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历史疑点思考
平心而论,希腊各位伪大师们的作品还是很不错的,包括各种艺术品,确实有大师风范,而且在那个时代,也确实具有突破基督教统制,开启民智的作用。
但稍微仔细想想,便知其伪,无他,太过超前而已。比如四千年前乌尔纳姆法典就规定了强暴自己的女奴要受罚,这简直就成了现代社会了,在奴隶社会,即便是美国黑奴,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何况四千年前。
美剧斯巴达就更正了很多,当然这个剧很污,但那时候的希腊罗马,包括中国,奴隶就是工具,没有什么人权,也不会被当人看。
同样的是雅典,也是太过超前了,一部雅典政制,里面的现代词汇比比皆是,伯利克里演讲,可以和丘吉尔铁幕演讲相媲美,民主万能,战无不胜。所以必须灭亡,否则岂不是资本主义两千年前就要实现了?
驿站,借贷,金属货币发工资,收税,简直达到了清中期的经济水平,远洋贸易运力,可以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繁荣,不过百万人口的地区,产生了比拟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名人和成就,而且中国有啥他有啥,往往都比中国早,说是中国翻版毫不为过。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首先,地理条件不支持,无论两河,希腊还是古埃及,都是不宜耕作地区发展文明,两河是几十米的盐碱加洪泛区,古埃及是沙漠加沼泽(尼罗河三角洲早期都是沼泽,真正形成今天的规模不超过三百年),希腊则是石头山,少雨少水少树木。可偏偏这三个地方都能发展伟大的文明。
这三个地方都是矿产资源不丰富,植被水源稀疏,但各个冶炼金属,烧陶制玻璃不亦乐乎,难道是三味真火吗?
所以,地理条件,这里就不可能有文明,更不可能有伟大的文明。当然如果从伪造的角度,那确实是够伟大的,已经很不容易了。
其次,是不均衡发展,长短腿现象明显。比如艺术方面的绘画极度稀少,雕刻则无比精准,巧夺天工,金属冶炼水平也是高低不等,青铜雕像,美轮美奂,工具刀剑,惨不忍睹,日常生活用品,首饰极少,种类贫乏。
文艺作品方面,高大上的哲学科学戏剧作品极多,启蒙读本,大众读本,日用科学比如农林牧渔极少。难道各个都是无师自通,偏爱哲学科学,甚至还有纯手抄本年代的卖书奇谈,贻笑大方,不足一叱。
政治制度方面,空洞大的内容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很多,具体可行的制度和记录很少,比如土地田产人口数字,具体官员名称职权地位品级待遇,宫廷礼仪等等,记录很少。而且全部都是私人史学家的著作,没有一部官方历史,但官方又有刻碑纪念的习惯,比如罗塞塔石碑,还有记载着王表的巴勒莫石碑。
建筑方面则是一多三少,国家灭亡之后,基本无人维护打理的神庙,水渠等公共遗迹很多,私人,包括富翁的住宅庄园遗存很少,粮仓钱库遗存很少,生产基地,比如造船,冶炼等遗迹很少。一般来讲,粮仓钱库,生产基地,往往任何时代都会重视,尤其是西方都是石头建筑,应该有很多遗存才是。结果不但所有的西方史料本身就语焉不详,而且现实中的遗迹更是难得一见。
其他的一些硬伤包括,没有基本解剖,很少绘画作品,却又有惊人精准的人体雕刻;没有足够硬度韧度的金属工具,却能大规模的开采,高水平的加工大块岩石;没有足够的森林资源,却可以造船远洋;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料和燃料植被,却可以大规模的冶炼金属,烧制陶器;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力支持,却可以在强大的敌对国家的国土上建立大规模的殖民地。
事实上,古希腊殖民圈已经囊括了意大利中南部,包括西西里,结果同时代的意大利,罗马,竟然从未出现在古希腊的历史里,哪怕伯罗奔尼撒战争,大家你死我活几十年,彼此盟友一大片,也从未提过罗马。同样的,罗马和迦太基大战,也没有希腊啥事,好像希腊凭空蒸发,而事实上此前罗马还和希腊大战过,不可能和迦太基大战会没有希腊啥事。这都是正常历史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编制的时候是彼此独立进行。
不说亚历山大图书馆七十万卷的惊人数字,即便莎草羊皮自身,都不适宜在潮湿的沿海地区保存。更何况七十万卷,是永乐大典的三十五倍,大英图书馆的手抄书籍也不过区区十二万卷,其中相当大部分来自于中国。那么在古埃及古希腊有何德何能有七十万卷馆藏书籍。而且最大的问题是竟然没有一块泥板。而且在各位伪大师的著作甚至传教士们,提都没有提泥板,仅仅只有极少数大师提到莎草,奇怪吗?难道中国纸在那个时代就天经地义的存在了吗?
