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者心态分析《进击的巨人》烂尾
自巨人结局出现以后国内观众的不满情绪爆发式的宣泄了一段时间,我作为一个看着很火就去看巨人,随便看看网络讨论的半路人,现在也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谏山创的访谈,里面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他的创作动机,特别关键的句子是“本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却成为了加害者,有时还是不要过于信任自己比较好”,“无意识中认为主角的行为是正义的,我觉得这是夹杂了自己的主观认识”,“我只想画出谁都有可能成为加害者,谁心中都有恶的一面”。在其他地方他也发表过相似的观点,例如创作漫画的目的就是“伤害读者”、“造成读者思维上的混乱”等等。
简单来讲,谏山创想画一个迷雾式的故事,也就是主角在信息获取受限的情况下一路前进,在弹尽粮绝的极端情况下被迫选择非常手段去维护人类的美好观念,然而结局的却告诉观众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一切都是不值得的,男主以为的绝境其实是有活路的。他想要的就是观众带入主角后,自己主观的将主角作恶合理化,相信这些恶都是必要的,然后再反转视角,让观众的思维发生混乱。
再加上谏山创一如既往的反英雄表现思路,观众不希望看到的角色的丑态和痴态更是为愤怒情绪增添燃料。我个人是很相信谏山创一开始就准备好画地鸣灭世失败艾伦就是剧情的奴隶这样的剧情,只是为了妥协将迷雾剧情变得像银河护卫队那样的形式,这种改变使得整个地鸣篇显得很儿戏。而谏山创为了吃这口醋煮得饺子也太多太大了点,马莱篇的剧情扩大明显失去了对作品整体局势的把控,就算一而再的去将格局控制在马莱和帕拉迪岛之间,在涉及灭世的情况下,依然体现了明显的岛国心态。
至于巨人结局让国内观众如此不满,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
一、否定了作为主角的艾伦
虽然这就是谏山创的创作目标之一,但如果真的把一部长达十年的漫画主角所做的一切都给否定掉,观众从情感上完全无法接受。迷雾电影可是只有两个多小时,观众对于角色的情感和共情是有限的,在看到结局的反转之后可以去反思自己之前的主观看法是否有问题。而长篇漫画过长的连载时间和篇幅会让观众对于角色的认知根深蒂固,考虑到巨人漫画受众更多是青少年,甚至观众在三观成型期已经被角色一直以来的决策影响了,在结尾突然颠覆他们的世界观自然是很难缓过来的。毕竟很多观众都忘记了艾伦其实脑力只有3,和科尼的水平一样,如果大家不能相信把巨人之力交给科尼,为什么会相信艾伦能控制好巨人之力呢?
这里就涉及到剧情上安排的另一个方面的巨大问题,始祖和进击巨人的能力设定太强了,观众都相信有了如此强大力量的艾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和迷雾可不同,迷雾中的男主只是个普通人,他没法做出上帝视角的最优解观众是可以理解的。艾伦在能够修改记忆、影响过去、预知部分未来的情况下,依旧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当了半天谜语人高呼“我是自由的”结果肚子里根本没货,从到到尾都是被命运操纵的剧情推进工具人。确实达到了谏山创想要的“讽刺”效果,但是只能突显出他没有能力写出“知天易,逆天难”的悲壮,也无法写出俄狄浦斯般的宿命悲剧,我们没能看到艾伦为了抗争未来到底做出了什么牺牲和努力,看到的只有他为了保证未来确实发生做出的一次次绥靖和退让。为了掩盖最后的目的,给予了艾伦超出常人的能力,让读者坚信这是个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强人,最后撕下面具里面只有一个被记忆逼疯屈服于宿命的奴隶。
二、角色大量人设崩坏
这一点更多体现在救世小队上,谏山创为了强行达成这样反转式的结局,大量的角色成为工具人,牺牲了他们的角色塑造。不过但看救世小队每个人的结局,很可能是谏山创好心办坏事。在最大反转艾伦的自白和结局决定以后,其他角色的结局只是一个次要问题。救世小队本身就是谏山创为了更迎合观众口味搞得银河护卫队式剧情,看人气投票的情况,可能谏山创想着既然结局的主要反转都达成了,其他配角大团圆让角色粉开心开心好了。
很明显谏山创不擅长让粉丝开心,更加擅长恶心粉丝。如果说艾伦的人设崩溃是蓄谋已久,那爱尔敏、莱纳的情况还不大相同。爱尔敏饱受诟病的“谢谢你为了我们成为屠杀者”更多是为了主线剧情的妥协,作者懒得去或者没有篇幅去刻画什么心理转变过程了,反正世界已经这样了(虽然艾伦和爱尔敏对话的时间节点在结局之前,但是爱尔敏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解决方案,艾伦已经一意孤行无法阻止了),爱尔敏面对这个摊子不接也得接。关于部分观众关心的谏山创立场问题,会在最后详谈,这里只说谏山创的创作思路。
