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读书笔记

2023-07-08 00:19 作者:小源读书  | 我要投稿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读书笔记

笔者按:最近笔者开始在学习佛教的一些经典,但是佛经浩如烟海而意境高远,笔者着实在开始阶段跌跌撞撞,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在浏览了前贤学佛经验的帖子后觉得实在应当先了解佛教发展的历程和所读经典背后的意义,于是乎拜读了楼宇烈先生的这一篇《禅宗的意义》,这篇文章只是从楼先生的演讲稿整理出来的内容,但笔者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大有裨益。能够带领读者初探佛教的一些发展历程和容易踩的坑,并且将“禅宗”这一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佛教宗派的中心思想做了很好的概括,笔者因此摘抄整理了楼先生这篇讲稿,并且加入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特在此分享,谢谢!文章来源: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9225.html

  • 禅修的初始

    • 太虚法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 禅本身只是一个修证的方法,而且在印度也不仅仅是佛教所独有的,是印度各个宗教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证方法,它是来让你的思想能够安定专一,是思维的锻炼方法。

    • 最开始的禅修经常讲的2种方法:一种叫数息观,一种叫不净观

  • 有些人误入歧途

    • “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意思是说,禅不一定是坐、静、默,也可以是行、动、语。这也就是要破除禅外在的相,而去把握禅的根本的内在精神,这也就是禅宗与一般的坐禅的不同所在。

    • 禅宗让人不要执着于禅修这个“相”

    •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用修行,不用读经了,而是说我们不能执着于经,执着于修行的表象,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佛教的简要脉络

    • 兴于公元1世纪

    • 新的情况

    • 由于佛教要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生存,所以必然的要与其他宗教建立联系,因此佛教的宗教色彩也有加重,因此世尊的像会出现在印度教,佛教中也有四大天王,天龙八部等神祇

    • 由于人们对佛陀的怀念,佛陀慢慢就被神化了,其实在最原始的佛教来说石刻是没有佛的形象的,开始的时候是“以法为师”,但是后来佛越来越被神格化,而且出来了更多其他的佛教诸神,而且佛教诸神还有位分高低,但是《法华经》中就说:一个是佛为了开启众生的智慧而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经中讲的“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我们众生都被无明覆盖,所以佛来启迪我们佛的智慧。另外一个主题就是会三归一,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是一佛乘。所以,我们现在把他们分成等级,并不符合佛法的精神。

    • 最开始的时候佛说大家不要期待着我再来,佛陀曾经明确说别人教人会留一手,我什么也没有留,该说的都已经说给大家了,有缘的人已经得度了,没有缘的人将来根据我讲的法也可以得度,所以不要等着我来。但是因为人们对佛的怀念,而且每个人不同的念力,就需要借助外力来修道,所以神格化慢慢就产生了。

    • 中国的佛教主要就是大乘佛教,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宗派,而每个宗派又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说哪个宗派不好,只要是符合佛教基本义理的宗派都是正道,只是修行方法不同而已。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提不离烦恼,涅槃不离生死,世间跟出世间也就不能分开。所以,原始佛教那种出世的倾向,到了大乘佛教也发生了变化,强调不离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佛法并不是简单的出世问题,它也在世间。

    • 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要让众生得解脱,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 除此之外,大乘佛教强调空并不是色灭了以后才是空,色就是我们能够觉知的现象,而空并不是没有了这个现象才是空,那种色没了的空叫做色灭空,离色空。大乘佛教讲的空强调色空的相即,也就是色空不离

    • 中观学派对于涅槃的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实相”,认识到世界的实相就是无相,空相,就是无常无我,把握这一点才能到涅槃境界。

    • 中观学派还讲无住涅槃

    • 问:既然一切皆空,为什么眼前的东西还是真实存在的呢?这些存在的东西为什么也是空呢?我们这个现象世界又是怎么来的呢?

    • 问:何谓有为法?

    • 答:一切因缘聚合而生的事物即位有为法

    • 这句话就是说对于有为法我们应该这样去认识它。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实在在、有实性的东西,讲的是无我,露和电讲的是无常,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无我的。这样才能把握其实相--即位空相,也为无相

    • 问:何谓色?

    • 答: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的世界

    • 问:何谓空?

    • 答:这些现象世界的本质

    • 色是外在的相,空是内在的性,即万物本质为空,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世界都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就像《金刚经》最后的那个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中观学,归根结底,关键就是要“破相显性”:破外在的相,把它的实相给显露出来,从根本上去把握现象世界的实质。因此,中观学要达到的涅槃不是单纯的离欲的涅槃。

    • 问:何谓无住?