七十万卷图书,按照三十厘米长,卷成直径二十厘米的卷,将是6594立方米,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3米宽,2米高这样排,足足可以排出一公里外,一般的书架宽度也就是40厘米,书架与书架间距一米的话,意味着10排这样的书架,再加上书架的间距,那就是说至少需要十五米宽的长廊,如果改成四米高度的书架,也将排出去五百五十米,足足一里地。当然,也可以建成圆形,但一样是庞然大物,有这么大的图书馆吗?而且真有这么大的石头图书馆,有可能尸骨无存吗?这还是一卷挨一卷,不留空隙,事实上的摆放,占地面积更大。
这么大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又需要多少呢?英国国家馆在圣潘克拉斯新馆、波士顿斯帕的文献提供中心和报纸图书馆三处员工就2,339人,那还是因为有许多数字化,信息化,减少人手的原因,否则七十万卷,光维护维修翻抄人员,几千人能够吗?两千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又能有多大的空间容纳这个庞然大物呢?
大英图书馆建馆于1753年,两百余年的时间乱抢带买才搜集到十二万卷手抄本,托勒密们又是何德何能不到一百年,就可以七十万卷馆藏呢?
一个语言,出现到成熟,总需要时间,甲骨文到诸子百家,足足一千余年,英文,借助于拉丁文,从出现到约翰逊词典成熟,差不多一千三百年,以至于大名鼎鼎的牛顿爵士,都不能用英文母语出版自己的大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顺便提一下同样比较迅速的阿拉伯文,事实上阿拉伯文几乎全部站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阿拉伯文的前身是阿拉米文。阿拉米文字是大约3000年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闪米特文字,所以实际上,阿拉伯文并不年轻,其实相当于篆文向繁体演变过程。只是既然继承了三千年前的的阿拉米文,却竟然只字没有泥板啥事,奇怪。
所以,比较以上几种文字,那么为何希腊文,从公元前八世纪出现到各位大师们,仅仅三百年,就可以长篇大论几千万字了呢?按照西方提供的书单推算(包括遗失的)亚里士多德的千万字,柏拉图两百万左右,希波克拉底一百万,欧几里得一百万,几位剧作家几乎每人两百万,希罗多德一百万,修昔底德一百万………,如何可能,莎翁的全部作品总共有884,647个单词,包括不同的词汇29,066个,再除去同一个单词不同的变体,不到两万,《约翰逊字典》1755年出版,有42,773字释义,就需要114,000个引例说明,《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收录的词汇达到61万余个。就列出137000条读音,2493000个词源,577000个互相参照和2412400个例句。两百多万个例句,就需要61万个词汇支撑,那么可以想象数千万字的著作,需要多少单词量,这样的语言,如何可能是才问世数百年的新型语言可以胜任的,而且整个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两河都没有一部字典词典,哪怕简化版的都没有,我只能觉得各位大师,希腊罗马的民众们,记忆力太好了,各个都能随便记住读懂十余万以上的单词,其中还有大量超前词汇,还有各种语法时态,不用教就会了。
所以呼吁尽早研究出古希腊古罗马人民是如何学习记忆的,对于苦于学英文的人,也是一大幸事啊。
有如此成熟的语言,上可以写下哲学雄文,抽象难懂,中可以推演算学,几何原本天文历法,演讲雄辩,下可以市井演唱,口语相传,戏剧表演,说学逗唱,又如何可能会断绝,又如何可能会被同样快速出现快速成熟的拉丁文所取代,被数百年后才出现的阿拉伯文所翻译传抄的呢?不解,就好像今天的中文,百余年了,英文取代得了吗?英文自己都快要憋死自己了。可见语言文字优势,一旦确立,极难改变,除非有更简便,容量更大的语言出现,比如英文取代拉丁文,否则最多并存而已。就如英文法文拉丁文,俄语这些。
除去语言文字,还有一个个高大上的水渠,就不说漫长岁月如何维修保养,而且引水渠往往引去的地方不是非农业区,就是不缺水资源的地区,也不提如何解决沿途蒸发渗漏问题,单就一个高低位的确立,如何解决,就是个问题,现代测量工具不难,可古代有吗,如何精准计算,让水能几十上百公里的稳定由高向低流淌,比对一下红旗渠,郑国渠,灵渠,就可以知道此问题并不简单,中国古代只有利用自然河流就地开挖来解决,而且工程量也并不小,古希腊古罗马又是如何解决完成的呢?
最后就是道路交通,驿站系统是明中期才彻底成熟的,可就明代那样的,都因为消耗太大而不得不裁撤,古罗马古波斯又是何德何能在几千年前就驿路遍天下,驿站满前程了呢?不说罗马大道过于狭窄,单单光洁溜溜的石头路面,那么硬,不怕奔驰的马损坏蹄子,急驶的马车颠仆散架吗?弹簧牛皮减震系统?能加工那样的铁吗?
所以,西方历史难以解释,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不过有时间有机会,我还是想去现场看看,毕竟造史的实在是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