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支撑与幻灭
支撑与幻灭
寻求自我的救赎是每个内心陷入冲突与困顿的人的必然选择,但如何救赎,怎样才算救赎,不同的道路也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是继续寻找支撑维系病态的价值,还是放弃外在价值的寻求而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是需要停下来思考的问题。只有对救赎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明白哪个是“宽门”,哪个是“窄门”。
圣经说:世间有宽窄两道门,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那通向灭亡的门是大的,那条路是宽的,从那里进去的人也多。然而,那通向永生的门是多么小,路是多么窄,找到它的人是多么少。走在宽门大道上的人,可以为所欲为,似乎是自由的道路,但结局是可怕的,因为此路的末段通到地狱;那窄门小路,却是通到天堂。
许多人为了寻找道路,费了许多苦心,也付了很大的代价,却没有能够认清正路,徘徊在歧路之中,感觉得悲观失望,无所得,只是劳苦愁烦,所留下的,只是一声叹息。
救赎的道路究竟在哪呢?大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同时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了责任.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从小父母离异,她和妈妈一起生活,不过却受尽了妈妈的打骂与嫌弃,并且妈妈也把对爸爸的仇恨也转移到了她的身上,认为她身上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小时候,每次回到自己家门口,她都要哭十几分钟再进家门,她觉得很恐惧,没有人可以帮她,她感到无助。
从小被妈妈嫌弃,最后她终于开始嫌弃自己,她不认为自己有好的与可爱的地方,并认为所有人都会像妈妈一样嫌弃自己。虽然她长相漂亮,但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都是丑陋的,见不得人的。
为了摆脱这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自恨,从小她就装成一个大人,她也把自己躲在一个由善良、漂亮、优秀、被爱所组成的壳子里面。她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好,畏畏缩缩,所以她必须要活成想象中的样子。

当一切顺利,心随所愿的时候,她也曾找到了一种“治愈”的感觉。此时,她以为自己终于不再是那个被嫌弃的小孩,甚至还有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便如此,她终究还是逃不掉现实,毕竟无论她多努力,也注定有失败;无论她多善良,依然会有丑陋;不管她多讨好别人,依然有不喜欢她的人,当幻想被现实打碎之后,她就会拼命地寻找支撑。
当这层壳被撞碎的时候,她突然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无助的孩子,并陷入到抑郁的状态之中。此时,她不想出门,不敢和别人来往,担心被嫌弃,并且极其依赖别人——她想要找到被爱的感觉,只有被爱,和她所欣赏和崇拜的人融为一体,才能减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卑微。此时,爱成了她“生命”的支撑,在对方身上可以找到她所不具备的能力或品质。如果,这最后的支撑也不在的时候,她恨不得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她确实也这么做过,此时的轻生也是一种留住对方的手段。她就好像一个落水奄奄一息的人,只要能抓住一根原木,她就不在乎这个人到底爱不爱她,到底适不适合她,到底值不值得去爱。
为了维系爱,她把漂亮与被爱联系到了一起,她内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漂亮才值得被爱。一旦感情出现裂痕,她就认为是自己不漂亮了,并会用不断整容的方式来找到“自信”,并试图挽回对方。
她不敢相信对方爱或不爱她和脸没有关系,虽然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她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女性朋友,对方同样拥有美满的感情生活。毕竟承认了这一点,她也就失去了对感情的掌控感。
当然,她的支撑不仅是脸蛋,也不仅是男人,还有成功,善良,完美……当她在事业上顺利的时候,此时,她就不在乎男人是否爱她,而相反也是成立的,当她在事业上遭到失败,在和她假想敌的比较中处于劣势,此时她就强迫性地需要爱,敏感对方的态度。
此种循环不停地上演——自卑,男人,整容,成功,自负,幻灭。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贯穿在她生命的各个阶段。其中一个方面破灭了,她就幻想另一个方面,当这些都破灭了,她整个人就崩溃了。
虽然她所做的一切看似是在救赎自己,但实际上却是在自我毁灭。她一直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虚假的安全与价值,但一阵风就会摧毁她苦心建立的纸牌屋。
在清醒的时候她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因为不敢直视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伤痕,她只能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做着无用功,试图维系一种生的希望——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她的精力被极大地浪费,她的生命在这没有尽头的循环中不停地被耗竭,她所追求的希望,最终都以破灭告终,但她为了逃避本来的自己,却不得不再给自己一个新的希望,这样于此反复。她以为变美了,就会被爱了,就不会被抛弃了,但现实却一次次地辜负她,强迫性地整容最终成了她减轻焦虑与逃避自我的手段。在她没有醒悟之前,这个无望的循环会一直继续下去。