    • 答:涅槃离不开生死,没有生死的涅槃是不存在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修行就是想要不住生死,想要跳出六道轮回,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停留在涅槃上,因为没有生死就谈不上涅槃了,所以我们既不应该住在生死,也不应该住在涅槃,此所谓不二也,《维摩诘经》讲到不二法门时,就讲“世、出世不二,世间性空即出世间”。不二就是没有什么分别,也不执着于某一个

    • 因此中观学讲的是实相涅槃、无住涅槃,因而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因此大成佛教认为小成佛教的“欣上厌下”是不对的,什么是上面?菩提、涅槃。什么是下面?生死、烦恼。把这两个东西给它割裂开了,这在大乘佛教看来是不对的,所以要既不离生死,也不住涅槃。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瑜伽行派所说的“识”,唯识学核心的思想,概括来说就是两句话:“三界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现”。

    • 问:什么是识呢?

    • 答:识是可以分别来讲,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瑜伽行派在这六识之上,还增加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作为第七识和第八识。

    • 问:什么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 答:阿赖耶识是一个种子的所在(读者笔记:阿赖耶识有点像图书馆,存储着产生识的种子)末那识则是把阿赖耶识看成是自我,自我里面积累下的种子通过末那识又传递到前六识,从而控制行动,就有万法的显现

    •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 的感官,我们用感官去分辨世界就是识,即感官的认识功能,而识的功能就是去分辨

    • 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分别,所以我们就有了分别的妄想,分别了之后就会有主观的判断,也因此有了对某些事情的执着追求,产生了分别的执著心。我喜欢的得到了我就高兴,失去了我就难受,没有得到的拼命想得到它,所以分别妄想、颠倒妄想就都来了。你的情绪就波动了,就烦恼了,甚至痛苦了。一切的对外在现象世界的分别,其实都是人的主观认识功能去给它区别开来的,现象世界本身应该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外在的现象世界哪里有自己说:我是一个价值连城的珠宝,你是一块破石头一文不值,没有的!可是我们通过我们的识就给它们分别开来了,再根据我们的喜好就把这个捧得价值连城,把那个贬得一文不值。所以说“自寻烦恼”,所以瑜伽行派就认为烦恼最后根源就在于识的分别功能,这就出现了矛盾:没有分别我们就不能认识,可是有了分别就让我们产生分别心,由分别心带起了执著心,造成我们的无尽痛苦与烦恼。瑜伽行派有它的一整套理论,像五位百法、三自性等等,最后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转识成智”。

    • 问:何谓转识成智?

    • 答:总结来看就是“超越识的分别的局限,成就佛教所讲的“般若智慧”,具体讲就是把第八识转成”大圆智镜”,也即无分别

    • 问:何谓无分别?

    • 答:世界万物都是因为缘起,所以世界都是一个整体,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多,多即一。

    •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因此,众生并无高低,一切皆平等,只是不同的缘导致了不同的果

    • 早期佛教重在破除我执,而大乘佛教除了讲生命主体无常无我,而且也讲生命主体之外的一切现象世界同样无常无我,生命体和现象世界都有生灭,宇宙不断的变更。因此大乘佛教讲一切皆空,所谓“四大皆空”是也

    • 中观学派

    • 实践方面的变化

    • 整体方面的变化

    • 原始佛教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

    • 世尊跟大弟子阿难讲,比丘都应该“以己为岛,以己为归”,要以自己为岛,而不沉沦于苦海。“舍己而外,他无所依”。

    • “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

    • 世尊告诉阿难,你看现在沙罗树忽然开了花,这个花是不应该现在开的,可是开了,这叫做非时花。这个花开得是非常的美丽,挂满了树枝。为什么?是为了供养如来,而且天都散花,还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各种各样的香味纷纷地传来,都是为了供养如来。佛说:“阿难!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这样的种种供养不适合,怎么才适合呢?他说:“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

    • 不要对他盲目崇拜,不要对他依赖,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要以自己为主,根据法、戒去行动,这个是佛陀的根本精神。

    • “释迦处处以自身修养诏人。智慧所以灭痴去苦,禅定所以治心坚性,戒律所以持身绝外缘。至若神通虽为禅定之果,虽为俗众所欣慕,并不为佛所重视。”

    • 然而随着佛教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搞神通的倾向,这严格来说并非佛教的本意,佛教的重点应该在于“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的修行和行为决定的”

    • 追求达到涅槃的境界,追求寂静

    • 早期佛教的涅槃有两种状态

    • 不是着重在理论上的探讨,而是着重实证实修。而且强调这种实证实修不是靠外力的,就是靠你自己,靠自力。

    • 问:何谓寂静?

    • 答:寂静就是离欲,不起念的一种状态

    • 一曰有余涅槃,此即身体还在,但是能达到离欲绝念,保持寂静,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清净之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 二曰无余涅槃,即所谓灰身灭智,死后火化了就没有念头了

    • 世尊在观察生命现象时发现生命充满了痛苦和烦恼,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世尊就想为什么有这样一种苦?

