿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是眾人皆服的

所以当你说了某种价值是更重要的时候

就好像是在剥夺了别人选择其自身之最高价值或意义的自由

仿佛是一种在他们不注意时给他先入為主地贯输自己的一套的洗脑般

这就与「自由」这种普世价值好像有抵触了

所以為了保持价值中立

他绕过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价值的问题

而是以人生的无常性

去逼迫人们自己去面对这个问题

让人自己去选择什麼才是他觉得最有价值的事

而不是由海德格直接告诉你

反正你经过生命无常性的那种具压迫感的反思之后所得的结论

总会比你未经这种反思之前的那种人生态度

要更积极和有意义一些吧


所以在我眼中

海德格

不仅是一位哲人

更是一位伟人

因為他逼使了更多人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和尝试去成為更伟大的人

这对於这个世界的贡献

无形之中

我认為绝不亚於任何一位歷史有数的圣人或伟人


然而

我要说的却不止於此

无常

它反过来的确可以迫使我们活得更正面积极

去把握时间去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

但是同时

它还意味著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而如果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话

则我们刚刚所说什麼更有意义的人生、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也许都是毫无意义的


那问题就是

如果一切都是无常的话

永恆真的不存在的话

那麼

有什麼意义(价值)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呢?

因為你想想

如果不是永恆的价值又能有什麼价值呢?


為什麼我们会觉得游戏或者梦裡的一切意义都是没有意义的呢?

就是因為这些东西

在梦裡或游戏裡的任何东西

终究是短暂的

只有在梦裡或沉迷在游戏中的那一短暂片刻之间

好像是有意义

但终究会梦醒破灭

就算梦中或游戏裡得了一亿美金

毕竟也是一场空

对吧?

所以不值得较真


但现实中的万物无常

其实一切也都是短暂的话

那麼任何现实裡的意义也就都是短暂而非永恆的


在我们看来无论多长的时间单位

相对於永恆来说

都是无限渺小得也许一颗微尘都算不上(份母是无限时,份子无论是多少都是极少)

你会较真的去比较两颗微尘之间有什麼分别吗?

根本不会在意吧

因為你很清楚

那太渺小了

根本不值得你多花一秒去注意它(就像我之於你)

你能分辨原子跟粒子的区别吗?

对你来说有差别吗?

那对於永恆来说

一切的无常之物

其实也都是无限短暂和渺小的

这就是事实

全人类文明乃至地球的从诞生到它的毁灭

就跟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

在永恆看来

都是无限小而无区别


无论你多努力地想在人类这个族群中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跡

但现实中无论地球或人类都终有灭绝的一天

在那之前

你的名字早就已经先消失了(或者不会再有人关注了)

无论如何它都只能是短暂的

这就是事实

一切你為之奋斗毕生而想要达成的努力

不管此刻达成与否

本质上就与你在梦裡或游戏裡实现了些什麼成就一样

无质的区别

毕竟只是一场空


这也就是说

如果现实中的一切都真的只是无常而短暂的话

一切的意义也就都只是无常而短暂的

而一切无常或相对的意义(相对於某时间段才有的)

本质上其实就等於无意义

就像相对於梦裡才会有的意义其实就是等於是没有意义吧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

虚无主义

一切皆无常的话

就自然会得到这种结论

一切皆无常

一切皆如梦

故一切皆无意义

这就是虚无主义


如果这个一切皆无常為真

即不管我们前面说得多热血或看起来多有道理

即面对无常

我们应该要更把握自己的生命与时间

尽力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这种说法

海德格的存在主义哲学

什麼向死而生、属己的人生等等

其实就都是空话而已

不管你怎麼去选择

本质上都是没有意义的

根本没差啊

像你是想被吊死还是被毒死呢?(积极还是消极)

你选一个吧

其实没有什麼分别


也许在这种前提

我们活得更随意、任意妄為、玩世不恭一些

反而就是一种更合理的人生态度了吧

也根本就没所谓道德或善恶

因為不管是什麼到底都是虚无的嘛

所以不管怎麼做都无所谓啊

所以就会產生好像蝙蝠侠中的Joker那样的人格

也许那样才算是活得更通透的人生吧


但老实说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

我们真的会希望这个就是世界的真相吗?

我们会觉得这种人生观(相信追求什麼都是白费气力,不如躺下)

是真的可取或理想的吗?

其实即便是虚无主义者自己

也不想这样吧?

只是他们深信这个就是世界的真相了

所以无可奈何之下

才只能是这样的一种活法而已吧?


我们还能在这样一个「新年」(代裡)「信」仰什麼呢?


在西方

因為科学的兴起

打倒了神权的统治


过去因為基督教作為主流的价值观

人们被告知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恶

价值是绝对的、确定的

因為人们几乎都是信仰基督教的

所以都几乎不会质疑来自神的天啟、圣经裡的话语、神父或牧师的解释等等

因為上帝是绝对而永恆的存在

他所教导给我们的善恶标準、行為规范

自然也就是永恆而绝对的

所以人们几乎都不会為著价值或善恶的问题而焦虑


但科学取代了神权之后

因為科学本身只涉及物理层面的是什麼

而不涉及為什麼或有什麼意义等等的价值判断的范围

因此一时之间

什麼才是真正最高的价值就成為了一个悬空的问题

眾说纷紜、莫衷一是


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危机」

人们普遍陷入了一种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确的、不知道应该信仰些什麼的精神虚无的状态

缺乏了过去的信仰作為主心骨

人们像失了魂一样

迷茫焦虑、惶惶不安、抑鬱浮躁

各种各样的情绪病

之所以成為了越来越的都市病

也许都可以视為是这一种「精神虚无」一词的各式註脚


因為大家都没有答案

所以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别人怎麼样

我就怎麼样

这是最不需要成本和勇气的选择了

所以

大家虽然都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确

只知道自己有各种基本需求

要吃要睡、有各式官能的欲望等

於是不管怎麼样

先满足这些东西吧

因此大家很自然地都以能满足这些低层次需求的代换卷——金钱

作為自己新的首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经济学成為了显学而大行其道

大家都仿佛默契地以经济价值為导首

消费主义成為社会基本的运作模式

物欲横流、金钱掛帅等成為当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甚至是大家最主流的信仰


然而大家真的活得开心吗?

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下

真的觉得自己充实、满足吗?

空虚感恐怕就是当代人最常见的一种内心感受了吧

其实大家对於活成这样

都是感到不满意的

对於自己的生命只能如此的缺乏意义都感到痛苦

却又觉得无可奈何

只能继续让自己沉醉在各式声色犬马的娱乐之中

去消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寧愿醉生梦死

都不想面对生存意义的这个问题

以免自己难得一刻的清醒过来

又被这种空虚感所捕获

所以寧愿直到老死

都假装不知道


其实我们早就已经活在了这样一种「虚无主义」的时代裡了

尼采在一百多年前

就早已经预言这种虚无主义时代的到来

并且他早已為此谋求突破的方案

并且自信已经找到了一种战胜这种虚无主义的方法


简单来说

他认為一切都无常

因此所有的善恶标準都是无常的

但无常本身

其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之体现

它的变化无常

其实是一种不断自我突破、自我革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而我们只要能与这种意志统一

凭著这种本能的激情

去肯定一切

每一个当下

不管它本身有没有意义

但它的每一刻的变化作為这种自我突破的意志的体现

都是有意义和值得肯定的

而同时我们能够主动创造和赋予万物价值

就是设置目标、达成

再设置新的目标、再达成

对这个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乐此不疲

重点在这种不断创价之行為本身

而不是那个价值、目标或欲望是什麼

这种自我意志对设置价值之权力的行使

就是种无上的价值

能如此者

就被他称為下世代

在虚无主义时代中能够超越虚无主义的新人类——超人


虽然是一种类似精神胜利法的东西

但其实也不能说它没有价值

因為它与活在当下有著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

其实我认為

无论是尼采或者其他多数人

都只是对於这个问题

虚无主义就是事实了吗?