虽然对神经症形成机制的分析患者也能部分认同与理解,但治疗师的劝告有时就好像是一个魔盒的封印一般,只是起到暂时的作用,当心魔泛滥必定会冲破封印,再次让他陷入到非理智的执着之中。一方面,因为他曾经体会过那种被救,那种活在“幸福”与“安全”的感觉,虽然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不过他误以为那才是生活,那才是正常,那才是他本来的样子:另一方面,因为他病态的价值并没有被打破,他依然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他只能用优秀来减轻卑微,他只能用幻想的伟大来无视现实的平凡,他只能用表演的完美来逃避本来的自己。在这一切彻底失效之前,他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些试图拯救自己的方法的,就算这些方法只能给他带来暂时的安全,而非真正的治愈。
虽然治疗师苦口婆心,不过患者并不能完全听进去,他依然存在侥幸心里,以为只要做到了心魔的指令,达到的应该的要求,那么内心的冲突就会停止,他就又可以找到幻想的中的安全与价值。
一位患者写到:我的信仰是——我不可能被打败的,人生有顺境逆境,在逆境中,我要像一颗种子一样,埋藏起自己的锋芒,去吸收去沉淀,去成长,去进步,待得机会,待自己羽翼丰满,便可以冲向蓝天。挫折只是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我一定能战胜它,那些杀不死我的,必然会让我更强大。待我更强大,我会把属于我的,我所经过的苦难,十倍百倍的去偿奉还,我在等。
他早已经走火入魔,他不会在意他所追求的一切是否符合实际,不会注意到这个病态的循环是否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上演,他难以停下脚步来反思自己,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变好。这种变好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而是方方面面,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要达到极致的好。例如,一位患者就在不断的挫败中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六大工程”的目标——“一级建造师”“漂亮女人”“健身”“有钱”“心理健康”“牙齿健康”。为此他非常自律,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也不玩游戏,不交朋友,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他这六大工程上。只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不是离这些目标越来越近,反倒是越来越远,所以他陷入到了恐慌。
患者来治疗当然是希望治疗师能帮助他完成这一切,然后建立价值。但如果治疗师真的这样做,实际上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虽然短期他会感觉很好,认为自己在进步,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进步并非是把自己变好,而是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好。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治疗师并不是帮助其进行心理建设,反倒是帮助其放弃原有的病态执着,去发现内心真实的需要与情感,并面对真实的自我。但他却难以扭转过来,因为他无法忍受失衡和分裂,他担心内心深处的恐惧会将他撕裂,所以他必须急于修复这一切。就好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并没有耐心去分析他落水的原因,只想快点上岸。
但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实际上他并没有分清楚。在他潜意识中存在这样的需要,就是他比别人优秀就是正常,别人比他强就是不正常;他完美无缺就是正常,和常人一样有缺陷就是不正常;他纯洁的如圣人就是正常,有任何人性的污点就是反常;他出类拔萃就是正常,他平庸无奇就是不正常;一切尽在掌控就是正常,世事难料就是不该存在的症状……就好像一个女孩,她所谓的正常就是被所有人尊重认可,以她为中心,一旦有人不把她当回事,她就认为是不正常,认为自己病了,幻想治好了就可以让别人看得起她了。实际上,这一切只是现实,并非她认为的病态,只是她不愿面对罢了。
当然,我经常说的词是现实,但一些人并不真正理解现实的含义,理论的解释是: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而一位患者的解释似乎更接地气:你说得对,也许多一点丢脸和挫败反倒对我们患者来说是好事,虽然会引发强烈的内心波动和痛苦,但也能够让我们看清现实。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任何人都有缺点或缺陷,我也有;现实就是,所有人都会有丢脸出丑的时候;现实就是,我不可能永远都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现实就是,我不可能比所有人都漂亮;现实就是,我不可能在任何场合中都是中心,别人都顾着我;现实就是,我不可能比所有人都强;现实就是,我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现实就是,我也不可能得到一个人百分百的认同;现实就是,不会一切如我所愿。而我呢,总要对抗现实,无异于以卵击石,现实的东西能改变吗?能强求吗?
