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招生续命”的经营思路,教培机构没有未来!
昨天“关于教培机构后续经营风险的文章”发出之后,有不少朋友发来微信和打电话来询问,接下去整个教培行业该怎么走?
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了,我也没有什么好的答案,这就是我昨天推出那篇文章的原因。
提示风险,并建议企业主尽早想清楚接下来的方向。是继续经营,还是逐步退出?继续经营该重点做好什么事情,逐步退出又该做好哪些。
不过,我相信,更多的企业主还是会选择坚持,最终走上合规经营的道路。
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接下去的内容,值得你反复阅读。
首先深学邦刘一一必须提醒你一句:
如果还在固守着之前的经营思路,接下去必然要吃大亏的。
招生续命这个药罐子抱得越久,最后留给自己的坑也会越大!
双减和疫情,已经彻底改变教培行业的经营和消费格局,这一点一定要清醒认识到。
今年以来,跟不少机构企业主聊到,尽管疫情防控放开,但家长在教培项目上的消费不仅没有好转,且有下滑。
过去报个全年班、半年班几乎不用思考,现在哪怕是报个季度班、小课包,都要深思熟虑。
也就意味着,招生越来越难已是板上钉钉。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它都将如此演进。
结合一次只能收取3个月或不超过5000元学费,势必使得大量的培训机构无米下锅。
最后,还有各层级各地文件中不断提到的“资金监管”。
当这三者相遇在一起,还想活下去的教培机构只能调转船头,由之前的追求招生流水,转换为成本控制。
回到招生这个话题上来,事实上,我很多次在强调:成本没降低之下的招生,无非是在推高负债的城墙罢了!
也可以认为,招生之所以能够转化为利润,除了需要努力耗课之外,更需要努力把成本降下去。
因为,成本的多少,最后都会反作用于耗课和招生数量的多少。这么简单的道理,是不难明白的。
一个月10万元的经营成本,每个学生消费5000元,在当月流水保本的情况下,就需要招到20个学生。
另外一家同行,一个月5万成本,同样的消费金额,同样的流水保本情况下,就只需要招10个学生。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应该就能看清成本与招生之间的关系。其二,我还建议过,企业主一定要把线性的经营思路转化为环形经营思路。
线性经营思路指的是,招生、耗课、赚钱。认为只要招到学生,耗了课,机构自然就能盈利。
而环形思路是,招生、耗课、成本、利润,无论机构在10个学员,还是20、30、50……个学员,都始终是按既定的闭环比例存在。
即:10个学生和20、30、50个学员,在各种状态下,都会保持对应比例的利润。只是随着学生体量的增加,利润也会对应增加,但利润率相对恒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讲道:机构在学员数量恒定的情况下,耗课率提高10%,成本降低10%,是不是就出现了20%的正向利润呢?
当机构内部优化,使得成本可控,利润出现之后再去开源,才能真正把招生业绩转化为实际经营正向利润。
闭着眼睛招生、招生、招生,最终是害人害己!
更有甚者,每每都是靠招生流水来给机构续命。殊不知,你所花掉的每一笔未耗课的钱,其实都是在加杠杆经营。
唯一的区别就是,你不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出来,而是拿着家长借给你的无息贷款去加杠杆。
正如昨天有一位朋友留言所言,她说道,尽管大家都知道只有降低经营成本,才是机构持续盈利的唯一道路,但老板们依然抵挡不了现金流的诱惑。
我回了一句:随他去吧!
老板盯现金流没错,但需要盯的是耗课现金流,而非家长交来的、预存在你这里的学费现金流。
此现金流,非彼现金流。
但凡你能稍微站在终局的角度想想,也能快速理清楚。未来机构会走入的终局无非就是出售、转让、退费关门和跑路。
无论最终走向何方,伤害的除了企业主和员工之外,受影响更大的是学生和家长,同步还受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消费预期被打掉。
为什么我要反复磨破嘴皮子?核心只想传递一个思路:从成本角度看经营,持续盈利并不只有一种解决方案;从招生角度看经营,持续亏损却是唯一的结论。
基于精细化数据管理的兜底思维虽然有点保守,但却能在很多时候救企业的命!
随着时间的积累,我相信你最终会明白的。
机构经营,只有成本是企业主可控的!其他所有,都是不可控的。
把你的全部家当押在不可控的事情上,你能睡得着吗?
当然,我没有说招生不重要。我说的是,跟招生比起来,成本控制更重要!
且,应该摆在机构经营的第一顺位,其次是耗课,最后是招生!
反其道而行之,在面临终局的时候,一切都得偿还。
每支出一笔未经耗课的费用,机构就留下一个小坑,支出得越多,留下的坑也就越大……
不管你关不关注、重不重视、愿不愿意,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尽管你可以通过加速耗课来填坑,但我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一旦引入时间这个变量,一切可控的也就变得不可控了。
招生,花钱,耗课,再招生,花钱,耗课……久而久之,坑又出现了。
唯一能解救机构的就是:严控成本!
招生、耗课、控本、利润、花钱,再招生、耗课、控本、花钱……
节衣缩食过日子,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内容版权归属:深学邦刘一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