作出了太过於武断的结论了


就是

这一切都围绕著一个前提才会是成立的

即是

虚无主义真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的这一前提


这明明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而已

但是很多人

都直接就把这个前提当成了是唯一的可能性

而直接跳进了这种虚无主义的陷阱之中


但其实细观这种可能性

如果单论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支持虚无主义的理由

一种是「如果一切真的都只是无常的话」

另一种是「因為基督教信仰被打倒了,宗教再也无法成為满足对价值判断的需求」

这两种(虚无主义不止是这两种形式,但我们以上述两种作為主要代表吧)

但无论是那一种

其实都是一个关於「信仰」的问题


一切都只是无常

无错

我们在这个经验世界裡观察到一切事物也许都是没有无常的

但这是否就足以断定

所以一切事物都一定就是无常的

没有任何绝对而永恆的事物存在了呢?

很明显不可以断定吧

因為你即便在有生之年见过的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

但也无法因此就确定世上绝对没有不是黑色的乌鸦存在

因為无论见过多少隻都是黑色的

只要你遇见一隻不是黑色的(比如基因变异)

这个结论就会被推翻了

而你永远不能判定你未来会遇到什麼

你无法排除你在未来会遇到这隻不是黑色的乌鸦的可能性


因此同理

就算我们见过再多无常的事物

你也无法肯定你已经见过世上所有的东西了

而断言说永恆事物绝不可能存在


因此

一切皆无常

本身就只是一个非确定的可能性

因此而推导出的虚无主义这一结论

自然也不会是唯一的可能性了

只是被很多人信仰為事实罢了


而所谓基督教被打倒了

这主要是因為科学否定了基督教的世界观

比如创世论、神造人的说法等等

但因此就断言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信仰都再也不能满足人的理性需求了

这自然也只是另一个武断了而已

基督教被科学否证了

怎麼就能轻率推论為一切宗教都会被科学否证而不能满足理性人的信仰需求呢?

作出此结论的人已研究过世界上一切现存的宗教信仰了吗?

所以很明显

因此而支持虚无主义的结论

也只是人们的一种偏激的断言而已

并非事实唯一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

对於这个问题的更理性的做法就是

不要那麼武断就作出某种结论

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

一千次的实验成功都不能论证一个理论假设為事实、真理

因為只要一次实验的反例

就能够否证之前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理论假设的真确性了

而你永远无法排除这种否证实验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

正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取而代之一样

我们也无法排除将来其他科学理论又会得到了它那一阶段的科学实验支持

而否证了现在的量子力学等学说而取代之

如此类推


换言之

「证实」这种东西其实是不存在的

因此

一切的科学知识或现阶段的理论

其实终究只能是暂时未被推翻的「假设」而已

而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那种「真理」一般的东西


总之

如果科学与宗教本质上都只是信仰的话

為什麼我们就又要武断地认為

科学就一定高於宗教

而一切宗教就都不可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理性要求呢?

这不又只是另一种独断吗?


因此

面对虚无主义的这一个时代问题

我们更合理的做法就应该是

先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结论

而应该先冷静地去审视更多的宗教信仰

过去主流的一神教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当代的理性要求的话

是否即等於一切宗教信仰就都不可取呢?

我们应该更开放而理性地去检验过更多不同的宗教之后才能作出更可靠的判断吧


如果过去虚无主义的缺口曾经就是因為信仰才被堵住的

那麼想要再次将它堵上的话

最自然而合理的方式

就还是应该由信仰来解决它才对吧?


不如我们一起开始在这个「新年信」佛吧


為著这个问题

我想為你推荐一个我对此反思所得的心水宗教

就是「佛教」


為什麼我会认為一神教所不能胜任的信仰要求

佛教却可以达到呢?


首先

我们前面虽说

因為首先由观察自然现象而归纳所得的假设

就都有前面所说的无法确证的问题

观察到一千次一样的现象都不能否定下次不一样的可能性

其次就是我们甚至不能排除外在这一切自然环境就是一个梦境或幻象的可能性

当然不管由此而观察所得到的任何「自然规律」或科学理论

都不能具有什麼高人一等的地位了

都只是假设或信念而已


不过

这毕竟不是这裡的主题

就一个更贴近日常现实的角度来说

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是更倾向於相信科学而不是宗教的

这也就是為什麼我们会更倾向於相信大爆炸理论而不是神创世论

更相信进化论

而不是神造人论


而这两点也就是几乎是一切一神教的共同致命伤

也是為什麼科学的兴起会做成神权没落的主因

虽然有人说

大爆炸理论也不见得不能与神创论相容啊

因為可以是上帝创造了这个大爆炸的啊

只是这很明显已经与圣经中所载的七日创世之状况不符了

而且人类的歷史也很明显不是只存在了六千年而已的样子

这些都是与那类神创论的说法不符的


可见这类一神教的确都是与当代科学不太相容的

而这类情况在佛教明显较少出现


在与科学的相容性上

起码佛教对於宇宙和人类的起源

都不是神创的

而是更像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论

因為在佛教的立场

一切都是因缘聚散而生灭无常

都是一种自然的生灭循环现象

而不是有个谁或者上帝去主动人為地创造了这一切的

因此它对於万有的歷史也不是那一万年都不到的尷尬设定

而是无始无终

严格来说单一个宇宙、世界也是有始有终的

说无始无终

是因為一个世界的终结、灭坏

又将就是下一个新的世界的开始、诞生

如此循环无尽

故说无始无终

所以按佛教的世界观

这个宇宙的确可以是开始於这种大爆炸理论

只是在那之前首先就是上一个宇宙的终结

然后才是这个宇宙的爆发

只是这就当代科学来说

观察大爆炸之前的事件应该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就也不能否证有这种可能性了


也因此

按佛教的说法

这个宇宙也终将会有终结的那一天

而这一个世界的一次生灭周期是一个极长的时间单位

通常就叫「一劫」

只是关於它具体换算為人类时间来说究竟有多长

还是有争议的

但基本都是以亿年起计的时间单位


当代科学认為

因為星球的数量极多

故若没有外星文明的存在在概率上是一件极不可能的事

而佛教就有六道眾生的说法

当中就有提到天道眾生

就是一种比人类有更大的福报、受用等都要比人类优越很多的一种生命层次

佛经当中就提到过很多种不同的天道眾生的存在

最著名或许就是「天龙八部」

这八种不同的拥护佛法的天道眾生了

这些说法都是可以与宇宙中存在著眾多比人类更先进的外星文明这一当代科学的推论相吻合的


在佛教的世界观中

一佛教化的范围

就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要类比的话

像我们所在的这个太阳系就可算是一个小世界(地球算係这个小世界中的其中一州,叫作南赡部州)

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

而因為自无始就已有无数人都曾觉悟成佛了

换言之

这种大千世界也有无数多个

这就与当代对宇宙中存在无数个大小星系的说法相仿

毕竟佛经中的很多说法其实都只是一个约数

说一千个

不等於就必须不多不少一千个

只是大约的意思


而在华严经中

更说事实上同时存在著无限多个大千世界

数量之多非是当代物理学中越来越流行的多重宇宙说

则数量不能与之相匹配


同时

佛经中也有佛陀说过

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命(八万四千只是约数,就是很多的意思)

这一类语句

似亦与近代生物学对微生物、细菌等发现有相合处


再说

佛法认為一切物质色相都是「空性」的显现

本质都是虚幻不实的

而这一种物质本质是空性、非实在的说法

与近代量子力学对於物质研究到极处都是一些不可确定的量子状态

这一说法

亦可相通


还有

因為佛教认為万物都只是因缘合生而没有自性(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由其他条件合成而生,又因為这些条件的散坏而源,所以它没有属於它自己的不变属性,都是变化无常的,这就是「缘起性空」)

