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C电池“效率+美观”双轮驱动,XBC加速户用市场商业模式变革
报告出品方:太平洋证券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1、叉指背接触结构效率优势凸显, XBC产业化进程加速
1.1IBC为叉指式背接触太阳电池,正面有效降低光学损失
IBC电池为叉指式背接触太阳电池,其电池结构特点为正面沉积钝化和反射膜、无金属栅线,消除了正面金属电极结构带来的光学损失;背表面的PN结和金属接触以叉指式排列。
IBC电池结构一般以N型硅片为基底/衬底,前表面是n+的前场区FSF,背表面为叉指状排列的p+发射极diffusion和n+发射极diffusion,电池的正背面的钝化层均采用SiNx/SiO2叠层膜,电池的正负两极金属接触在电池背面呈叉指状排列。
IBC电池消除了传统太阳电池中栅线电极的遮光损失。IBC硅太阳电池的金属电极位于电池片背面,正负极呈指交叉状排列。由于其器件结构的特殊性,电池前表面的光生载流子必须扩散到背表面的p-n结才能形成有效的光电流。因此材料中少数载流子的扩散长度要比器件厚度大,并且电荷的表面复合速率要非常低。为提高其转化效率,IBC太阳电池的硅基体一般选用高质量的n型单晶硅材料,并对其前表面进行制绒处理和钝化。对于电池的背面,优化的重点在于减小接触电阻、提高电荷的收集效率。
IBC 技术最早可追溯到由Schwartz 和Lammert 于1975年提出的背接触式光伏电池概念,1985年,Swanson教授创立SunPower,专注研发 IBC 电池。Sunpwer持续引领IBC研发及产业化。2020年8月27日,公司成功拆分为Sunpwer和Maxeon,电池片组件的研发生产由Maxeon负责。传统上,IBC 技术形成三大分支化路线,a)以SunPower为代表的经典 IBC 电池工艺;b)以 ISFH 为代表的POLO-IBC工艺;c)以KANEKA为代表的HBC(IBC与 HJT 技术结合)电池工艺。
1.2POLO-IBC:ISFH的POLO-IBC路线,基于P型硅片制备的高效率路线
1)对P型硅片抛光;2)在掩膜下,借助PECVD形成载流子隧穿层,沉积n型非晶硅层,最后退火;3)形成正面与背面的氧化铝和氮化硅钝化层;4)激光开槽;5)银与铝浆料进行丝网印刷。
2018年,此路线实验室效率突破26.1%。
P型IBC:将Perc工艺路线与IBC结构结合起来,有望以低成本实现技术升级
P型IBC工艺将Perc技术、TOPCon技术以及IBC理念等优势相结合,使得P型IBC具有以下升级优势:
1)正面无遮挡,有效实现增效;2)无硼扩;3)金属化与Perc相似;4)多晶硅钝化在背面,寄生光吸收降低;5)与Perc电池现有产线兼容性较高。
N型TBC:隧穿氧化层增加载流子选择性,结合无金属栅线遮挡实现效率提升
TBC指在BC结构基础上,在多晶硅硅基底之间沉积一层隧穿氧化层,从而增加载流子选择性,降低少数载流子的复合,提升电池的开路电压。
TBC电池片结合了TOPCon与IBC结构的优点,通过隧穿氧化层实现效率提升,同时正面无金属栅线遮挡,提升电池的电流密度,实现转化效率的提升。
ABC:首创光伏全无银金属涂布技术,打造极致效率产品
爱旭股份首创光伏全无银金属涂布技术,打造极致效率产品,其中激光设备、PECVD设备、涂布机设备等较为核心。
激光设备用于激光光刻,使用ps绿光对硅片背面除背场以外的区域SiNx进行光刻处理,实现周期性的图形化。PECVD用于薄膜沉积,通过PECVD工艺在清洁的硅片表面沉积SiNx、氧化硅薄膜。
爱旭股份采购光伏涂布机作为无银金属化生产环节的核心设备,在光伏领域使用涂布技术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属行业首创。
N型HBC:结合HJT与IBC优势实现高效率,却也受限于两者各自工艺难点
Kaneka的HBC高转化效率的原因是:1)采用氢化非晶硅(a-Si:H)作为双面钝化层,在背面形成局部的a-Si/c-Si异质结结构,基于高质量的非晶硅钝化,获得高Voc。
2)采用了IBC电池结构,前表面无遮光损失和减少了电阻损失,从而拥有较高的Jsc。
结合HJT、IBC优势的情况下,HBC能够实现较高的效率,却也受限于各自工艺难点,各家企业基于工艺难点纷纷研发出更为简洁有效、更适合量产的方法(如左图所示)。
1.3XBC产业化进程加速,产能正加速释放