因为无法面对现实,所以患者不是强迫自己,就是逃避现实。但错误的方向只是缓解,只是掩盖,而问题的本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并且如果通过某种方法维系达到了一种病态的平衡那么也极其危险,毕竟这阻碍了他觉醒之路。此时,他就好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人一般,稍有不慎就会从高处跌落。就算他看似一切良好,内心也总是体会到或轻,或重的焦虑感。一位患者谈到,虽然生活看似平静,不过他内心总是感觉会有什么大事发生。
在治疗中经常会遇到时隔多年的患者再次来访,而当询问为什么没有继续治疗的时候,往往会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经过他的“努力”维系了一种平衡,焦虑得以缓解,他虚假的价值得以维系,他用外界的光环掩饰了内在的卑微与伤痕,所以他以为自己治愈了。再次来访就是因为现实打破了这一切,他才意识到之前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治愈,所以他又不得不再次试图通过分析来了解自己。

一位十年前咨询过一次的患者,十年后他再次来访。当初他因为强迫性思维求治,他存在诸如,思考数学公式怎么回事;语言这么复杂,人怎么不想就能说的出来;写字这么复杂,为什么人不要想就可以写等穷思竭虑的强迫。
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玩,那时他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觉得自己是清醒的,别人是混沌的。上学的时候如果别人学习比他好,他就认为只是自己没有努力而已。但是要毕业了很多现实摆在面前,他才发现自己不能拯救世界,也不能帮助非洲难民,甚至连找工作都成问题,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开始问自己:我是谁?
而十年后的到访他还原了这十年的经历。后来,他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也许是压力太大了,之后就开始焦虑自己是否会变疯,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焦虑减轻,不过却开始膨胀,觉得自己在这里就是大材小用。之后他转行做了英文客服,这依然维系了他的自负,他觉得这个工作比较高级,甚至认为自己都可以去外交部工作了。两年后,他回到了老家,找了一家报社编辑的工作,在稿件获奖和主编说他是本地不可多得的人才之后,他的自负达到了顶峰,就算打个篮球都觉得自己可以进CBA,不过最后看看自己的身高和弹跳,他意识到自己又膨胀了。
最后,他又以第一名的身份考进了公务员,开始的雄心壮志却被无情的现实打破——阴晴不定的领导,就算他每天加班都会被责骂。因为压力变大了,所以高中时代的强迫性思维又出现了,所以他感到天塌了。
他谈到这么多年他内心一直清楚自己只是在逃避,而这十年只是运气好罢了,他知道,迟早有一天要出事。
十年,他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他终究还是没有逃得掉现实。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结局都是一样的,最终患者给自己造的梦无一例外不以破灭为告终。
继续坚持错误的道路是极其危险的,毕竟,当一个人把成功和完美当成自我接纳的条件与价值的尺度的时候,当他得到的时候只是一种暂时的焦虑缓解与安全感维系,但没有达到就会引发更深的价值毁灭。如果用网络赌博骗局来形容这种现象可以说:如果你赢了,赢的只是永远无法提现的虚拟币,而输了,却输掉的是真金白银,甚至是生命,这只是一场一夜暴富的骗局罢了。
寻找外界的支撑来缓解内在的冲突,来填补童年不被爱的空洞,一定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是一条错误的路。毕竟他支撑的是幻想,支撑的是一个本不存在的自己。无论他怎样试图成为一个完美及全能的神,但最终他发现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渺小的人而已。
开始患者是为了治愈的信念开始了治疗,而当发现治疗中的治愈并非是他所认为的样子,之后就会对治疗失望。如果他侥幸维系了幻想,找到了支撑,那么他就会在治疗中脱落。而再次到访,也是因为幻想的破灭。经过多次循环之后他才会意识到这些办法都不是办法,唯一的道路只有一个,面对真实的他自己。此时,他才能听进去,才能理解我之前和他说过的话,才能意识到这么多年他只是在自欺与逃避而已。
一位急于要治好的男性患者专程来南京求治,并一直赖着不走,希望我传授他独门绝技。
他的问题在于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不满意的,所以他选择了辞职和离婚,他幻想找到理想中的爱人和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尝试最后都没有找到,不过他依然不肯放弃,因为他认为平凡、平淡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他谈到从高中开始就进入到了这种绝望的境地,因为低自尊,因为家里穷,因为学习不够好,所以他都不敢光明正大地谈对象。认为自己一路走来没有抬头做人。所以现在他千方百计地想要证明自己,他要找美女,挣很多钱,认为这样就可以自信了。
虽然我提醒他:有钱不一定自信,而没钱不一定自卑。
但他却固执地认为,有钱就自信,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他认为自卑是客观的,就是因为自己太普通,没有钱才导致的。
我接着提醒他,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来求治的人都应该是社会底层了,为何那些有钱有势,有权,有美女的人依然会有心理问题?按照你的逻辑他们不是应该早就进入极乐世界了?