都会不断变化、迁流不息

这自然就也包括了一切生物、物种的变化

从这一点看来

也与进化论相近


以上等等

都说明了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好像并不是在否证佛教的说法或世界观

反而更像是在逐步印证了很多佛经中两千年以前就存在的说法


当然

这也不是所有佛教的说法都与当代科学可以相容

相异处也是不少的

最明显的是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万法唯心论

而当代科学儘管已经没有一两百年前那麼绝对的唯物论主张了

但始终总体还是倾向於唯物论(实在论)的范式


不过

这一点在当代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来说

比如医学中明显存在心理影响物质的现象

如安慰剂效应

还有量子力学中观察者的意识会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物质在微观层面的状态

等等的新发现看来

也许未来的科学的基本范式将从实在论转向唯心论也未可知呢


总之

现在看来

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如它对一神教的伤害那样

而对佛教產生了伤害


而另一方面

佛教在现存的眾多知名的宗教中看来

也是相对地最有哲学味道和理性倾向的一种宗教

很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佛教相比於是一种宗教

更像是一种哲学

而且是非常体大思精的哲学体系


佛教也是很少数能发展出属於自己的逻辑学的宗教

在古代的逻辑学的两大传统

一个自然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

另一个就是佛教的「因明学」(儘管因明不是完全是源自佛教,但却是由佛教所发展而光大的)

因明除了是一种逻辑学

也是一种辩论学


好了

说了那麼多

以下

我就正式為你简介一下佛教的学说吧


佛教主要分為大小二乘

小乘即是罗汉乘(又叫声闻乘)

大乘即菩萨乘

主要分别在於

小乘主要求自己解脱

大乘人则发大悲心要做菩萨

即讲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不仅要自己解脱

也要眾生度尽方成佛

要救度一切眾生都和自己一起能离苦得乐

故就像乘著一艘可以载很多人的大船一起到彼岸

所以叫做「大乘」

小乘人则像小船只能载自己

所以叫「小乘」


我跟你推荐的佛教

主要就是指「大乘佛教」

也是我们中国汉传佛教一向的传统


不过

其实大小乘也是一脉相承的

大乘佛教也是以小乘佛教為其基础的

只是小乘人执守小乘义理而否定大乘

大乘人却不会否定小乘

相反大乘认為两者本是一体的

只是阶段不同而已


以下

我就以大小乘一切佛教宗派都共宗的基本义理「缘起法」為主轴

来简介一下佛教吧


前面已经简单说过了

佛教认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灭法

就是所有事物都是由它自身以外的一些别的事物或条件所组合成的

比如车由各种零件、车轮等所组合而成

才有「车」的存在

而当它这些条件散坏时

它就会坏灭

而復归於「空」

但当这些类似的因缘条件又聚合

又会產生出类似的现象、事物

因為一切都是在迁流变化、无常住之本性

因此一切是这样分了又合、合了又分、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缘起性空

一切皆生灭无常

这是佛教对万物的基本看法


这裡说的因缘和合

除了主要条件

即比如植物的种子和它自身的发展

这是植物的主因

其他次要因素或条件

即全部都要配合才能成就这株植物能够健康生长的

最简单的

比如阳光、空气与水份

都要配合它能成长的刚好适度才能使它成长

这些就是条件

比如如果连日大雨

它就不会有足够的阳光

又比如它如果被水淹了

它也不会有阳光与空气

又如果连日曝晒不下雨

它又没有足够的水分

任一条件不配合它就会坏死了

由生而灭了

这些条件其实是数之不尽的

继续数下去的比如

没有顽童来突然破坏它

没有其他天灾人祸的意外使它不幸

没有其他动物不小心把它弄死了等等

可以有千百万种条件都要刚好配合才能使它能有这生长的空间

而这些任一条件的配合

其实都是是无常而非必然的

其中的任一条件随时都可以突然丧失而导致这株植物的突然死亡

任一条件都无常地聚和散

所以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无常地生和灭



因為这些条件

又都是各自其他的条件配合才能成就的

而那些条件又都是无常的

所以一切事物就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分散而灭

大至文明国族的存亡

小至微生物的生灭

都是如此


其实按佛教来说

这些因缘背后都是由业力支配的

是具有必然性的

但因為业力都是人自己的选择的结果

自作自受

而每个人的自由却不具备必然性


另一方面

又因这些背后的因果千丝万缕

人类是难以理清的

所以就我们有限的认知来说

它们就好像都是偶然的分合聚散、不可预测的现象


因為他的自作

所以他的世界才是这个样子

因為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他的果报

无一例外

都是由他从前的所作

会决定了他现在的所受

他现在的所作

又会影响到他将来的所受

跟他有间接或直接相关的受用

都是受他的业力影响而这样表现的

所以它们的生灭变化

其实都不是因為偶然

而是由业力主宰的


但一切这些由业报所化的万事万物、山河大地、人事日用

都无一能够永恆不灭

都是无常的

这又是必然的

所以只是说导致它如何表现无常的因素不是偶然性

是业力

但不影响它们都是无常的这一属性(意思就是,无常不跟偶然性掛鉤,无常当中也有常,就是根据业力这一必然性。)


所以说万法皆空

即是说一切独立存在的事物

其实都是在无常之中的

空性就是无常性

但无常性不仅只有使万物有坏灭的一面

也有生生不息的一面

故可以说空性又会缘起万有

既然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无常的

而无常又会显现為一切事物的生与灭

而离不开万有的生灭现象

所以说

色(事物)即是空(无常)

空即是色

无常就是表现在一切事物上的

而事物也不会不是无常的

两者相即


因此事物的本质就是这种会不断生灭变化的无常性(空性)

空性就是这些个事物的真实本质

所以你以為这些事物

有它不变的自性

能够保有它的恆常存在

就是很多人根本上的认知谬误

因為这种谬误而有偏执

因為觉得自己的健康是恆常的(执著此為正常)

所以一旦健康的本质——即无常显现了

就不能接受

以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某些东西是恆常的

故它的无常本质出现了时

又不能接受

所以就有痛苦

要是从一开始在根本上就对事物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就不会去抗拒它们这种本质上不可抗的本性

而能随顺事物本身的因缘

这就是所谓「随缘自在」


但一切都是无常的话

岂不也是我们之前说过的虚无主义?

结果我们不也是找不到永恆的存在

一切都只能是相对的

而没有绝对的意义?


佛教当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宗教

所以永恆在这裡自然是存在的

只是它并不似是其他宗教和哲学裡所描述的那种想当然的「静止的永恆不变性」

而是一种动静一如的

「永恆流动的一体性」

用佛教的术语

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


简单来说

一切都是无常的

但「无常性」本身就是「常性」(心经中亦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一切相对,而為绝对的存在)

就是万有因為是无常的

作為个体的存在都是有限的、生灭的、无常的

所以本质上

一切独立分离的个别事物之被视為各自独立的个别存在就是一种错觉(无自性)

就像

大海中偶尔激起的浪花

转眼又会落入大海与其他海水融為一体

它们每一滴海水转瞬的生灭起伏

你根本来不及去為它们各自命名

它们就已经又消融於大海了

万物其实就好像你用马桶冲水时

水花不断四溅

然后又不断回归到那些水流中的那种感觉


换言之

一切个别事物都只是那些因為被马桶的激流偶尔拋起后又迅速落下的小水点们

在水流中混為一体才是它们的常态

被拋出分离的独立状态才是非常态

而你一般只会称呼瀑布為「瀑布」对吧?

你不会视任何一点溅起的水花是分离於瀑流的独立存在吧?

