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雀儿山:6000米雪山之上的迷人呼吸(上)

2023-08-21 15:54 作者:川藏队  | 我要投稿

     丰富的冰川、壮观的冰裂缝、高难度的技术攀登、变化无常的天气、2000多米的攀登落差、康巴腹地的迷人风光……“雀儿山,它满足了我对一座雪山的所有想象,它像我的梦中情人一样完美无缺!”一位曾攀登过雀儿山的登山爱好者在他的游记中如此写道,并将之形容为“无法抵挡的诱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雀儿山只是作为地理上存在的一座山峰的名字,也许毕生都不会见到,但对于热爱户外旅行和探险的人而言,雀儿山处处都充满了迷人气息。

为什么钟情攀登雀儿山?

作为中国6000米级的技术型雪山攀登的最佳代表,很多初级登山爱好者综合各种条件,会把一生的最终攀登目标瞄准在雀儿山。对攀登者而言,对攀登者而言,适中的难度、壮丽的风光、易接近性等特点,加上专业化登山协作队伍十多年来的成功攀登协作,注定这座山峰承载着无数人的圆梦之举。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攀登的心,攀登线路及协作服务成熟的5000-6000米级山峰似乎成为了攀登领域一个公认最容易达到的成就点。因为再往上,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虽然将成为“国家级运动健将”的入门标准,但是攀登过程中极高海拔特殊自然条件和对人体忍耐与消耗将使无数人望而生畏,甚至随时伴随着生命的风险。此外,相对漫长的登山时间周期、无法掌控的天气窗口、较为昂贵的攀登经费等原因,也制约了大多数的登山爱好者。而8000级的珠穆朗玛峰,更只能是全世界攀登者的一个梦想,至于7+2、14座8000米,只能是极少数职业探险家或顶级富豪爱好者们的猎奇塔尖,且成功率太渺茫。

雀儿山正是在这近十年间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人人争相前往一试的热门山峰。仅2017年夏天,就有数支登山队伍累计近300人的登山者云集于此,其热门程度可见一斑。

2003年7月,来自成都刃脊探险登山队的马一桦、JON(曾山)、苏拉王平等6人完成了对雀儿山的首次国人登顶,并开辟了一条相对安全的攀登线路。此后,随着国内户外运动的普及和商业登山的兴起,小团队自主攀登、专业的登山俱乐部、协作队和登山服务公司相继涌现,经过初期在四姑娘山等地对入门级及技术型雪山攀登的熟悉之后,他们纷纷转战雀儿山,每年关于雀儿山的攀登计划层出不穷。

自2003年后的十四年间,以刃脊探险、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岩羊户外、桑雪户外、山峰户外、登脊探险及国内各俱乐部、学校社团等组织的雀儿山商业性攀登活动达数百次,同时也有不少民间自主攀登的小队伍,累计攀登人数超过了2000人,其热门程度甚至不亚于珠峰攀登。每年7、8月和国庆长假期间,是雀儿山最为繁忙的登山季节。

在常年组织雀儿山攀登的登山组织中,以由苏拉王平创建的川藏登山向导协作队(前身是三奥雪山协作队)最为悠久和知名,其协作队员清一色来自阿坝州黑水县的藏族小伙子,他们中有不少队员已数十次成功带队登顶雀儿山、慕士塔格峰,登山协作服务实力强大、装备精良,专业化的登山服务能力与勤勉朴实的热情态度,为川藏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最早开始并连续数年组织商业队伍攀登雀儿山,多年来已帮助千余人实现了登顶6000米级技术雪山的梦想。

丰富的冰川、壮观的冰裂缝、高难度的技术攀登、变化无常的天气、2000多米的攀登落差、康巴腹地的迷人风光……正是因为雀儿山攀登的技术性与观赏性兼顾,使得无数人为之着迷,不仅仅是为一张登顶证书,而是一次在安全有充足保障的前提下,拥有一次独特的6000米雪山之上的迷人呼吸和毕生难忘的攀登体验。

对于攀登者的要求也不像纯技术型自主攀登或7000米以上极限攀登那么严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种高海拔特种旅行。相对于阿尔卑斯式自主攀登对攀登者的技术要求,只要身体健康、有过高海拔经验的登山爱好者或户外旅行者,经过高山协作的专业技术培训,都有可能登临常人难以企及的海拔高度,一边呼吸着稀薄的空气,一边以上帝般的视角,饱览壮美迷人的雪山奇景。

雀儿山攀登的前世今生

雀儿山突兀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川西高原甘孜州德格县,横断山脉的北部、沙鲁里山系北段,最早的测绘数据和官方认证的峰海拔高度为6168米。上世纪50年代,解放军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冒着恶劣的高原气候,历时半年,使川藏公路成功通过雀儿山山脉,从此高峻险要、冰峰林立的雀儿山开始被国人逐渐所知。