    • 世尊不认可婆罗门教种的命定论,不认可这是有神来决定

    • 世尊认为受苦是果,是所谓“身口意”三业的结果,这是佛教的基础——业报理论。

    • 业不是外在的,而是生命主体自身造的,于是就有了你现在这样一种生命的状态。佛教因此要求解脱,要了脱生死,达到一个清净的、寂静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涅槃。

    • 涅槃的意思就是寂静,让你的苦不生起。要苦不生起,就要改变你造的业。如何改变呢?就是要修证。怎么修证呢?早期的佛教提出所谓的八正道——正确的修行道路。这也就是佛陀在毕钵罗树下,我们现在所谓的“菩提树”下,所悟到的四个真理,即“四谛”:生命是苦;原因是自己的业;我们追求的是寂静、寂灭;我们达到寂灭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或者再扩展一点,就是三十七道品。这是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我们称之为“四圣谛”。

    • 问:是什么东西使得人造身口意这三业呢?

    • 答:人心

    • 问:具体是哪些心呢?

    • 答:贪嗔痴,亦称三毒,在三毒的支配下,人的身口意就造各种各样的业。

    • 问:怎么消除三毒所造的业呢?

    • 答:要认知生命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 问:能不能讲一下生命的主体是什么?

    • 答:所谓“我”,不过是各种缘的产物,生命的主题其就是五蕴(笔者注:这里的“蕴”是聚集的意思)身,而五蕴身就是一个主题生命,实际上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结合,而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是由各种因缘所形成,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聚了就有五蕴身,因缘散了五蕴身就散了,因此世尊讲“聚必有散,会必有离,生必有死”,因此,任何一个主题生命都不是永恒的,此即所谓“无常”

    • 问:何谓无我?

    • 答:因为任何一个主体生命都是由色受想行识组成,也即各种因缘聚会而成,那也就没有自性(笔者注: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拥有、自体形成、自身决定存在形态的性质,是常住的、不变的、独立,不依缘起而变化的;),没有自性即是无我

    • 也因此对于“我”的执着就是“我执”

    • 创立佛教与原始佛教的情况

    • 原始佛教的特点

    • 大乘佛教

    • 禅宗

      • 禅宗反复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反复强调佛法就在日用之中,穿衣吃饭有佛法,走路睡觉有佛法

      • 赵州和尚让我们做本分事。学佛,怎么学?做本分事。做本分事是什么意思?你现在做什么,就好好地去做这个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人,做什么事(读者笔记:做该做的事情)

      • “吃茶去”公案

      •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 禅宗不主张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弥陀就在你心中。《坛经》里面讲了,东方人造了业要往生西方,西方人造了业往哪里去?

      • 佛教的本源在于人,所以佛教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在印度确吸收了和神有关的很多东西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强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宗、体、本都是最根本的意思。

      • 问:何谓“人人皆有佛性?”

      • 答:做佛用是佛性,做贼用是贼性,做众生用是众生性。因此你有这个性,还要看你的行。明心才能见性,按照佛说的去做就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即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也)这跟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致的,儒家讲“下学上达”,“不怨天,不尤人。_下学而上达_。知我者其天乎!”

      • 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儒家和禅宗不能够说是儒家儒化了佛教而形成了禅宗,人本精神本就存在于佛教之中

      • 人文精神都强调超越是人的自我成立,中国人讲人要做圣贤,道家要成真,佛家要成佛,其实都是人,是人的自我完美和自我超越,这和西方的神是不一样的

      • “觉得太虚法师有一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高山仰止,我们敬仰的是佛陀。但是要达到佛的境界则是人格的问题。“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人格圆满了就成佛了,这是真正的现实,是现量的东西,而不是推论出来的比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太虚大师讲中国佛教的精神、特质在禅。因为禅宗是落实到我们人格的自我圆满,也就是我要讲的禅宗的人文意义。”

      • 刚来学禅的说:禅师,我想学,怎么学?赵州和尚就讲,吃茶去。在那里待了好长时间的问他:我怎么修啊?吃茶去。为什么都让他们吃茶?因为吃茶本来就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也是一件在寺庙里的本分事。坐禅要吃茶,上堂说法要吃茶,休息时要吃茶,本来就是生活中间的事情。(读者笔记:只有自己去吃茶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修禅也不是分外的东西,就是分内的事情,就是生活中间的事情。

      • 禅宗其实是让佛教回归他的本真,回归到以人为本上去

      • 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

      • “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

      • 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尤其是马祖道一的弟子慧海,他在《顿悟入道要门》里讲:“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

      • 对于人本精神的回归

      • 在人本精神上面的发扬光大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