更不会為它们命名吧?

所以

视它们為脱离於大海的独立存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错认

而这种对事物本质的错认就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

本质上

只有作為整体的大海存在

而一切波浪的起伏都只是大海自然本有的局部起伏现象而已

根本不是独立於大海的存在

而海本来就是会有波浪起伏的(局部有生灭,随缘性)

但大海本身不会有这种生灭的现象(整不生不灭,不变性)

两种性状是一体的

就像波粒二象性一样的

即本体的随缘起伏性与它自身的坚定不变性是一体不二的


所以当我们说一切皆无常时

说的其实只是一切视為各自个别的存在事物时都是生灭无常的

而不是说所有一切作為一个整体时

也是生灭无常的存在

个别存在因為都是短暂存在的假象

所以都不是实在的

万有一体的本体性则因為是永恆存在而无生灭的

所以才是唯一的实在

在佛教裡

这个万有一体的实相本体

叫作「真如」

就是事物之真正的本来面目(本质)之义

所谓「如来」就是「如其本来」之义


它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因為它又是眾生皆有而為人们能够成佛的种子、潜在性

所以又称為佛性、如来藏

因為它既然是万有的本质

自然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质了


因為它圆摄万有

这个万有不止是某一个世界或宇宙

而是包括了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

就是包括了一切不同时空、世界、万有都作為一个「整体」的定义

所以一切存在都一定没有在其之外的

故称之為「一真法界」

是佛在超脱了一切心物形相之后所存在的境界

其实就是与万有為一体化之后而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而自在无碍的境界

那当然是在成佛前我们都无法理解的


又因為

这个万有的本性

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意识、精神性质的心体

也就是我们这一切具有意识之生命体、灵魂、灵觉之本源

所以又称之為「一心」、「本觉」等

也正正因為它是我们灵魂的本质

所以我们才有可能与之相通、回归到这种本性上

所以才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

否则如果这本体只是唯物的话

即使我们知道它是什麼物质

於我们的意识而言

也是无法通过提升意识之层次(禪修)而能与之相通(觉悟)的吧


也因為这种本体又可以叫作「空性」

主要有两个意义

第一是指万法皆缘起性空、空无自性的本质

可以称為「无性空」

第二是指「无相空」

作為一切的本体

它本身是没有形相的

这一方面是因為任何名相都是由分别而来的

没有分别就不能有任何名相可以被观察、思议

比如现象(相)是相对於意识主体(见)而说的

如果没有主客之分

又怎麼分别相与见呢?

所以「一相即无相,无相即实相」

另一方面

就像是眼睛不能看见自己一样

因為它就是纯粹精神或意识本体之本身(本觉)

所以它本身是终极的能知能觉

但不能如观察对象那样的观察自身

只是通过无明而幻化这些世间万象(万有都是它的分身,但不是它自身,如镜非本人)

所以因為这种「无相性」而说它是「空」

也是真如被称為「第一义空」的原因

但不管哪种空

都不是什麼都没有的意思

 

而既然缘起性空的反面

就是万有一体的意思

所以一切眾生本来也都是一体的

而这终极的一体性又是一个唯心的本觉心体

所以它就像是一个有知觉的身体的不同部分那样

也因此

佛菩萨自然会像在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去对待一切眾生

没有人我彼此之分(故谓「无我」)

眾生的痛苦

就是他们自己身上的痛苦

所以他们成佛之后都会永恆地在十方世界救度一切眾生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种大慈大悲的本性

也是一种佛性之理所当然


也因此其实按缘起性空的道理

就能与万有一体相通

也就能与天地万有感通為一

而这自然就会兴起眾生同体的大悲心

悲悯一切眾生

如父如母地盼望帮助一切眾生能共同离苦得乐

所以

这种由空至仁的一体性

也就是佛教依缘起法之教义发展下的理所当然

由小乘的缘起而到大乘的发大悲心的进阶

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而所谓「成佛」

简单来说就是

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而达到「开悟」

而能使自身由无常而证入永恆、由相对而证入绝对之境



「New Age Belief」新时代的信仰运动


那麼

应该如何?

通过什麼方法?

我们才能够得以证入这个永恆绝对的本体

而证悟成佛呢?


方法看似有很多种

但其实本质上

最直接的方法

就是「禪」


本质上也就是「专念」

也就是我们一般所听到的冥想、静坐、打坐等名称

本质上都是一个道理


简单来说

我们的意识其实有两个不同的系统

一个是思维心智的系统

就是我们平日裡的这个杂念纷飞

能思能想的头脑

它能作各种假设

在观察到的现象上

作各种推理、回忆、联想等等

它活在三维的时间裡

就是自己的虚幻妄想之中

而不是实在的当下


另一个就是属於灵性的系统

它是住於当下、万有无分

专念於一

但它不是无意识

它是直觉性的知道

而不是各种想像推理而想到的

那些都属於思维系统

因為没有分别心

没有思维概念

它甚至没有人我之分


物我两忘并不是指睡著了

也不是只能闭著眼睛一动不动的状态

我们一般很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时

我们的意识当然是很清醒的

但在那个时候

我们因為只专注於我们在做的这一件事上

因為头脑集中於一个对象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在那个当下

我们的头脑中没有了一切二元相对的概念

甚至连自己都忘记了

而因為没有了自己

所以也没有了非自己(无我无非我)


因為对象的存在是必须依赖於主体意识这种二元分别来界定的

像红色是由非红色的存在才能被界定的

如果世界上只有红色存在

我们就不会有红色这种概念

所以只专注於一个东西上时(我们渐渐只意识到对象,而没有了对自我的意识)

它逐渐就会使彼此

它与不是它之间的界定被模糊化、逐渐被打破了

所以那时我与非我

主客、能所

都融為一体

那就是一切分别界限都同时被打破了

主客一体

就是主(我)与万有(一切非我)合一了


那就是灵性系统的意识状态

也是我们回归到本体了

它同时也是只有当下的

在很专注时

当然除了物我

我们还会忘记了时间

没有了过去与未来

过去、未来、现在

这些都是分别心為基础的思维概念

都是假的

过去只是回想

未来只是想像

只有现在才是实质存在的


一切的妄念、概念、思考、联想、推理等等

一切思维系统的意识状态

都是以脱离当下為前提的

它们的存在空间就是当下这唯一实在以外的妄想空间

因為那都是非实在的

所以统称為「妄念」

所以能够使意识安住於当下

同时就意味著扼杀了一切妄念的存活空间

这个时候

我们所观察到一切现象

就都是去除了一切我们固有的信念系统、先入為主的偏见、等等的滤镜之后的本来面目

我们与本体界之间的隔阂被消除了

我们能直接领悟到、直觉到事物最本身的状态(物自身)

那就是事物的本体

所以安住於当下

就是安住於本体

就是与万有合一

都是统一的


因為灵性系统是与万有一体的状态

所以当然是我与非我合一了

当然就是无我状态

思维系统有概念分别

有我与非我等等

就是有我的状态

但我们知道

既然万有一体才是本体实相

无我自然才是实相

有我就只能是假象了


前面说的

做一件事很专注的状态

也能体验到冥想的意识状态

物我两忘

也忘记了时间

这种状态一般叫「心流」

但这种因為专注做事而偶尔体验

当然并不等於冥想的全部

实际上

这种偶有而被动的专念状态

只是一种非常浅层次的专念状态

距离所谓的「开悟」或「明心见性」之间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随著更专业的冥想练习

杂念会逐渐越来越少

专注力越来越强

而同时可以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否则

我们的专念只能非常的断断续续和浅表而已

所谓「开悟」

就是通过这些禪修训练

而逐渐达到最深层次的专念(以至无念)的状态

而彻底地证见本体

言则我们一般的那种专念状态

都只是稍微比平日更接近了一些本体界而已


而到达「开悟」那种层次之后

不等於一劳永逸了

你只是总算见到本体实相了而已

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安住其中

所以在那之后

到你能彻底安住其中而不復退失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完全安住於其中才算「成佛」了