随着技术迭代节奏加快、产研不断突破,XBC产业化进程将在2023年开始持续加速。从产业化角度看,XBC目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差异化较强,凸显光伏制造业的Know-how,是N型技术中最具有差异化的路线。
国内爱旭股份、隆基绿能引领XBC产能扩张,打造了极具差异化的产品。隆基绿能采用的高性价比的HPBC、HPDC技术,也是扩建XBC产能最快、最大的企业,推出了Hi-Mo 6这一代极具差异化的产品;爱旭股份采用极致效率的ABC技术,打造了黑洞、白洞等领先产品。
2、以“美观+效率”打造产品力,XBC有望享受高溢价
2.1XBC产品“颜值”与“实力”并存,无栅线提升组件美观度
受益于电池片正面无栅线,XBC组件正面栅线更少,纯黑组件美观程度再上一台阶。同样美观程度下,XBC产品能凭借更高的效率实现更高的发电量,充分利用有限的户用屋顶面积。通过调研组件企业、海外安装商和部分媒体,海外户用市场较为关注产品的美观度。
XBC产品有望有效降低热斑问题带来的风险
XBC产品在反向电压情况下表现更好,有效降低热斑问题带来的风险。传统组件遇遮挡时,被遮挡电池片会成为“负载”,温度明显高于其他电池片,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安全问题,传统组件较为依赖旁路二极管应对热斑问题。
XBC产品有望通过独特的正面无栅线以及各家对于结构的持续完善,有效降低热斑问题带来的风险。
从过往电池片效率看,高效率是XBC产品制胜点
2019年Sunpower将其业务分拆为独立互补且战略协同的两家上市公司SunPower和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其中Maxeon主要负责制造和销售优质太阳能电池板。
Maxeon作为IBC电池技术的引领者,在晶硅电池方面拥有1000多项专利。其IBC电池产品Maxeon系列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在工艺制程优化与钝化技术方面不断与时俱进。
Maxeon现有1GW的IBC产能,伴随着Maxeon7产线走向成熟,有望新增500MW的Maxeon7产能。
从当前组件产品看,高效率将同样成为XBC产品制胜点
当前领先的面向分布式市场的XBC产品效率优势明显。在不同版型产品中,爱旭股份组件最高效率高达24%,Maxeon的6代产品最高效率达到23%,隆基绿能的HPBC产品也能达23.2%,相较于TOPCon路线的全黑组件、全场景式组件,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在屋顶面积有限情况下,高效率组件能发更多的电;在功率需求一定情况下,高效率组件能够有效节约安装前后的非组件成本,同时占地面积更小。
2.2以美国为例:户用光伏装机成本从设计到安装成本较为复杂,相较于其他应用场景更高
美国户用光伏成本来源较多:1)系统硬件可分为组件、逆变器、电气BOS、结构BOS等。
2)人工可分为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
3)公司管理费用以及公司留存利润等。
4)审查、准许以及并网等成本。
户用光伏装机成本较大部分来自非电池、逆变器部分
经济性是主旋律,高效率组件能够更大程度摊薄非组件单瓦成本
在15块组件组成的系统中,更高效率的组件能够提高系统的功率值,进而实现其他成本的摊薄。
以美国市场为例子,一个组件系统的安装费用在5400-18000美元不等,劳务费用占25%,后续每年运维检测需要支付250-720美元,即使忽略其他一次性支持和每年支出,高效率组件也能通过摊薄相关支出实现价值共享。
2.3各大技术路线对比,XBC有望凭借效率优势实现经济性反超
隆基绿能根据自身产能以及对于技术路线的研发,独创HPBC路线承接新老技术,爱旭股份凭借深耕电池片多能的理解,独创ABC技术,有望通过领先效率快速建立品牌渠道。
从目前公开数据看,HPBC、ABC有望凭借着各自独特的降本思路,在2023-2024年打平TOPCon、Perc量产成本,同时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力,取得户用市场较高的溢价,在产能经济性上实现反超。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