所以,自信一定不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虽然有时这也很重要,但这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当一个人一味地用外在的客观来克服内在的主观的自卑,这一定是缘木求鱼。
他不解地问我,如果客观的成功不会让一个人自信,那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好好想想的问题,毕竟他把太多的时间都花在维系上,执着上,幻想中,却没有好好停下来脚步来思考这个关键到底是什么。
既然寻求支撑,维系病态的价值,证明自己这条路走不通,那么真正的救赎到底在哪里呢?
下面用一段和一位患者的对话来说明这一点:
一位治疗多年的女性患者不解地问我,为何她一直被困在循环空间之中,每一次都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压力,都因为和别人的关系的微妙变化而陷入到焦虑或抑郁之中。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不能和别人一样有调节能力,毕竟当别人面对被领导骂或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时候,很快就好了,而她却一直无法消化。除非遇到一个舒适的环境才能结束这种负性的循环。而现在就是她最不想面对的环境——被领导否定,和同事关系紧张。此时,她体会到一种急速下坠的感觉。
在咨询接近尾声的时候,她问我:当你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当你不被认可,甚至是朋友离你而去的时候,难道你不焦虑?

我谈到这种事情也确实在我的身上发生过,此时我体会的不是焦虑,而是遗憾和伤感。我有过焦虑的体会,能分辨出这两种感受的不同。因为这一切不是我的根基,与人生的支柱,这些外在的东西只是装饰物。正因为你内心没有这个根基,所以外在的装饰物都成了一种支撑,当失去这一切才成了一种自我价值的毁灭。
这个根基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支撑到底是什么,想必这个答案就是——爱你自己。当一个人可以面对自己,可以接纳自己,可以坦然地活出自我的时候,他并不需要外界作为支撑,因为他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人生支柱。此时。任凭外在的装饰物如何变化,并不会动摇这个根基,他可以成为沙漠之地的骆驼,可以成为冰山之境的雪莲,可以成为那个当全世界都抛弃他,而他依然接纳自己的那个人。
说到底,一个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果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那么任凭他有再多的认可和赞美从骨子里他依然是不自信的。所有依赖外界建立起的自信只是空中的楼阁,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影。此时,他真正爱的不是自己,只是外在的光环,甚至可以说他嫌弃自己,憎恨自己,怕成为他自己,所以才不得不用光环来掩盖这样的一个真相。
这一切皆来自于他童年的创伤,所以并不是一两句鸡汤就可以缓解,只有他所维系的幻想走向毁灭,只有他洞悉到这一切不过是自欺,只有他明白拯救在关键不在于外界,只有他敢于诚实地面对自己,才会能开启一个新的可能。
通往天堂的路又小又窄,充满了哀鸿,让人不禁毛骨悚然,他误以为这是地狱,而通往地狱之路却又宽又大,走的人又是这么多,让他误以为这通往天堂。
窄门之所以窄,是因为打破之后,他又看见了那个他一直不愿看见的被嫌弃的小孩,他又体会到了童年的恐惧与无助,所以这注定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但这个门一直都在,只是他一直都不曾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