所以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禪修训练

逐步地把由思维假相系统主宰著我们的状态

扭转成由灵性实相系统所主导的意识状态


所以那就需要我们更多时候

无时无刻

都要尝试「活在当下」

无论做什麼

都要更专注於当下这件事

该做事就专注的去做

玩的时候

也更投入的去玩

慢慢减少妄念

慢慢逆转两个系统的佔时之比重

只有当我们需要运用到「思维系统」去做该做的事时

才运用它

把它变回你「有用的工具」

而不再是一个无法停止它的「你的主人」

纠正这种颠倒的误认


因為十方万有本来就是同一个真如本心、一个整体

是「无有分别」的

因為我们有「分别心」

去计较、执著

这个是杯子

那个是桌子

这是这样的概念

那个是那样的名相

等等


因為有这些种种的分别心

认為有我与非我等等的分别

而把本来一体的真如区分成了万有的幻相

而后又对这种分别產生了很深的执著

就是觉得

这些分别是真实的

这些物体、概念是永恆地分别而各自独立的(即以為这些个别物有它自身不变的性质)

於是所產生出这一切万有

而且因為坚固地执著於我(我执)与非我(法执)是分别存在的

而使这个非本体的「假我幻相」变成了我们的所错认的自己

就是捨本逐末

捨弃了我们无分别而万有為一的本体自觉

而追逐这个因為妄想而產生的万有分别的「假我错觉」

而视之為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一种「颠倒梦想」(心经语)


用梦来比喻就很容易明白了

比如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无意识所造出来的不同梦境

梦境裡我们也有一个假我、梦境裡的非我、人事物

但其实都只是我们自己睡著后的潜意识幻化出来的

不是吗?


而因為在做梦

因此都忘记了自己是在做梦

忘记了自己本来是那个在现实中睡著了而正在做梦的人

而误以為梦境裡的那个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并且对此產生了很坚固的执著

深深的相信和认同这个梦中之我就是真正的自己

因此很难被吵醒


但是因為梦境毕竟是虚幻不实的

不能是永恆的

也就是它必然是「无常的」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

正因為它无法永恆持续

所以说它是虚幻的


总之虚假就是不能永恆

真应该是任何时候都是真的

所以唯有能永恆的才是真实的


所以一切梦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自身

都必然是有生有灭而无自性

因為它们本质上就是虚构的事物

梦境都总有破灭之时

何况以之為基础的万物呢?

因此它们都无法维持自身的存在

都在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

渐渐的畸变幻灭

因此都只能是短暂无常的

如梦幻泡影

并无真正的坚固不变自性

所以必须是缘起性空、空无自性、无常生灭而虚幻不实

只因它们相对於真如来说

真的都只是短暂的幻象而已


因此我们的「假我」也就自然都有生有死了

因為这个「我」和「身体」都是虚幻的

故生灭无常


但因為我们的本质是那不变的一体性

所以我们又能够永恆地重复这些生生死死的循环

因為虽然梦裡的我的确是假象

所以会在不同的梦境中转换、改头换面

但这个梦外的眠梦者却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梦境都在变幻生灭、换了一个又一个

但他的本体不生不灭

所以虽然轮转在不同梦境中生生死死

但这个作為同一根源的做梦者还是能生起一个接一个梦

一直做梦下去


因為我们还是很坚固地在这种颠倒的误认之中不能醒悟

所以一次梦做完了

又赶紧开始做另一个梦去接续这个对「假我的执著」

於是就形成了生死轮迴


又因為我们的真如本性本身就是有绝对的善恶判準的

你可以简单地理解為

其实都有一个普遍而相同的良知(就如只要眼睛没毛病,我们所看到的黑白色,就都是一样的黑白色)


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都先天地能够自觉到什麼行為是善、什麼是恶的

只是因為人人各自的这一良知明镜

因為各自业力不同

而有不同程度的垢染所遮蔽

所以有些人先天地少一点垢染

就能先天地更清明、更敏锐地能分判善恶

有些人则垢蔽多一些

所以就没那麼明确的能分别善恶

但这只是说显意识对善恶的自觉性有敏钝之别而已(如有些人会近视)

但是在潜意识来说(我都用一些更通俗概念来解释,当然不是佛教本身的术语)

则是一样的能够自觉善恶的


人人自己的本心都能清晰地分判和记录自己的所作所為

知道它是善是恶

一切都被自己的潜意识完整的记录在案了

於是

业力果报的原理

就像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你平日都在想、在做些什麼

都记录在了潜意识之中

晚上你很可能就会梦见了相关的事


又因為「善良与美好」本就是天生一对的

是同一类的事物

而「邪恶与丑陋」也是先天同一类的有内在关连的事物

这是我们先天都能够感觉到的

而物以类聚是很自然的事

所以很自然地

善行就会和善果(美好、乐事)產生对应

恶行也会和恶果(苦)相对应


美好的事物自然让人欢愉快乐

所以称為福报、乐果

遇到丑恶之事都使人难受

故即苦果


因為我们的潜意识对我们的善恶业因的记录都是分毫不差的

於是它的反作用力也是分毫不差的

就像你用多大的力打到墙壁上

它就给你多少的反作用力

不会擅自给你加减的

所以即使是有时可能会有延迟

但也是会算上相应的利息的(绝对公平)


因為果报的出现也是需要因缘和合才能產生出来的

就是它需要有外在的条件去配合才能显现

缺乏了相应的条件

或者种子尚未成熟

它就不会直接发出来

所以它总是会需要些时间

而不是即时性显现


而如果你这辈子都缺乏了这种外缘条件去配合

那麼你所作的恶因或善因就会一辈子都不会结成果实而出现了吗?

是这样的

它就不会在你这一辈子来回报你

而变成了是你下一辈子

或者再以后的某一辈子

当条件成熟时才出现

但理论上都是会算上这时间差上的利息的

就是说拖得越久才有机会出现的果报也会被酝酿得越巨大(比如你有应以水报应的恶果,但如果你都不近水,它就缺乏了这个显现条件,但它会蓄力,拖越久它蓄的力会越大,爆发时会更严重。比如一直未有机会被点燃却一直在增加的火药)


如果只是小的业力

就会化為你人生中某一时期的小苦乐事而出现

如果是很大的善恶业力

你在自己这一辈子根本很难有机会得到完整的报偿

所以就会成為你下辈子投向何方的决定性因素(它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才能回报你)

也因此

就会有六道轮迴存在

就是因為人的善恶业力之巨大

以至於只有人间这一道的话

并不足以报偿

所以极恶之人就必须要有超过了人间的恶劣环境去报应他

极善之人也需要有超过了人间的美好环境去报偿他

故此除了人间这一道之后

在此之下还有「地狱、鬼、畜生」这三恶道

而在人间之上则还有「阿修罗、天人」(阿修罗,是指修有大福报,但却不修智慧,所以虽有很大的福报,但心态却还是贪、瞋、痴、慢等很严重的状态,於是就成為一种虽然享有近似天人的福报享受,但心智却是偏好斗争、名利权等欲望,喜爱搞破坏的,你可以理解為「天魔」之类的存在,他们的享受是超过人间的,所以也属於善道,但却是与天人可以说是一正一邪相对的存在)

包括人间道在内合称為「三善道」

全部合起来即是「六道轮迴」


六道的眾生

因為都是依据这种对假我的坚固执著(我执)

