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博解析及参考书
一、招生形式
申请考核制招生;
二、招生专业

普通招考博士生学制4年。
三、报考条件
除符合国家和《浙江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外,还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外语水平原则上需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英语条件:全国大学英语六级合格426分及以上或WSK(PETS 5)合格或英语专业八级合格,成绩有效期五年;或入学前三年内在英语国家/地区获得过硕士/博士学位;或托福80分及以上或雅思5.5分及以上,有效期参照证书的有效期。
小语种条件: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合格;或日语、德语、法语、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合格;在日语、德语、俄语国家获得过学士及以上学位且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毕业后五年内可以申请攻读我院博士研究生;或德语、俄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及以上(即:德语达到德福TestDaF总分12分及以上且各模块最低分不低于3分)或DSH1及以上,俄语达到ТРКИ2级及以上);或日语(JLPT)达到二级(N2)级及以上。有效期参照证书的有效期。
以上成绩有效期截止日为入学当年的9月1日。
②少民计划、对口支援及援疆师资计划等国家专项计划应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新大学英语六级426及以上、或旧大学英语六级合格及以上、或英语专业八级合格或WSK(PETS 5)合格、或在英语国家获得过学士及以上学位。
③学术研究能力原则上需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证明(不限是否发表)或参与课题的证明。
四、申请考核制时间安排
1.网上报名时间:2021年10月18日9:00至2021年11月30日17:30;
2.申请材料接收时间:2021年11月15日至2021年12月10日;
3.材料审核结果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4.综合考核时间:2022年1月8日—9日。
五、提交申请材料
①《申请-考核制信息登记表》;
②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及学术研究的简要经历;
③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成绩单(复印件需加盖管理部门成绩公章);
④学士、硕士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需提供研究生在读证明);
⑤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往届生)或论文摘要和目录(应届生);
⑥一份3000字左右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计划书;
⑦外语水平相关证明;
⑧相关科研成果证明或参与课题证明,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
⑨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需要提交的材料增项: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提交考生所在省(市、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签字盖章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提交签字盖章的“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登记表”。
邮寄材料的纸质版,包括:
两位专家推荐书原件(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推荐并密封、签名,申请者的硕士生导师若具有正高职称,其中一封原则上应由硕士生导师出具)
六、材料审核
博士生招生委员将会根据申请人递交的材料,对申请人的综合情况、学术水平和从事博士学习的能力及专业潜质等进行初审,并确定进入复试的考生名单。
2021年材料审核通过44人;
2021年材料审核通过31人;
七、综合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术水平考核、思想道德素质和品德考核和体检。复试面试小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
(1)思想品德考核:包括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2)综合考察:请考生提供以下材料并按顺序汇总合并到1个PDF文档,连同个人展示PPT在1月3日下午5:00前上传至钉钉。
①个人简历
②外语成绩扫描件(符合报考要求的)
③科研成果统计表(近5年内的论文、著作、获奖、课题)
④博士期间研究计划书
⑤代表性科研成果
⑥硕士期间成绩单扫描件
⑦硕士学位论文及评阅书(应届生提供学位论文初稿)
(3)专业面试:①考生须结合PPT进行个人陈述(6分钟),内容包含个人简况、学习与科研经历等相关内容。②考核小组成员提问。
(4)外语水平考察:测试考生的外语听说能力。
八、参考书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孙正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段治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张耀灿、郑永廷等,人民出版社。
九、录取(不含硕博连读)
20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录取5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录取5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6人;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录取1人;
党的建设专业录取2人;
思政理论课教师专项计划录取3人(马中化2人,思政1人);
少干录取3人(思政1人,马原1人,马中化1人);
对口支援录取1人(马原理)。
2021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录取7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录取7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5人;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录取1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录取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