莱纳的迷之痴汉行为,单纯就是谏山创恶趣味罢了,他是个很典型的反英雄主义者。只有极少数角色能享受不被揶揄的特权,大部分英勇无畏的角色在死前都会表现出不被常人接受的懦弱,相比于艾伦母亲卡露拉被吃前的自白,这些其实有些矫枉过正了。普通母亲为了孩子面对死亡的懦弱和无数次经历生死老兵们面对死亡的懦弱还是不太相同的。莱纳在失去肩上的重担后,又变得像原本的他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可能观众都希望角色在经历了这么多事件以后能够成长,有时候回顾下自身就能发现,有些东西真的从没有变过。
三、主线剧情难以自圆其说
相比于前两条,这一条才是真正给巨人结局打上了烂尾的烙印。作为一部以主线剧情吸引了大量读者,甚至引发热烈讨论的作品,在这个点上出现了巨大纰漏,自然是会被群起而攻之。发动地鸣和三笠斩杀艾伦竟然与尤弥尔感动得解除巨人之力绑定,这对于整个故事来说完全没法接受。先不提最大幕后关键角色尤弥尔,竟然是为了爱或者是某些解读说是亲情亦或者摆脱奴性,而选择了三笠,根据三笠为了大义杀死心爱的艾伦决心解除巨人之力。光是为了达成目标,一切都是为了让三笠做出选择这个设定就有巨大问题。这就表明从开始到现在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讨好某个能力者的一出戏,只是这场表演里的每个场景都是用血肉堆砌出来的。
至于没人懂的尤弥尔的心思,放到2000年历史尺度上来看不管怎么理解都很离奇,爱上剥削自己的奴隶主的爱情、对后代的亲情、刻骨难去的奴性,这些心中的纠葛这么多年来只有艾伦和三笠能够解开,这一点同样是匪夷所思。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设计和马莱篇开始巨人越来越大的格局不符,前一秒还在毁灭世界、千年的种族仇恨,后一秒画风突变成了个人感情纠葛和抉择,而且不是以小见大,真的只是个人的情感问题。给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强行圆,为了让三笠杀死艾伦,为了让艾伦有理由发动地鸣,为了让艾伦成为最大的小丑,一切其他剧情都得为此服务,牺牲逻辑和牺牲作品都在所不惜。
本来所谓马莱篇的格局扩大就是为了反转观众视角,将主角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工具篇章的副作用。谏山创的创作能力也要到头了,他根本驾驭不来这个尺度的命题和世界,所以尽力把帕拉迪岛和世界的矛盾缩小到帕拉迪岛和马莱的矛盾。可就算是马莱和帕拉迪岛两个本质换壳的国家,谏山创也写不明白。145代王的不战之约如果只是良心发现的话,那只能说给始祖设定洗脑能力就是为了圆世界观,要不然为啥能出现帕拉迪岛这么个离奇的存在。后来为了完成艾伦发动地鸣的逻辑链条,不得不让进击巨人传送记忆,强行改变人物动机,到这个时候故事的崩坏已经无可避免了。试想一下三国演义里出现大规模修改记忆和未来干涉过去的剧情,刘备依靠修改记忆操纵人心让关张跟随,诸葛亮靠未来的自己传送现在的自己记忆神机妙算。这种题材的故事在后期出现这些设定本身就是作者能力不足的体现,巨人变身和这些超能力比起来,虽然都是超自然的但意义完全不同。巨人变身是战斗能力的具象化,本质上还是战斗力的戏剧化呈现,而操纵记忆以及未来干涉过去等等都是对剧情逻辑基础动摇级别的,需要这些能力去填补剧情逻辑,甚至现在结局还得观众自己去猜去圆,明显是烂尾了。
涉及立场观点的部分在这里,不想深究这些的话就不用继续看了。
最后再来聊一聊很多观众对于谏山创的政治立场持有的看法,我个人是觉得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表达虚无主义的观点,让调查兵团的努力基本白费,让艾伦经历的一切故事都成为了表演,让帕拉迪岛失去物理的城墙后进入了心灵的城墙,特地在地鸣后留了世界二成人口,方便帕拉迪岛和世界的战争能够永远的持续下去。而希琪和布劳斯一家都反应了相对于耶派的狂热,谏山创内心底其实更倾向于这些被裹挟着的人,觉得世道不对却无可奈何。
理解谏山创立场的关键点就在于,马莱和帕拉迪岛核心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艾尔迪亚人上层控制的国家。旧艾尔迪亚帝国和后来的马莱帝国对世界其他人民来说毫无区别,都是由一群艾尔迪亚上层贵族控制巨人来袭击的侵略者。如果说艾尔迪亚人的罪过是利用巨人之力侵略其他国家,那马莱人在利用艾尔迪亚人变成巨人侵略其他国家的同时,还要控诉艾尔迪亚人对他们的侵略就显得十分滑稽了。虽然双标是人的本性,但就算是刻意淡化马莱以外国家的存在感,每个马莱人的话听起来依旧像是在讽刺他们自己。可能这也是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故事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