而随著自己的善恶业力

於这由自己的本心所幻化的六道之间轮转不休

善报享尽就掉落

恶报受尽又上昇

又继续不断作善或作恶而在六道中受报轮转

不断的高低起伏、循环不休


故此

因為即使是六道中的天道的福报也总是无常而有尽的

它以善业為力而生起

而善业总是有限的(做多少好事就有多少善业,但你一生中无法做无限多的善事)

所以它的福报也是有限的

因為天人这一道

用我们一般的说法就是「天堂」的概念

就是种种超过了我们人间所能想像的享受

供天人长时享用、随心所欲

相对於人间来说都是我们所很难以想像的快乐程度

同时地这些享受对於善业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而在这些享受之中

我们都是很容易变得耽於逸乐而放纵的

所以我们很容易迷失在逸乐之中而缺乏了善行

而即使我们在天人这一道裡努力去行善

所累积的福报都抵不过我们各种在天道中自然拥有的享受所產生的消耗速度


所以

不管怎样

一般来说天人这一道的福报都是不能持续而有尽头的(除非他行菩萨道,即皈依大乘来修行)

而一旦从天上掉落

很容易又会长时间掉进了三恶道裡受苦出不来


因為善恶业是不能互相抵消的

就是你做了一件善事又做了一件差不多的恶事的话

两者不会对消

而是你会因此而将会得到一个善报和一个恶报

所以你天福享尽就意味著你的善业耗尽了

该轮到你之前还未清算的恶业了

这就会导致天人一旦享尽了天福掉落

很容易就要直接掉到三恶道裡去还债了


总之

即使是六道中最快乐的天道

其福报享受都是短暂无常的(相对於永恆来说都很短,儘管天道比人道寿命长很多)

所以在六道中的眾生

总的是来说都是苦多乐少、苦长乐短的

所以说「眾生皆苦」


所以我们就应该要追求断轮迴、出三界

追求真正的离苦得乐、超脱无常

这也是小乘佛教的终极目标


怎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

如前所述

基本方式就是「禪」


大小乘、乃至外道

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禪修方式

就是通过息心静虑

停止心念的妄想分别

而使自身的意识层次通过这种定力的修习和开发

而逐步回归到那个万有无分别而一体的本觉之中


因為问题最初就是出在了因為我们在本体上產生了迷惑(无明)

而產生了妄想的分别心、分割和区别了万有

而產生了主客、能所、我与非我的种种虚妄分别

就像梦裡的山河大地和人我之分

明明都是「同一个脑袋」

却在它所造的梦境裡看到了梦中的我与梦裡的别人的幻觉

而且產生深厚的「执著」(我执)

而起种种做作、业力

而有六道轮迴


所以方法

自然就是要能对治这种对虚妄分别的执著

和对这不断轮迴换面的假我之执著(我执)

才能破除这种由之而生的六道轮迴的幻象了

此正所谓

梦裡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禪定从浅到深之间存在著很多个次第

佛教对於外道所能达到的禪定层次

就总结為「四禪八定」


就是因為外道的禪是未彻底究竟的

所以不能达到无上佛果

但也能成為更高级的天人存在

在天道中也分了很多层次(二十八重天)


四禪八定就是天道当中的两大层次之间的分级

即色界和无色畀


六道眾生

有三界之分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就是我们这些比较低层次的六道眾生以及欲界天的天人

因為还有「欲望」

欲心较重之故

欲界层次的天道只要有福报就能上生

所以阿修罗最多也只能是欲界的天人

不能生於色界天


色界开始就只有天人一道

除了已经去除了欲望之外

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定力层次才能上生


色界因為已经基本脱离了粗重的欲望

但还有物质形相(色相)存在

所以叫作色界

层次比欲界高

福报受用、寿命等自然也殊胜很多了

根据定力深浅而有四大层次

叫作色界四禪天


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次

无色界是纯精神领域

不仅超脱了欲望

连物质形相都超脱了

更逍遥自在

所以叫无色界

亦有四个层次的禪天

但是即使乃至上生到三界六道的最高层次的天界

亦是世间最高的定力层次——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中的最顶层)

拥有了「八万四千劫」的超长的寿命

和三界中各种最殊胜的世间福报、快乐、能力、幻化自在

但是依然是属於三界六道之内的世间层次(未出三界,还要轮迴)

它的定力到了时候就会退失堕落

所以终究还是无常的「眾生」而已


通过小乘人的禪修方式

即如四念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

则能彻底而恆久地破除了「我执」

因此就能从这一假我的幻梦中醒觉

而超脱了此三界六道之轮迴


他们通常会借住在色界最高天的「色究竟天」之中隐居、逍遥自在

这种果位

就叫做「阿罗汉」

小乘人自以為这就是最究竟的果位

但其实还不究竟


因為他们只管自己离苦得乐

怖畏生死、沉空滞寂

所以又被称為只顾自己的「自了汉」


因為他们断了六道轮迴

故能长久保持自身的生命层次之存在

但因只是断了「分段生死」

还有心念生生灭灭的微细生灭变化未断(即变易生死未断,即未能永恆住於大定中)

故他们只是相对的永恆

不是绝对意义的

也因為他们对生死与涅槃还有分别心

怖畏生死而贪住涅槃的寂灭境界(生死跟涅槃二元对立)

所以还有分别心

就是还有微细的「法执」尚未破除

所以还不算究竟


要究竟成佛

则必须要依靠大乘的方法方能做到


其实大乘的禪与小乘乃至外道的禪

并不是矛盾的方法

也是一脉相承的

差别只是够不够彻底而已


简单来说

大乘不那麼的强调静止的形式


大乘又叫菩萨道

大乘的修行主要就是在这种「菩萨道」中开展的

菩萨道

就是发大悲心济渡眾生的自利而又利他的行為


大乘最基本的修行方式

就是「六度」

即「六」种能够使我们从此岸过「度」到彼岸的方法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


排在首位的就是「布施」

布施有三种

以财物布施给贫苦

就是「财布施」

以所学到的一切知识教给想学或有需要的人

就是「法布施」(尤其是教授佛法)

力所能及去帮助处於急难恐怖的人

為他们消除苦难、免於恐惧

是「无畏布施」


这一方面是帮助苦难眾生(眾生包括了一切六道的眾生、不限於人)

是大悲心的体现

另一方面就是对治自己的慳吝贪欲

能够把自己的身外之物布施给别人

乃至身体、身内(如捐血、器官)也能捨得

所以就同时是一种放下执著的练习

越能放下一切的人

就越没有被某些东西、执念所绑架的状况

越没有那种患得患失、担惊受怕的苦恼

所以就能越自在、没烦恼


持戒主要就是断恶修善

消极的说只是不要做坏事(断恶)

积极的说

不做一切坏事其实就是要做一切好事(修善)

因為比如见死不救就是恶

不能见死不救

这一断恶就包括了救人这一善行的必须性

所以

断恶这一要求

推到极致就已经包含了一切修善

因為「见善不為」就已经是一种恶了(懈怠、放逸)

只是就初学者而言

要求不用太高

先能把基本的明显的恶行戒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

到时再说更高阶的要求(诸恶莫作,眾善奉行)


忍辱

就是安忍一切顺境、逆境而不為所动心

不為他人所恼

一切苦

都当是消业还债

默默接受便是


精进

就是勤力、不懒惰

当然是勤於善法


禪定就是静虑

前面也说过了

是一切灵性修行的根本法门

前面说的四度

可以说都是為了让我们能有更好的心境去禪定而作的準备工夫

都是為禪定而存在的


般若

就是大智慧

简单来说

就是能够安住於空性当中而没有执著的智慧

更简单来说

就是能够「无执」

这样才能获得大自在

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随缘自在」

能做到就是般若了


但这好像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大悲心有矛盾?

一切都不执著怎麼可能有大悲心呢?

大悲心不就变相也是一种执著吗?