雀儿山山脉山势挺拔,地形复杂,冰川发育完整,超过6000米的山峰就有3座,主峰周围有十余座55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大小冰川30余条,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仅次于贡嘎山系。从谷底至山顶,相对高差在2000米至4000米之间,主峰南坡异常壁陡、基岩裸露,几乎无人攀登,北坡终年积雪、冰裂密布,攀登技术难度要求较高。

有记录的雀儿山攀登最早出现在1988年9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的10人分两批沿北坡攀登,历时三个月,最终首次登顶雀儿山,中方登顶的7名运动员是董范、张志坚、马欣祥、张伟、张军、郑超、孟宪国。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地质大学,这座创办于1952年的“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有着悠久的登山传统:1960年人类珠峰北坡首次登顶、1964年登顶最后一座8000米级未登峰希夏邦马峰等,背后都有中国地质大学的痕迹,他们不仅开辟国内众多未登峰的探索,更为中国登山探险事业贡献了王富洲、李志新、王勇峰、张志坚、马欣祥、次洛等一大批杰出的登山人才,作为登山探险领域的“国家级军团”,正是他们的不断探索与开创,才奠定了今天国内登山探险运动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雀儿山第二次登顶记录是1997年一直英国登山队登顶。登顶者中的Mick Fowler(米克福勒)是英国专注于阿尔卑斯式登山的著名登山家、探险作家,曾三次获得登山界的最高荣誉“法国金冰镐奖”,创下数次世界范围内突破性的攀登成就,著有两本备受欢迎的登山题材书籍:《垂直极限》《如履薄冰》。

第三次攀登是2002年8月,由两名韩国人登顶,具体攀登记录不详。

第四次登顶大家比较熟悉,是2003年7月刃脊探险登山队六人成功登顶,登顶人员为:马一桦、JON(曾山)、苏拉王平、高度、老蔡、喜猪。马一桦与曾山所创立的刃脊探险对川西诸多未知攀登领域作了大量探索和贡献,开发了一系列可用于商业攀登的线路,雀儿山的商业性攀登正始于此。可惜后来老马远走加拿大,刃脊探险解散,曾山新创办了领攀登山培训学校。

根据当时刃脊登山报告描述和登顶者的模糊印象,他们登顶时,发现还有雪肩相连的另一个顶峰,看上去似乎比传统意义上的主峰要高出一些,但因为攀登难度、技术装备和测绘器材等受限,并没有再对该顶进行攀登。不过,一直以来,在官方认证和攀登业内都将传统线路及顶峰作为攀登目标。

随着商业登山的兴起,在2003年曾登顶雀儿山的苏拉王平在此后不久创办了三奥雪山协作队(后更名为“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致力于三奥雪山、四姑娘山、田海子、雀儿山等山峰的商业性攀登。在苏拉王平和川藏队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始终将雀儿山攀登作为公司主打品牌性山峰之一,并为后来众多俱乐部和攀登组织提供了大量帮助,使雀儿山商业攀登体系逐步完善并发展到一个全新局面。

但关于雀儿山的攀登探索,也或者说是关于东西两个顶的海拔争议并未停止。这一悬疑随着2017年8月9日JON(曾山)所带领的领攀登山队成功登顶雀儿山东顶,并通过GPS测出东顶海拔高度比传统意义上的西顶海拔高度略高而引起业界及登山爱好者一片哗然。登山报告中说,之前只有Mick Fowler(米克福勒)在1997年那次有可能登过东顶,但已经没有关于那次攀登的更多资料可供考证。

JON(曾山)所带领的领攀登山队对雀儿山东顶的探索是一次非常典型的小队伍阿尔卑斯式攀登,而且他们开辟了一条从雀儿山背面(南侧冰川)进行攀登的全新路线,“约400米长、50-70°的冰雪陡坡上用9-10段绳索交替保护”,“百米长伴着大风的刃脊,两侧是直达冰川的百米陡崖。这条刃脊对攀登者的经验和保护点设置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这条通往东顶的硬线上,你绝不能脱落!”——摘自领攀攀登报告。

这绝对是一次勇者无畏的尝试,更难更具技术性,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纯技术角度而言,尤其是国内阿式攀登氛围尚且不够浓郁、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此次攀登堪称赏心悦目,就如Mick Fowler(米克福勒)一直醉心于6000米级的技术型阿式攀登体验一样,这样的攀登体验只能是极少数常年坚持阿式攀登的顶尖高手才能尝试,对于普通登山爱好者和户外旅行者们来说,估计只有不断的敬仰之情了。

无论是阿尔卑斯式攀登的不断探索创新,还是商业登山通过技术保障减少攀登者的门槛,都是登山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选择与分化,毕竟各自追求的体验不同,但对于每一位攀登者来说,无论哪种形态的攀登方式,数字化的海拔高度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最终攀登目标,而是攀登过程中,对自我的挑战与征服,对自我与生命的重新审视。因为,每一次雪山攀登,空气稀薄时的迷人呼吸,都将刷新你对生活、对生命的认知。

                                                                                                                          文/万里一鹏程

雀儿山:6000米雪山之上的迷人呼吸(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