这个矛盾其实前面也解过了

这裡再说一遍

因為般若与大悲是统一的

这正正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整个六度都是以此為核心

禪也是在这之中开展

也是為了得到这个本体



这个「空性」

本身就是一体性

就像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整体

都是「我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手受伤了你会不会痛?

你的手在痛的话你会不会想办法要让它消除痛苦?

感同身受

这就是仁、就是大悲

悲前面之所以要加一个大字

就是指这种慈悲心

不止是针对某一个或某部分人的同情心

而是一种

遍及一切法界眾生而平等无差的一体之爱

就是「同体大悲」之义


所以空性与大悲心本来就是同体的

本体的不同面向

一切都不执著的智慧

就是放下了对一切个别事物的分别执著

包括自己的我执

於是我们就会从小我上升到大我

而安住於这种一体性的空性智慧之中

那同时就是一种万有同体的大悲心



当不执著(捨)到了极致

就会得到真正的大悲(大爱)


反过来

如果我们能够把爱扩充到极致

比如儒家的方式

推己及人

扩充这种仁爱的范围

由我及亲、由亲及人、由人及生、由生及物

以至於无限

这时

你也会到达一样的对万有都平等无私的一体之仁

平等无私

也就是对个别都无执了、也无我了

即与不执於一切生灭法的空性智慧相统一了

二者殊途同归


因此大乘的禪法

总结起来

就是一种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方法

悲悯济度眾生的菩萨行与自度自利的禪是一体不二的


因為真正的一体(一元)

是真正的「无分别」

是不会还有生死与涅槃的分别

即是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无常)与觉悟断轮迴(常)的分别

不常不断、即常即断、常断不二


小乘因為还有这种分别

所以还有法执

他们认為自己住於静止不动的定境之中就究竟涅槃了

而厌恶怖畏於这种六道世间的生死

区分了两者(二元)

因此他们不敢生生世世回来这六道之中济度眾生、捨己為人

他们偏安一隅

执著於自身而不理会眾生

认為眾生都是幻影而已

不值得执著

却忘记了自己本来也只是从眾生而来

眾生虽然如幻

但都有成佛的可能


大乘则了解

生死与涅槃无二

动与静不二

空性与大悲无二

利人与利己不二

所以是真正彻底的无分别

真正的放下了法执


所以大乘菩萨

首先是在行住坐卧中都不离禪定

就是专一的训练、定力的训练

但是这种专一不是完全静止的或者只是观呼吸的那种静坐方式

而是同时

在观察心念

判断什麼是应该作的

什麼不应该做

就是在心念上為善去恶、断恶修善

守善至於止於至善

即唯善无恶

善恶亦无分别了

如唯白无黑

白亦无从被区别出来了

故止於至善亦即达无善无恶无分别之境


菩萨一边提升自身定慧力

一边度眾生

遂步从十信位、十住、十迴向、十地等的菩萨位阶中提升

慢慢地生死的世间不能影响我们定於涅槃的心境

不再為外物所动摇

以至於能在生死之中不动心、不退转

这就是达到七地菩萨的境界

恆度眾生尽於未来

以至於成佛

依然化身万千来度眾生

生死与涅槃无二无碍

这就是菩萨道

这就是真正的一体、一元、无分别、无二元对立、绝对


其实到了大菩萨的境界(初地以上)

就能神通自在而能自由化千百万分身

就不需要自己亲自去投胎

能更有效率的度眾生


比如我们常听说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这种其实早已经等同於佛的果位了

只是因為「观音菩萨」这个法相跟眾生更有缘份

人们更喜爱他这个形象

他以此形象度生更方便有效

所以就保持这个形象来度眾生

而他也是能化种种身来救度眾生的

某些有缘眾生需要什麼形象身份的化身来得到救度

菩萨就会化出什麼样形象身份的眾生去到他身边救度他

比如成為他的父母、亲友、师生、妻儿、同事

如此等等


由观音菩萨化身而来的眾生

在十方世界都多不胜数

各有各的任务

一些大成就的伟人、发明家等等

都可能是某些菩萨化身為达成某些贡献或帮助而来的

而他本体却是以一种更能够入世的形象——「观世音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

普度眾生

而不需要亲自去投胎成為六道眾生

否则我们念观音菩萨、求他救苦之时

又是谁在冥冥之中救助我们的呢?


这种层次的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

都是大乘佛弟子所欲成為的榜样

希望将来也能成為这样的大雄豪杰

也能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魄


说是这麼说

但是对一般人的修行(甚至不需要是佛教徒也可以)

也不用一下子要求得那麼高

平日只要能够注意觉知当下、保持正念

和能养成静坐习惯的话

对於灵性的开发

还有平日的日常生活

已经有莫大的助益了


禪修这种方法

过去科学还未触及这一领域时

只以為是宗教的神话空想

直到近几十年开始

对於冥想越来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之后

才开始发现冥想这种行為对於人类身心的好处是非常之多的

以至於冥想近年来西方已经越来越流行

有种像「天天都要做的运动」一样的趋势


粗略来说

一般心理学中所说「高峰体验」、「心流」等术语

指人在做事专注的状态时心理所感到的满足感、幸福感

其实就是一种较浅层次的入定体验

真正的静坐冥想

可以体验到比这种高峰体验

更高峰的体验


它本身也是一种专注力训练

专注本身就是一种事务要做得好

所必须甚至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使人的头脑更清明、思维更敏捷、更有智慧

更能清晰的分辨什麼是更重要的、什麼没那麼重要

不容易被纷乱的世事万象所迷惑



很多研究指出冥想能够治癒情绪病

比如焦虑、抑鬱等都市病

冥想习惯都是一种治本之法

使人情绪更稳定

心境经常保持平和、喜悦、安乐


也有些研究说明

冥想可以提昇人体的自癒能力

能够加速康復、提升抵抗力等等


总之对身心都有很多好处


而冥想或者正念生活、活在当下等等

其实也是近百年以来

在西方越来越流行的一种灵性信仰运动

以诸多近世的灵性大师的教导

及一些灵性资料(近世天啟的一些教导)

以提倡人类文明会在现在这一个世纪(廿一世纪)

开始进入一个文明全面进化的新时代(New Age)

而且是一个更重视於灵性发展的时代

所以说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灵性层次来迎接这个新时代的

一种全球性的灵性信仰提倡运动

虽然来源、派别眾多

但它们都有一些核心而共通的理念

比如一体性、去中心化、正念、静心、活在当下等等


而这些理念和教导

实在也与佛教的基础部分的教导

也是相通的


本来在佛教中就有「缘觉乘」一说

就是在罗汉小乘与菩萨大乘之间的一个层次

严格来说

也算是小乘之一

但层次较一般的声闻罗汉要高些



缘觉是相对於声闻而说的

声闻是指要亲身听闻佛陀说法或者接触过佛法才能领悟真理的人

一般就是指罗汉乘

所以罗汉乘又叫声闻乘

而缘觉乘

就是指不需要亲闻佛说法或者不需要接触过佛法

而能自悟的圣人

因為这类圣人多半是通过观察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因缘的规律(即十二因缘)

而领悟成道

达到与罗汉或大菩萨相类的境界的

所以就称為「缘觉乘」或「独觉乘」


据此

我们可以知道

古来的诸多外道有修证和开悟的大德圣贤

比如道家的老庄等

其实都可以归纳到佛教的此一「缘觉乘」之中

只要他们依据正确的方式和相同的道理而得道

都是值得尊敬和可遵从学习的觉者、圣者


在这些新时代信仰之中

我认為「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所载之理与佛法相通且深入浅出

很值得一读

网上可找到免费资源阅读


总之

一切虽然都是无常的

但一切之作為整体却是不生不灭地永恆的


按更严格的佛教说法

即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

两者不一不异

一方面它不能言传

所以在概念上说常或无常都不对

因為这些都是语言概念的二元对立的判断

本体是绝对而离言、离名相和离二元相对性的

另一方面

它之作為整体存在也不是严格定义下的那种「常」

即不是一乘不变的形式

而是如大海般

波浪自然起伏不断

而不是静止的

所以作為整体的常

是与作為其各个局部的一切生灭变化所共同存在的

所以单说它常或无常

都不能包括它的全部面向

只能说它是既常既无常、非常非无常

是常与无常一体不二的存在


但这样说也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本体终归是只能亲身修证才能体悟

而不能言传的存在

言传都只是方便说

不是本体本身

只是路标

不是目的地

「道可道,非常道」


而通过一些提升意识层次的修炼方法

主要即禪修

我们是可以逐步达到与天地万有一体

超越了这个短暂的物质形体的生死

从无常而达於常的境界(严格来说是不常不断)


而专念的方法细节、冥想的窍门等等

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教学

简单的说

就是可以通过集中於自然的呼吸感觉

尽量放鬆不去思考任何东西

而渐渐随著妄想杂念越来越少而使心境渐渐达到一种清净轻安的愉悦感觉

随著训练而逐渐加深其深度和时长

而渐次提高自己的灵性


不过

我还可再推介另一个更简单容易的入门方法

就是对情绪的自觉


因為情绪如果太强烈

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情绪

都是不好的

比如一时狂欢、狂喜过去

因為事后的巨大落差感

通常只会迎来更大的空虚、落寞

所以任何情绪一旦太过强烈其实都是一种痛苦


情绪经常波动的人

其实都活得很累、很苦

也没有真正的自我

因為你平日都被外在事物所影响、没溺於各种情绪之中

没有自己的自主力、自控

你既然不能不被左右

也就自然是没有自由和自我了


所以能否掌控自己的情绪

就是人生苦乐的关键

而对情绪的自觉力

就是情绪自控的关键


因為情绪都是对外在事物的执著的反应

因為对某些人事物的执著

因此它的好或坏、得或失

就使我们随之被舞弄、爱恨、悲喜、怒忧惧等等

摇摆漂溺而无定力


换言之

情绪越大

就意味著我们的执著心越重

就活得越不自在和苦恼


因此习惯於觉察情绪

就是擒贼先擒王

抓住关键点来警觉

而不用每个心念都要自觉

或者要求自己无时无刻都活在当下或观呼吸那麼高的要求

更容易操作

门槛更低


因為当你觉察那一刻

你问自己这是什麼情绪、反应

你就已经从那情绪中抽离出来了

你已是在观察前一刻的自己是什麼心理情绪

当下的你已在观察

那就已经是一种对情绪的一种隔离、削弱、缓冲了


也只有当你自觉时

你才能有自由

因為你意识到你在做什麼

和你可以做什麼

你可以停止或继续、向左或向右

有自觉才能有选择

无自觉你就只能在其之中

你不知道自己还能有其他反应模式的话

自然就谈不上自制、自由了


当你越来越熟习於情绪自觉

你自然而然地

对自己情绪反应更敏感、更警觉

也就更有自制力、自控力

慢慢情绪会从不自觉的大起大落

变成具有自觉的越来越小的波幅

你对外在事物的执著越益减轻

而能不為外物所动、役物而不役於物

达到了不动心

就是定

这也就是其中一种禪定的修行方式(观心)

心态也自然越益自在、平和、喜悦


因為情绪都是对外在事物的心理反应

所以觉察情绪

就是要在「事件」或外在的刺激发生时的那刻就要自觉了

只要你把某种外在的状况、刺激的发生当是一回「事」

就意味著你对它有分别、执著的反应

就会对它有或正面或负面情绪

就是要警觉於「事」来的一刻

你就要提早知道

并先反观自己的内心对它的反应是什麼?

是什麼情绪状态?(比如,突然有人惹到你了,你就要警觉到「事来了」,那就是你会有情绪反应的时刻,你就该先自觉一下自己当下是「什麼情绪状态?想怎麼样?」)

这就自然而然使你与「这事」之间隔了一重

使你就如穿了保护衣一样

能知道自己有什麼选择、更有自由

也就不至於太没溺其中了


一开始

你只要「看」就足够

就是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不用强迫自己停止或如何

因為那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你一开始可能控制不了

但当你越来越自觉时

你自然会看得越来越清楚

什麼样的反应会為你带来什麼样的后果?

长远来说是利是弊?

你都看得很清楚

你自然越来越知道什麼是应该(善)、什麼不应该(恶)

那时候

对你来说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為、反应

就是毫不费力

因為只有当你看不清楚路面上有狗屎

你才可能会不小心踩了上去

但当你都看得很清楚

绕过它不就只是很自然的事吗?


起点就是这麼简单

自然而然就会达到观心、禪定之效

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觉悟成佛)

都可以从这种简单的「自觉力」的培养开始


但如果你连这个方法都嫌麻烦

还想要更简单的方法

那就只能是「他力法门」了

禪修等方法是依靠自身的努力来修行成就

所以叫「自力法门」


但佛门中其实还有更方便的修行方法

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相信而已

就是依靠佛力的帮助而能一生成就的「西方净土法门」


净土

你可以简单理解為是一所佛陀以无量功德和大愿力所幻化而成的一所佛学院

依靠称念佛名的方式

就是佛所為眾生所準备的车票和入场卷

只要你能在临终时能够念佛乃至十句

就能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

在那边你可以由诸多佛菩萨(乃至阿弥陀佛,他可以化身万千)亲自指导你

所以只要能往生净土

修证成佛就是十分稳当的事

绝不復退转堕落

而成佛之后你又可以化身回来度眾生行菩萨


所以你经常能看到很多佛教徒都爱念佛

总是一句句阿弥陀佛的念

其实就是在修这个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因為主要是依靠佛陀的功德和愿力的加持

所以又称為「他力法门」

就像因為可以坐车

所以不用走路一样

极為方便

亦是自古以来度眾生最多最广的法门


唯一的问题只是你愿不愿意相信而已

因為有时候太方便反而让人难以置信

好比古代人未见过飞机

你邀请他乘飞机说这样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不用走路

但因為他未曾见过、也不理解飞机的原理

所以就不肯信

还是寧愿自己用脚一步步走路过去


最后

我想说

人生在世如果从没思考过真理的问题

没尝试去考究过它

活的不明不白

死也不明不白

只是甘於如猪狗微尘般一闪而逝

也许就有点对不起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吧


总之

当我们问在现今这个新时代裡

我们还能信仰什麼的时候

在这个时代裡还能够有一经得住时代的理性和科学考验

而使我们能够超越於虚无主义的信仰

如果我们不武断地在未经检验之前就断定说不存在这麼一种精神信仰的话

那麼我相信

佛教就是种很合适的选择之一吧


不过即便你不想信仰宗教

灵修与否还是对个人生活的苦乐很有关係的事

就算只是想让心境开阔一些、活得更开心

都可以从这情绪自觉的方法开始做

绝对亦能终生受益


能请你在这个「新年信」我一次吗?


如果真的有幸能让你读到这个文章

并且读到这裡

我会很高兴

我衷心的希望可以打动到你


你真的很美好

我知道

我可能真的配不上你(其实真的配不上)

所以我也不太奢望能够真的有可能成為你的什麼人

只是偶尔聊聊天的笔友之类的话

可以吗?


或者只是偶尔

你给我一些题目

我就尽我能力范围内给你写一写

这样可以吗?

如果能够这样

我已经很开心了


我没有印象许过什麼新年愿望

这可能是我第一个新年愿望

如果能够在这个新年

得到你的信任

能跟你成為笔友或网友之类的

就太好了


可以吗?


新年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